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疫情汹涌 北京医护人员不堪重负
来源:
中国广播网
2009年12月03日20:01
中新网北京12月3日电(张正尤)年末将至,甲流疫情乘着季节性流感的波峰,汹涌而至。j这令很多本已忙碌不堪的北京医护人员,更添工作负荷。
目前,全国9成以上的流感患者是甲流。截止到11月30日,北京市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人数达205万人,其中60%的中小学生已接种了疫苗。但是,对于有着1200多万户籍人口、800万左右的外来常住人群来说,免疫屏障仍然脆弱。尤其在一些大中型医院或专科医院里,自甲流发生以来,医疗卫生人员便不分昼夜,长时间超负荷工作。
废寝忘食成了家常便饭
北京望京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李建民年过半百,虽然血糖高,身患腰椎间盘突出,但她身先士卒,坚持在甲流接种第一线。她在科室每天加班到深夜,乃至通宵。甚至儿子病了都不能抽出时间陪同看病。李主任经常为工作忘记吃饭,经常因此发生低血糖反应。她的衣袋里经常放有几块糖,以备不时之需。科室年轻大夫尹龙德负责本次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便是出自他之手。他忙碌于工作之中,组织集体接种,验收临时接种点,录入及上报信息,培训甲流接种人员等等,每天加班到很晚。沉重的工作负担让这位天性开朗的小伙子体重硬是降了20多斤。他笑着说:“以前想减肥老是没效果,现在不想减了却又下来了。”
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王兆南大夫负责全区甲流疫苗接种信息上报工作。朝阳区有47家上报单位,刚开始上报信息时,由于报表种类多,上报格式要求非常严格,接种单位上报的报表经常出问题,王大夫每天都不厌其烦地逐家核对报表,耐心地指出报表中的错误,经常说话说得嗓子沙哑。有时统计完成后,突然发现一个数据不符合逻辑,又得重新逐个单位寻找问题。每天统计完报表,通常已经晚上11点多,最晚的一次王大夫凌晨1点多才完成统计上报工作,周六周日也不休息。正是由于王大夫的兢兢业业、严谨认真,朝阳区虽然统计工作量巨大,但每日都保证及时、准确上报接种数据以及各种信息。
六旬专家一日奔波四地
北京地坛医院危重症医学救治中心主任郭利民的一天以分秒计算。有一次,他当天往返300公里,驱车5个小时奔波在北京和唐山之间。这对于年近60岁的人来说,绝对是超负荷。
11月14日(星期六)下午,他接到第二天到北京市卫生局参加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讨论的工作任务,连夜总结危重症患者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死亡的不同特点,制作汇报的多媒体课件。11月15日8时30分,刚赶到北京市卫生局的郭主任又接到新任务,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一名产妇患甲流感病情危重,北京市卫生局指派郭主任去会诊,马上派车来接他,临时安排他第一个发言。9时许,他刚刚做完汇报正在赶往潞河医院的路上,突然接到了北京地坛医院对口支援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传染病医院院长的紧急求援电话,他们正在全力抢救一名患有甲流感的孕妇,已经组织了全市最好的专家会诊,想再请北京的专家给予更加权威的技术指导。郭主任赶到潞河医院会诊后,诊断该患者是重症病例,安排该患者转到北京地坛医院进行抢救。处理好会诊、转院事宜后,他又急匆匆地赶回北京市卫生局,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自己驱车赶往唐山。
15时,一路奔波,行程150公里的郭主任赶到了唐山。他来不及喝上一口水,立即穿上隔离衣进入病房会诊。等会诊结束后,时针已经指向了18时,稍作休息,他又驱车返回北京。因为他不放心上午潞河医院转到北京地坛医院ICU的那位重症产妇的病情。21时,劳累一天的郭主任出现在ICU病房。这时ICU正上演着一场生死争夺战,患者病情危重,呼吸困难,命悬一线。利尿、肺复张、白蛋白以及丙球等治疗血氧不能维持,给予有创呼吸机支持氧和仍不能奏效。郭利民主任当机立断使用最新的体外膜氧和机(人工肺)治疗。在外院专家、麻醉科、三线、二线及ICU的共同努力下,患者血氧上升到100%,病情相对稳定了。这时,郭主任才发现已是次日凌晨4时了。第二天清晨,被科里同志称为“铁人”、“钢人”的郭主任又出现在工作岗位,开始了新一天的“甲流战斗”。
最忙时三天三夜连轴转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三科作为应急病房,从临床各科室紧急抽调出医生、护士20余人,投入到防控战斗中去,每一个人都任劳任怨。梁连春主任、张强医师,从收治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开始,几乎住在病房里,由于该院收治的患者都是危重症,工作强度更不言而喻。在最忙的时候,他们都是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在病房里忙碌,同时他们还承担着该院所负责的北京8个区县的甲流危重症患者的院外会诊工作。
