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电视剧《解放》被“咬”:混淆国体与国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02日16:39
  中新网11月30日电以挑错闻名的《咬文嚼字》杂志日前继续向电视剧“亮剑”。最近的一“剑”则砍向了热播电视剧《解放》。该剧被挑出明显差错28处,平均每集0.56个。

  以下为关于《解放》的文字内容。

  国体与国名

  何立洲

  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入北平后,曾在毛主席暂住地香山双清别墅与民主人士进行了一次座谈。在这次座谈会上,刘少奇同志说:新中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体……”(49集)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中国的国名,而不是国体。《辞海》说得十分清楚:国体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这是为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任何国家都是一定阶级的专政,不同阶级的专政形成不同的国体。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国名不等于国体,也不能完全反映国体,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政治概念。刘少奇同志是党内的理论大家,怎么会不知道“国体”?这个错误显然是剧组人员造成的。

  还要说一下,新中国的国名是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几经讨论才最后确定下来的,而剧中党中央领导人与民主人士座谈,是在党中央迁入北平(1949年3月)不久进行的,时间相差好几个月,此时就出现新中国国名,太超前了。

  应作“本纪”

  安 琳

  为了让解放战争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1947年7月21至23日,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中决定陈赓率部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豫陕鄂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当场问陈赓:你知道破釜沉舟的故事吗?陈赓回答:“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20集)字幕把“项羽本纪”误成了“项羽本记”。

  “纪”与“记”音同义近,作为一个普通词语,有时候是可以通用的,如“纪录”就有人写作“记录”。但“项羽本纪”中的“本纪”是一个史学专名,从古至今都作“本纪”,而不作“本记”。

  司马迁著《史记》,首创“本纪”体例,以记帝王之事。后代史书沿用此例。唐代刘知幾《史通·本纪》云:“及司马迁之著《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后世因之,守而勿失。”可见,“本纪”即古代帝王的传记。司马迁为什么以“本纪”作为帝王传记的名称呢?

  古有“本纪”一词,指“根本纲纪”。《管子·问》:“凡立朝廷,问有本纪。”尹知章注:“所问之事,必有根本纲纪。”在古代历史中,帝王之事往往关乎国家的根本、体现治国平天下的纲纪,可为后世借鉴。这可能就是司马迁以“本纪”为帝王传记命名的原因。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还有学者提出其他种种见解。但不管哪种理解,都是在为“本纪”找出合理解释,这本身就可以说明此“本纪”是不能写作彼“本记”的。

  也许还有读者问,项羽不是帝王,为什么被归在“本纪”中了呢?项羽是一时豪杰,推翻秦王朝的关键人物,虽然不是帝王,但功同帝王,所以司马迁以“本纪”叙述项羽之事。这是题外之话,不在笔者讨论范围内,故不赘述。

  “阙”“阕”辨

  钟 毅

  毛泽东、周恩来等带领一队人马,冒雨在西北大山里前行。毛说:“你还记得当年长征过老山界的时候,几乎天天都在下雨,我们那时候,真是雨中豪情啊!”周说:“是啊,那时你还写了三阕十六字令。”……(18集)字幕上“阕”误成了“阙”。

  以“阙”代“阕”,是语文运用中的常见差错,经常在书报刊中见到。显然,为建国60周年精心打造的献礼片《解放》同样未能幸免。这也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

  阕,形声字,从门癸声,表示事情做完后关门。本义是“终了”。乐曲结束,自然是“终了”,所以也叫“阕”。如汉代张衡《东京赋》:“《王夏》阕,《驺虞》奏。”再后来,乐曲一首,也称“阕”。词本来也是配乐唱的,具有乐曲的性质,所以一首词也称一阕词。《十六字令》是词牌名,毛泽东写的十六字令是词,自然应称“阕”。

