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全粤诗》:“七全一海”中唯一的地方性总集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01日11:59
  号称建国以来广东最大规模的单个社科项目的《全粤诗》经过十余年、几代学人的努力,目前先秦至明代各卷已经编纂完成。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粤诗》研讨会上获悉,目前该部巨著的前8卷已经出版,其余18册将在明年出齐。另有附录《粤诗人汇传》4册,亦已进入出版环节。

  《全粤诗》先秦至明代共804卷,收录诗家2500多人,诗作6万多首,估计出齐后共25000页,版面字数逾1500万,已经超过了《全唐诗》的数量。主编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正透露,目前清代部分的编纂也已经开始,并已完成了多部重要别集的标点工作。由于广东在清代至民国期间在国内文坛和思想界的领先地位,这段时期广东诗歌蔚为大观,数量初步估算超过10万首,是之前所有时期诗歌总数的两倍之多,预计将超过3000万字。此外,由香港中文大学负责编纂的民国部分,也在加紧推进当中。

  “七全一海”中唯一的地方性总集

  陈永正告诉记者,1981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37号档《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1983年9月,教育部设立“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委会”)。1984年9月,中山大学古文献所由著名学者王季思先生牵头成立,先后出版了《岭南文学史》、《岭南书法史》等重要著作,标点了多种粤人著述。在长期的整理工作中,陈永正萌生了编纂《全粤诗》的念头。他透露,目前尚存的粤诗别集有3000种以上,但不少仅存稿本、钞本,即使刊刻传世的也有不少仅存孤本。而绝大部分,既没有被地区性诗歌总集所收录,也没有为《全唐诗》、《全宋诗》一类的全国性断代诗歌总集所收录。随着时间流逝,不少有价值的粤人诗作正面临损毁流失的危险。

  陈永正表示,《全粤诗》的立项成功,主要是因为岭南诗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艺术风格上来说,岭南诗歌最大的特点是“雄直”,雄迈自然,明清之后广东迅速崛起成为中国诗歌重镇,大家频出;从内容上来说,广东不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点,而且在从明末到民国的几个世纪当中,成为中国开启国门的最先知先觉者,是中国近代时代的开启之地,广东的诗人们成为历史变革最直接的观察和记录者;从文化角度而言,广东历史上素来是“移民”省份,各省文化交融,海陆文化交汇,为其他地区所不具备。

  粤诗可上溯3000年历代诗家迭出

  《全粤诗》副主编、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杨权指出,由于开发较晚的缘故,岭南给人留下了“文教不昌”的印象。其实粤诗创作源远流长。史载周武王时越人曾入贡,陈诗观乐而归,其实的“越”,也包括“南越”(即“南粤”),可知在三千余年前,岭南地区已有诗歌作品出现。除了广受关注的文人诗作,岭南地区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还曾产生过许多特色鲜明的民间歌谣。这些粤诗作品,蕴含着数千年以来的历史积淀,是岭南地区的文化宝藏,对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风俗情况有独特的价值。对岭南地区的社会变革与民众生活情状,亦有真切的反映。

  杨权指出,历史上对广东地区的诗歌一直缺乏全面整理,历代已经编纂的诗集,规模多不大,最小的只有数卷,不少只有十数卷,最大的《粤东诗海》只有106卷,所收诗人不外1055家(选集),总字数只有一百多万。显而易见,它们远未谈得上已展示历代粤诗的全貌。

  不仅“最全”而且坚持编纂最精

  名为《全粤诗》,自然以“全”和“粤”为特色。所谓“全”,就是不分时代、作者、题材、体裁、水平、篇幅,只要符合《凡例》要求的作品,便一律收编入集;所谓“粤”,就是其作者全为旧称“东粤”的人士。杨权指出,《全粤诗》的编纂很注意各种版本的采集利用,因此不仅所收诗最为齐全,而且往往最为精准。例如新会陈献章(白沙先生)诗,以清康熙四十九年何九畴刻《白沙子全集》为底本,参校了明弘治九年吴廷举刻《白沙先生诗近稿》、明万历元年何子明刻《白沙先生全集》,明万历九年何上新刻《白沙子全集》九卷本、清顺治十二年黄之正刻本。且从《陈献章诗文补遗》、《石斋八月稿》等总别集,《颂斋书画小记》、《广东书画征献录》、《广东历代书法图录》、《书法图史》、《鹤山诗词四百首》诸书,及《嘉靖广东通志》等13种方志中,辑出了不少集外诗,所收诗作比内容素称齐全的孙通海点校本《陈献章集》多56首。

  此外,收入卷四八三的区大伦诗,是以中山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所藏清初所刻的善本《区罗阳集》为底本整理出来的。收入卷五六九的东莞王猷诗向无刻本,是以在其族内流传的钞本《壮其遗集》为底本整理的。此书在被影收入《东莞丛书》之前,亦为海内孤本。收入《全粤诗》卷二五四的兴宁张天赋的诗作,是以兴宁图书馆藏明嘉靖本《叶冈诗集》为底本整理的。

  编辑过程中艰难程度难以想象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指出,《全粤诗》的编纂出版,足以击破所谓“广东无文”的看法,证明“沙漠下面是有石油的”。不过陈永正坦言,为了让“石油”喷涌而出,编纂过程中的艰辛,为外人难以想象。

  陈永正说,数千万字的鸿篇巨制,大部分资料来源于古代典籍,仅标点一项,便是宏大的工程,“除了比较规律,数字一读的绝句、律诗等,古风、乐府的短句并无特别规律可循。此外很多诗有序,序属文。”他表示编纂中不少年轻的点校者由于不熟悉古代音韵、古代诗歌的语言习惯以及繁体、简体和正体、异体字的区别,因此交来的整理稿错误率很高。

  此外搜集资料也是一大难题。虽然《全粤诗》所使用到的诗文别集,绝大多数可以在广东找到,但也有相当部分收藏在外地的图书馆,甚至流散海外各地。例如明何其伟的《鷇音集》,明区越的《区西屏集》(嘉靖四十四年刻本)收藏在香港大学图书馆;明祁顺的《巽川祁先生文集》(嘉靖三十六年刻本)、明邝元乐的《五岭山人文集》(清秘阁朱丝栏抄本)、明韩日缵的《韩文恪公诗集》(崇祯刻本)等收藏在台湾“中央图书馆”;明张萱的《归兴诗》(明刻本)、明伍瑞隆的《临云集》(天启四年刻本)等等,收藏于日本内阁文库;有的收藏在私人藏书家中,尤其是未付刻的手稿本和族谱、家乘所附的先人遗诗,多收藏于诗人的子孙后代或藏书家手中。而大陆的公共图书馆利用线装古籍,基本上都要收费,标准根据珍贵程度,由数元到数十元“一拍”不等。为了省钱,不少篇幅较少的诗集编纂人员宁可手抄。但这又出现了“准确性”的问题。

  花费如此精力来编纂如此宏大文化典籍,意义何在?陈永正表示,从某些角度而言,诗歌堪称一个时代最直观的记录,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层面,是研究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不可或缺的资料,“研究广东历史就不能不研究广东诗歌,研究中国历史,也不应该少了粤诗”。

  不过陈永正也表示,《全粤诗》的要做到真“全”几乎不可能。即使在编纂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也不断发现未收录的诗歌。之后将视合适时机再出版补遗。

  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 张燕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