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三和”之变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2月03日15:14
人民网潍坊12月3日电据潍坊新闻网报道昌乐县城关街道三和新村是由邻近的砚家河、高家河、西店、申明亭等7个村于2007年合并组成,共1082户,3393口人。近日,三和新村成功进行了村“两委”选举,2377名选民中有2095人到会投票,占选民总数的88.2%;9名新当选的“两委”成员得票率均在90%以上。
是什么原因促使7个村情复杂的村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全实现实质性融合呢 带着这个问题,近日笔者走进昌乐三和新村一探究竟。
村级班子:从“村合心难合”到“拧成一股绳”
合并之前,这7个自然村共有“两委”班子成员25人,个别村18年没有召开过村民大会,村里的各项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听说要进行村庄合并,各村村干部们炸了锅。“合成一个村,职数少了,自己还不知道能不能进入新村班子,个人利益不说,村"两委"里没个人,村民的利益谁给争取”谈起当时的情景,原申明亭村党支部书记田清林说出了村干部们的心声。
面对“村合心难合、工作难开展”的局面,昌乐县组建了三和新村党委,原行政村党支部改为自然村党支部,由新村党委管理,走“先合并党组织,依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推进村庄合并”的路子,让各村至少有一名村干部进入支部班子。凭借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群众威信,宣传合村并点的好处,使村干部们逐渐“拧成了一股绳”,达成了合村共同发展的共识。
目前,三和新村已实现高度融合,班子坚强有力,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
生产生活条件:耕牛变“铁牛”,土房变洋楼
几天前,三和新村村民王俊孝告别住了30多年的土坯房,搬进了二层楼房。新房子宽敞明亮,自来水、供暖、燃气等设施配套齐全,出了门口就是花园、健身广场和宽阔的马路,卫生室、超市、幼儿园等一应俱全,王俊孝乐得合不拢嘴。
据介绍,村庄合并前,由于村庄规模小,投入效益低,基础设施几乎空白。合村并点后,新村着眼于整合资源、推行集中居住,对7个村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了三和新村集中居住区。目前,已建成275座别墅式楼房,配套路、水、电、暖、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了新村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了公益性服务机构,使群众享受到了“保姆式”服务。
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耕牛变成了“铁牛”,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楼”。村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态度也来了个大转弯。原先多数群众不支持、不参与村里的工作,现在不但支持、参与、拥护村“两委”的决定,而且还经常为村里的工作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
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村民分红利
“原来各村人口、土地、集体资产和收入都不一样,村子合并了,这些资产怎么处理”面对个人和集体利益,不少村民对合并村集体资产的处置犯起了嘀咕。
为破解这一难题,盘活集体资产,昌乐县提出了实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方案。按照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组建股份制公司,对各自然村的土地、房屋、土地使用权等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各自然村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公司统一经营,经营收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或让群众按股份享受分红。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各村集体资产的完整性,又推动了资产的整合,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成立了股份制公司,一下子盘活了村里的资源,催生了巨大的“酵母效应”,外地的一些大项目纷至沓来。目前,三和新村已引进潍坊(昌乐)国际商贸城、昌乐农贸城、陶瓷添加剂等二、三产业项目10多个。“家有聚宝盆,不如地生金;原来靠庄稼,如今靠股份”,干了20多年村会计的原高家河村村干部高献增用几句顺口溜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作出了形象的概括。(于洪波钟福军郝际文)
上网从搜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