  阙,也是形声字,从门欮声,本指古代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在古汉语中,“阙”也指“缺口”“空隙”。一般认为,这是因“阙”上的高台之间远望成缺口之状引申而来的。进一步引申指“空缺”“没有”“缺误”“疏失”等义。“阙”与“词”没有关系,词不能以“阙”计。

  “周期率”说不通

  丁健鹰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平。《解放》第49集里,毛泽东主席与中国民主同盟领袖黄炎培先生在香山双清别墅有一个对话。毛泽东说:“黄任老当年在延安对我讲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力啊"。”而黄炎培则说:“我记得当时你自信地对我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能跳出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这一剧情中,字幕中反复出现的“周期率”是说不通的。

  “率”(lǜ)是两个数相比所得的值。比如,圆周率指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利息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的比值,失业率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

  “周期”本是一个物理概念,指的是物体作圆周运动或往复运动(振动)时,重复一次所经历的时间。比如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后也指事物的某些特征重复出现,其接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比如“科技发展促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有时,用“周期”强调的是反复出现的特性。比如“经济危机体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一年”是一个数,无法构成比值;“知识更新周期”或长或短,但也必定是一个数,无法构成比值;某特征重复出现,因此具有“周期性”,这也与比值无关。总之,“周期”根本无法与“率”搭配。

  黄炎培是历史学家,他提出一个政权有兴必有亡(有的还灭亡得相当快),这是一条呈周期性变化的历史定律。要表达这个意思该称“历史周期律”或“兴亡周期律”。

  “律”可指规律、定律,“周期律”的意思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比如“元素周期律”这一重要自然定律,揭示的就是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兴亡周期律”是黄炎培1945年造访延安时提出的,至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黄炎培后来整理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记下了他与毛泽东的这段对话,其中用的就是“周期率”。看来,这一差错的“始作俑者”是《延安归来》。而黄炎培本人,大概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成果中竟然存在着一个文字问题。

  “亡羊补牢”没用吗

  蔡丹阳

  《解放》第50集中,蒋介石向蒋经国询问李宗仁与中共议和的情况:“代表团的成员有没有什么变化?”当得知“为了增加桂系的砝码,李宗仁又增加了一位桂系大将刘斐”时,蒋介石说:“亡羊补牢!即使谈判代表都是桂系的,又能有什么作用?”显然,这句话是认为李宗仁所做的事情徒劳无益,而“亡羊补牢”则是没有用处的。真是这样吗?

  说起“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有一个故事。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位名叫庄辛的大臣提醒楚襄王:只顾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会有亡国的危险!楚襄王听了很不高兴,骂他是老糊涂。庄辛见楚襄王不信自己的话,就躲到了赵国。果然,几个月后秦兵侵楚,楚襄王被迫流亡。这时,楚襄王才想起庄辛的话,赶紧找回庄辛,向他请教对策。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看见兔子才想起猎犬,还不算晚;羊跑丢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他话中的含义十分清楚,就是犯下错误或遭遇失败以后,如果赶紧想办法挽救,是不为迟的。

  这句话出自《战国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这个成语便是由此而来的。可见,“亡羊而补牢”是在纠正先前未补羊圈之误,虽然“亡羊”已经造成损失,但如果能及时纠正错误,会大有裨益于将来,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误解“亡羊补牢”是为时已晚、徒劳无益,并非只有《解放》这一部电视剧。可能有人认为,羊都丢了,再去补羊圈,又有什么用呢?这种理解并非毫无道理,却不符合这条成语的本义。

  首先,翻开任何一本工具书查阅“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该成语含义均如此,无一例外。如果将千百年来已经固定的成语临时调整为“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只可能徒增混乱,而不会有任何正面交际效果。

  其次,认为“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其结果必然是“亡羊而不补牢”,对思想行为中的错误听之任之,不予纠正。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倾向,于人于事均无丝毫助益。如果让它凝固到词语中,必然成为人们思想行为上的一块绊脚石。这又有什么必要呢?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