位于黄渤海之交的烟台,坐拥909公里海岸线,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70多种海珍品,不仅是全国重要的渔业基地,更是山东海洋渔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如今,烟台在蓝色经济发展的契机下,用高科技的力量激活烟台的蓝色经济增长亮点,从传统产业中跳出来,以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和临港经济、旅游文化等新兴产业为出发点,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打造战略支点,蓝色通道。
海洋高科技变废为宝 入冬的烟台尽管滨海水汽丰润,但各大商场超市里的保湿补水化妆品,还是吸引了众多爱美女性的青睐。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施平指着研究所对面的超市说,“那些保湿的化妆品我们也可以生产,而且成本可能更低。”
施平的话并不是一句戏言,在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里,7种高附加值的海洋深加工技术已获得专利。过去餐桌上的废弃物现在经过高科技的加工华丽变身,成为优质的保健品、优良的化妆品,成为生活中的宝贝。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了解到,原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海鲜食品的壳或者皮都可以转化成营养价值丰富的保健品。研究所的秦教授告诉记者,10吨鱼皮经过深加工提炼,可以生产1吨胶原蛋白,研究所利用胶原蛋白和菊粉的精华研发出一种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产品“陆海一号”,1吨胶原蛋白又可以转化成2吨陆海一号。10吨鱼皮的成本价是1.4万元,经过几番加工最后转化的2吨陆海一号造价能达到1300万元。
平时我们餐桌上的虾蟹壳等废弃物,经过海岸带研究所的研发,可以从中提取一种物质制成保湿剂,用于化妆品的制造。用8吨的虾蟹壳就可以制造100吨保湿剂,施所长感叹说,“这才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呀。”
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目前,烟台市聚集了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9家海洋科技领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海洋微型藻类资源收集和整理方面具有原创性;目前,烟台500多家涉海企业中,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已达95家;青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海水养殖科技合作方面七成以上项目,都是与烟企合作进行的。烟台市副市长王国群说,“虽然目前烟台的海洋科研能力还不及青岛,但是烟台正在打造自己独特的海洋科技研究领域,并且青岛许多的科研成果都是在烟台实现产业化的。”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施平说,他们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变废为宝,更是为了从产品末端来逆向刺激产品链条,从而减少污染,真正做到海洋环保。除了研究海洋产品,研究所还研究海岸滩涂耐盐碱植物资源,希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海岸线的生态环境。
烟台作为山东省三大造修船基地之一,在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方面也具有领先优势。目前,烟台海洋平台订单占到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25%,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烟台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兴钰介绍,今年烟台市海洋装备制造业在建项目10个,总投资70多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
记者在烟台莱福士的造船工地看到,多个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在建造之中。莱福士业务拓展部经理助理李伟告诉记者,这种半潜式平台在海洋工程行业中算是附加值极高的产品了,而目前该公司已经有7个类似钻井平台的订单了。(许恺玲崔滨)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