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明 画 |
据统计,从2000年~2009年的10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增长到610万,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则由90%跌落到65%左右。这意味着,2009年的应届毕业生中,仍有近200万人处于待业状态。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当前一大社会难题。
然而,有职无人的局面也令人深思。今年4月以来,辽宁省为2008届、2009届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启动了“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让人意料不到的是,面对这8000个见习岗位,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的只有2668人,仅占见习岗位总数的30%左右,空置率逾七成。对此,当地学生大多表示“岗位工资太低”、“希望就业‘一步到位’”、“想先考公务员,考不上再说”,白白错过了难得的就业机会。
某高校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平均就业期望远远高于现实水平:毕业生首选的职业方向是“公务员”,然而当年该校近3000名毕业生中,通过市级公务员考试的仅百余人;学生期待的薪资标准远远高于该校历年毕业生就业后的平均薪资。当问及毕业后去向时,有1/3的学生表示,希望以考研或出国的方式延迟就业时间。
有学者认为,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服务,但这些服务大多流于形式,只能解决部分学生“获取工作”的问题,却很难使学生真正“进入工作状态”。
高校就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改革后毕业生的就业方法;2008年,教育部明文要求所有高校开设就业指导必修必选课。
专家指出,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体,从终身职业发展的角度,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行业、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自身价值,从而学会自我定位,为自己未来的人生进行科学规划。
近十年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而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仍保持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各高校都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许多高校还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无论是工作方式还是从业人员素质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工作效果更是参差不齐。
北京某所重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毕业后留校的学生,仅有的几个能解答学生问题的老师,还都是从学校各个院系抽调的行政管理人员。该校大四学生在即将毕业的一年之中,所能够“享受”到的就业服务,也就是参加几场免费的校园招聘会和人手一份的三方协议而已。
至于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要做这份工作需要有哪些准备、做了这个工作之后有哪些利弊等,这些原本应该由指导中心给出的信息,却从来没有让学生得到过。
2007年,这所学校某系毕业生因为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在毕业前没有获得该专业的一个重要证书,导致一个班30余名学生除继续读研的之外,初次就业率为零!
曾任多家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汪大正先生,将高校的就业指导总结为:“支招的多,解惑的少;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
就业指导市场缺乏专业性
打开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网页,页面上90%的空间都被各式各样的企业招聘信息占据,仅剩10%的内容中有一多半是学校的LOGO和介绍,剩下的不到5%则是几乎不用更新的政策法规。学校这种以就业信息提供为主的就业指导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择业需求。
笔者在从事咨询、培训工作期间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已。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自己职业的终生规划,总是想着“一步到位”,他们错过了许多能够积累工作经验但待遇较低的就业机会;而待遇高的机会则需要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又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所不具备的条件。
这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真正需要的,不是在互联网上随意搜索来的就业资讯,而是自己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是对自己选择什么职业、选择哪个职业的发展方向、如何最终实现职业终身发展的专业性意见。
在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们纷纷将时间和财力投入到社会培训机构开办的就业指导培训班上。
笔者追踪的一位女生曾花费1500元参加了一个商业性就业指导培训班,两个月里,她学习了自我表达、自我推荐等各种面试技巧课程,并成功地将自己“推销”到了一家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大型企业。工作不到一年,她就感到自己完全找不到发展方向,也看不到行业前途,最后以离职告终。
如果我们将初次就业看成是一次入学考试,那么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是给了学生一堆“复习资料”让学生自学自考;而就业指导培训班则是给学生上了一系列的“考前串讲”,提前“透题”,让学生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通过了考试,却因为基本功不牢而难以继续学习下去。
就业指导工作要有规划
高校职业指导最早开始于美国,迄今已有百年历史。目前美国70%的大学毕业生是通过教授、导师、就业机构推荐就业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通过就业辅导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职业市场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引导其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确定适合的职业种类。
这种就业指导课程同时还教授学生面谈、社交、礼仪、选择服饰、撰写简历和求职信等求职技巧,学生能够了解怎样获取工作机会和信息,怎样与用人单位就工资待遇问题谈判,怎样表示接受或拒绝用人单位的招聘,如何签约等。就业指导在美国的大学内处于中心地位,还配备了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
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复制美国的就业指导模式。当前,我们应该立足于现实情况,从容易改变且容易产生效果的方面入手,分阶段、分步骤地改善高校的就业指导现状。
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的观念。当前很多高校认为,学生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学校的使命就完成了,至于学生的特长是否得到发挥、学生就业后是否能够在行业中有所发展,就与学校无关了。所以,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缩小就业指导与社会发展及学生需求之间的差距,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作为学校就业指导的中心内容。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学生,应面向所有学生。各高校应在学生入校之初,或低中年级的学生中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立远大的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市场观念。我国已经把大学生就业纳入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