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温州炒房团
核心提示:在迪拜的15万华人中,浙江商人占了2万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温州商人。他们曾在这里的沙漠中迷上了“击鼓传花”的地产游戏,如今泡沫破灭,但他们当中很多人并无撤退之意。
“危机前在迪拜接手楼花的那些人,肯定给套死了。”
11月30日,温州籍的华星集团董事长王伟胜一边从电视上观看关于迪拜的那些惊心报道一边说。他的语气并不显得焦虑,甚至有点悠然,尽管他承认,他本人目前尚持有一定数量的迪拜房产。
上个周末,来自迪拜的风暴震撼全球金融市场。随着迪拜政府控股宣称“迪拜世界”债务偿还暂停6个月。一个建筑在棕榈岛、七星级酒店和世界第一摩天楼上的沙漠地产神话轰然倒塌。目前还不清楚在这倒塌的“废墟”里掩埋有多少温州的资本家。
在迪拜的15万华人中,浙江商人就占了2万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温州商人。他们曾在这里的沙漠中迷上了“击鼓传花”的地产游戏,在100%的暴利疯狂中将惊人的泡沫引向爆破。
如今,神话破灭了,但他们当中很多人并无撤退之意。
“现在的迪拜,大街上空荡荡的,今非昔比了,”11月30日,在迪拜做服装生意已有8年的温州商人陈文迪告诉记者,“尽管萧条,但我不打算离开。”
此时,温商们似乎重新想起他们最初来这里的目的——利用这个中东最大的贸易自由港将“中国制造”分销全球。这是泡沫破碎后能让他们重新找回安全感的一片实土。
沙漠中的“传花”游戏
温州商人在迪拜的炒楼手法,从一个角度诠释了迪拜危机的演变。
“在迪拜的数千名温州人,基本上没有不投资当地楼市的。”阿联酋温州商会会长陈志远说,现在他所知道的已有20多位温州人放弃了在迪拜的地产投资,抛售已购置的或已支付几十万美元的房产。
上海中洲集团董事长胡宾是传说中这次被套得比较惨的温商之一。
2007年1月以来,迪拜的平均房价增长了一倍。到去年10月,当地房价已超过4300美元/平方米。在这一波房价狂飙下,胡宾来到迪拜。
2007年10月,胡宾斥资2800万美元买下迪拜世界岛中的“上海岛”,计划在总面积111亩的岛上投资12亿元开发58栋别墅。据说当时在签约现场,这些连一块砖都还没有的别墅就被预订了12户。
从2008年9月开始,迪拜楼价狂泻。摩根士丹利在其本月初的报告中说,下泻幅度达到25%。
“结果这个上海岛,胡宾只做了一个‘壳’,就被套了。” 一位与胡宾交往甚密的人士透露,“这是一个失败的项目”。
但圈子内另有说法称,胡宾的中洲集团在2007年11月仅支付了15%的定金即人民币2000多万给世界岛的开发商纳希尔集团,此后就再没支付一分钱。
截至发稿,记者未能联系到胡宾本人求证这两种说法。不过,后一种说法与迪拜地产市场通行的投资模式吻合。
“无论是在当地做开发商还是个人投资,来自温州的这拨投资者采取的模式基本类似。”王伟胜介绍说,投资分为长线和短线,住宅建好后出售,迅速赚钱,其他的娱乐城、健康城、酒店则作为长线投资,建好后自己找人经营,长期获利。
在个人投资者中,迪拜的温商更热衷于短线进出。这跟迪拜交易的自由度有关。
在迪拜做房地产开发的温州人老金说,迪拜的楼盘交易不需要预售许可证,只要看到图纸,就可以买卖。一般的情况下,投资者只需给开发商首付10%,三至五个月后再付5%至10%。二次付款后,很少有温州的投资者继续持有“楼花”的,往往马上转手。在这个过程中,300万的楼花就可赢取100%的收益。
“我们之前投资了900多块地。付款可以先付10%,半年后再付10%,再过半年再付10%。地买来,图纸模型出来后就可以卖了,资金回笼很快。”老金说。
也因为超高杠杆率的存在,王伟胜认为,温商在这轮迪拜房地产危机中的真实损失可能没有外界想像的大。
在“炒楼花”的狂潮顶托下,迪拜房地产市场自2003年对境外人士开放以后一路上扬。好一点的地段从原来的每平方英尺400~500迪拉姆,涨到1800迪拉姆左右,相当于每平方米2万多元人民币,到了金融危机之前的高点,每平方英尺达到了三四万美元。
老金在迪拜房地产的投资额约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危机之前,他手里的房子的租金每年都在疯涨。如今,一波又一波的重创敲打着他的资金链,他开发的一些楼盘被迫停工。
一个温资电视台的冷暖沉浮