11月6日13时38分,该院医护人员成功为一名患有甲型H1N1流感的孕妇顺利进行剖宫产手术,确保了母子平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我国培养航天科技方面人才的一所重要学府,在今年军训的新入学的大一新生中,有部分同学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其中出现高热的病例被送至佑安医院进行治疗。短时间收治大量病患对他们又是一项考验,大家分工协作,护士们提前为各个房间准备好洗漱用品及入院调查表,分批将病患安排房间,大夫们按照房间依次采集病史,进行查体,专人负责上报疫情,书写病例,院方积极组织专家组会诊,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ICU护士24小时开手机
首都儿科研究所甲流危重症临时病房,刚建立就迎来甲流高峰:同时要抢救四名甲流插管患儿,年龄从几个月到十几岁不等。而每班只有三名护士,他们要身兼药疗、主班、护理,多个护理岗位的工作,一名护士每班要配上百批液体、要做几百条医嘱,为保证医嘱正确及时地执行,保证患儿的护理安全,每班的护士都要巡视病人上百次,做各种操作几百次,如静脉推注,静脉输液,静脉采血,静脉管路的维护,呼吸机管路的维护,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鼻饲,胃肠减压,拍被吸痰,为防压疮每小时都要更换体位等等。白班、夜班均如此,每班下来,护士们的手关节肿了,腿肿了,脚也肿了,戴着厚厚口罩的,年轻漂亮的脸上,长出了红包,口唇也起了泡脱了皮。因为护理人员紧张,留在ICU病房每名护士不但要完成多个护理岗位的工作,休息时还要24小时开手机,随时可能叫来医院加班。ICU病房护士长高丽华与急诊科护士长王慧、陈静几乎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每天都要守在病人及护士身旁,这样才能及时解决病人的问题和护士们遇到的困难。
哑了用笔谈 自家宝贝顾不上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室最忙的时候是大夜班。在原本宁静祥和的深夜,儿童医院急诊室却整夜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医生护士脚步奔忙、圆睁双眼,连日超负荷的工作已经使分诊台的分诊护士周怡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来。可是面对几百位围拥的病人和家长,她还得抖擞精神做好解释、分诊、发号、租借体温表、讲解发热的护理、讲解药物如何服用。凌晨时,她已经工作十小时了,越喊嗓子越哑,聪明机灵的周怡拽过纸笔,一边在纸上画一边打手势。
该院急诊室护士高京燕的女儿在家发高烧,咳嗽得吐了满床,高京燕在医院加班直到天黑透了还没有回家,丈夫出差了,临走把家托付给她,结果老公公打电话急了:“孩子烧得像个火球,一整天了什么都没吃不停的咳嗽!”但那时,高京燕在抢救室里在跟患儿家长讲解:“已经在输液里加了退烧药了,再给他喝点水,别着急,一会儿烧就退了。”接到公公的电话,她什么也没说,转过身,眼泪再也忍不住地流下来。
人人学做翻译官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陆陆续续共收治过来自23个国家的近100名医学观察人员。这里俨然成了小型的“联合国”,语言是第一关。
英语还好,医生的英语水平不在话下;护士虽然相对逊色,但由于年轻好学,在日常生活中早把学习英语当成了必修之课,再加上有科室自己编写的日常用语手册“英语葵花宝典”做辅助,问题大都一一化解。可是,当碰到说日语和韩语的朋友,就有些一筹莫展了。为了给发热排查的患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他们集思广益,很快应对的办法便出台了。那就是简单的英语交流再加上夸张但实用的肢体语言,甚至连日常所看韩剧中的韩语都派上了用场。
一天,来了一对意大利的年轻夫妇,他们本是来到中国度蜜月,可是一下飞机就被隔离了。起初,由于意外的变故,夫妇二人在病房里抱头痛哭,情绪很不稳定。为此,医护人员当机立断,在第一时间找来了翻译,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并及时向他们提供了各种生活用品。此外,护士还每人学一句意大利祝福语,轮番上阵、抚慰不断。听到了母语,见到了张张热情的笑脸,这对夫妇终于破涕为笑,安定了下来,并且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工作,还拿出相机,与医护人员一一合影,记录下蜜月中这段特殊的经历。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