曾经为温州资本注入迪拜房地产牵线搭桥的王伟胜,原本和数千名在迪拜的温州商人一道从事商品贸易。在2006年,他完成了一次转身,与人合伙收购了阿拉迪尔卫视的100%股权,后更名为阿拉伯·亚洲商务卫视(下称亚商视)。
亚商视在2006年8月1日正式开播之际,王伟胜启动了一套完全不同于其前身的盈利模式——将亚商视的目标受众移往中国资本最活跃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乘中资频繁赴海外投资之际,以组织商务旅行考察的形式,带领华商考察阿联酋拉斯海马的房地产开发、旅游投资、制造业及民航等领域,为当地招商引资牵线。在宣传迪拜的同时,通过与广东、浙江的政府机构合办节目来拓展中东市场。
此时,暴涨的油价正使“迪拜模式”进入甜蜜期,中国民间资金狂热注入迪拜的地产业,亚商视组织的商务考察,曾创下单月签订70余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纪录。亚商视的盈利前景也被看好,在2006年,有3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温州股东加入亚洲商务卫视,占股20%。
王伟胜受让了一位因移民原因退股的创始合伙人的股权,使自己在亚商视的持股上升到80%。顿时,他的注资需要成倍增长。为此,2008年7月,亚商视启动新一轮资本运作,以引入战略投资者。
原本,国内有数家机构主动找王伟胜洽谈,有的机构对亚商视的估值达5亿。
就在这时,金融海啸掐灭了火苗。迪拜模式崩盘,又使坏形势雪上加霜。
金融海啸后,迪拜模式就开始走下坡路,“中国企业收缩在中东的产品推广,使得之前红火的亚商视广告业务大幅缩水”。王伟胜说。与此同时,中国各地往中东的投资考察也减少了。亚商视的两个主要盈利点都受到冲击。
受到打击的还有电视台的输血系统——亚商视的股东都来自危机重灾区的制造业和海外贸易,包括王伟胜自己。
“全球流动性紧缩,国际社会对迪拜的信用评级降低,外围环境对亚商视的资本战略产生很大影响。”今年以来,王伟胜为引资的事频繁进出国门,碾转杭州、温州、上海等地,此次回温州已呆了将近半个月。但引资洽谈仍无进展。
不过,王伟胜乐观地认为“有困难是暂时的”,仍然看好亚商视的前景。
“制造业落后的中东仍然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市场,事实上在这轮危机中,中国对中东的贸易受冲击程度最小,远低于对欧美的贸易。”王伟胜说,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可以在低谷期加强在中东的品牌推广,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而这些都需要媒体平台发挥作用。
抄底自贸港
“从经营成本的角度,现在进迪拜确实是个机会。”11月30日,邱学凡判断。
制造充气玩具出身的温商邱学凡,2007年曾在迪拜设立办事处,但在运作半年多之后就被迫关闭。“当时狂飙的房价是我们退出迪拜的主要原因。”
邱学凡当时拿迪拜与中国高房价的标杆城市上海做了比较,发现即便是迪拜相对偏僻的区域,也要比上海日韩商人最为集中的高档CBD古北新区的营业房租金高出两三倍,员工没有月入2万元以上,租房等生活成本根本无法应付。
“迪拜市场目前的萧条应该是短期的。”邱学凡一边望着被迪拜的高房价退却,一边却被迪拜贸易的自由度念念不忘,“迪拜,我们还是要再去的,只是在等最佳时机。”
迪拜让制造业基地温州的贸易商兴奋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允许外商建立全资企业、享有零所得税和营业税、零汇管制可让盈利100%回归。迪拜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免税区。这几年那里已经挤满数千家公司。
作为阿联酋7个酋长国之一,资源匮乏的迪拜曾经决心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纯粹的自由港,让阿拉伯财富和全球的热钱在这里中转分流。
与邱学凡类似,让陈文留守的诱惑点,也是迪拜的贸易自由度。“这里的交易大多是现金交付,非常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