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用俩女孩信用卡透支20多万
该男子称要办婚纱影楼,允诺给分红
噩梦还没有结束,但12月终于来了,小兰希望能像撕去日历的最后一页一样,把2009年的不快统统埋掉。在时间的冲涤下,一切都会漂白,但债务却回避不了。在父母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帮其换上21万的信用卡投资款后,小兰家每月都要供“房贷”。用小兰信用卡透支的人姓于,同样,女孩小青也被其透支了5万块。如出一辙的方式,让两个年轻女孩被迫走上了“透支人生”。
男子借女孩信用卡周转资金
如果不是在网上发现了一个租房子的帖子,小青的生活轨迹不会与于某发生交集。那是2008年4月,刚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的小青打算租房子,在一网站上,看到了于某发的帖子。
于某的房子在东北财经大学校内,每月800块钱,但小青觉得有些贵了。在离开的时候,他们一同走向车站,闲聊时,于某称他是电视台的记者。
当天晚上,小青说,她接到了于某发来的短信,如此一来二去,两人就熟了起来。一星期后,小青受邀去了于某在数码广场CITY ONE租的房子,对方刚买了个台电脑,让她去看看。那一天,小青看到了于某的记者证以及工作照。
小青说,那段时间,于某偶尔会请她吃饭,还买些礼物,“出手很大方”。她认为对方是个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
过了段时间,于某称想办个婚纱影楼,现在资金倒不过来,能否借他一些钱。小青说,于某承诺公司挣钱后,可以给她分红。小青2007年刚毕业,手头也不宽裕,在这种情况下,于某提出借用小青的信用卡,透支的钱由他偿还,肯定不会影响她的信用记录。
当时,小青的信用卡已经消费了2000块钱。她说,于某提出,若借给他信用卡,那2000钱由他来偿还。小青点头了。
小兰结识于某要比小青早,那是在2008年初,在一次聚会上,小兰的朋友给她引荐了一个人:“他(于某)是我的同学,在电视台当记者。”
当年夏初,在穿长袖T恤的时候,于某突然找到小兰,称办影楼缺少资金,想借点钱,或者借他信用卡也行,钱由他还,并称小兰的朋友已经借了。
“我问过我朋友,她的确是借了,而且说他们关系很铁。”小兰说,考虑到朋友关系,以为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就同意在于某困难时帮他一下。
记者身份赢得她俩深度信任
一张信用卡,并没有满足于某的需求,他以购买镜头、装修以及还上一张信用卡的钱为由,而后又让小青办了5张信用卡。小兰也不例外,她称,自己办了七八张信用卡。俩人的卡都放在于某处。
她们为何如此信任一个并非有深交的人?
小青是这样叙述的。最初的时候,于某的确每月都偿还信用卡的钱,但都是最低还款额度。另外,于某有时买东西时,也带上小青,由此,她相信对方的确是在办公司。
在两人看来,最让她们产生无比信任的一张牌,就是于某在去年5月在外地的一个新闻报道。
小兰录下了当时电视台播出的画面,那一天是2008年5月20日。于某作为被采访对象,讲述了他在当地的见闻。
记者发现,在这个长达4分多钟的报道中,于某作为讲述人,多次出现在镜头中,时长近2分钟。
“有一天,他说有人采访他了,会在新闻中播出,让我看看。”小青称,是于某主动打电话说的这个信息。同样,小兰也接到了同样的电话,她刚买了个相机,就录了下来。
让小青更加感到信任于某的是,在于某到外地采访期间,他将在CITY ONE的钥匙交给了小青,让随时过去看看。
一女孩抵押房子还上21万透支款
但信任很快遭到了挑战。
2008年9月末,小青突然接到于某哭着打来的电话,称“(信用卡的)钱还不起了”。而在8月份,小青就接到银行的催款电话,说逾期了。“我给他打过几次电话,让他快点处理,他开始说出差,后来就不接了,态度很差。”小青说。
小青查了一下,一张信用卡欠银行1.1万。于某让她先借钱还上,而后再给她。小青找朋友借了6000元,于某也取出了自己工资卡的钱及一些现金,共同把这钱还上了。
更大的噩耗还在后面。到2009年5月,小青彻底联系不上于某,她的几张卡共欠银行5万多元。
小兰的遭遇也同出一辙。她说,最初,只办了一张信用卡,后来于某称钱还不上了,想再办张卡,“倒一倒”,用后面卡透支的钱还钱一张卡。“他把透支的后果说得非常严重,我不清楚怎么回事儿,就办了很多张卡,让他用”。
小兰把几张卡的欠款额度差了一下,结果让她大吃一惊,竟然高达20来万。“窟窿”掩藏不住了,顶不住银行频频打电话催款,她无奈向父母道出了实情。
“我从来没惹过这么大的祸。”小兰说,她说完后,父母在惊诧之余,顿时苍老了许多。
父爱大于天。在斟酌了一段时间后,小兰父母把自家的房子抵押给了银行,连本带息还上了银行欠款21万元。
“透支的钱都是利滚利,不尽早还,‘雪球’会越滚越大。”小兰的妈妈很无奈,这两天她病了,身体状况不太好。而小青也在父母的帮助下,把拖欠银行的5万元还上了。
毫无准备的,两个女孩被迫走上了“透支人生”。这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压力,还有给父母和家人带来的伤害。
大年初三赴阜新追债未找到人
小兰从未间断过向于某要钱,就在今年春节前,她给于某打过电话。但后者说,他辞职了,正在打工,每月工资只有1500元,并且说他父亲病了。
今年大年初三,小兰在当初介绍于某相识的朋友陪同下,乘火车赴阜新追债。于某家在阜新市清河门区。这是一个村庄,经打听,小兰得知于某的母亲在市场买菜,她一路打听找了过去。
小兰说,于某家是个平房,屋里设施也很陈旧,看起来不像是富裕家庭,她也没难为于某的母亲。于某的妈妈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因天气寒冷,脸冻得发红,显得很沧桑。于某妈妈称,于某过年也没回来,她也联系不上。
随后,小兰到于某家所在地的派出所报了案。一个派出所所长接待了他,对方表示,他们现在也找不到人,如果大连警方需要配合,他们会尽力。
从那以后,于某主动和小兰和小青联系过。“在电话里,他每次都失声痛哭,说是没办法,还不上了。”小青说。
有一次,于某在qq上和小兰聊了起来。他说:“自己在北京,自杀过几次,但都被救了。”
“你去死吧,还不如死了哪。我之前那样待你,你咋能这样,谁还能帮助你这样没良心的人。”小兰也没好气。
自今年11月,她们俩人彻底和于某联系不上了,也不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
于某带律师打下欠条
今年3月29日,于某和小青面对面坐了下来,他还带了一个律师。
在一张笔记本上,于某写下了一张欠条,内容是“本人曾经借人民币5万圆整,其中叁仟圆约定在2009年4月10日还,剩余肆万柒仟圆约定在2009年12月31日还清。”
同样,于某也带着律师给小兰打了张欠条。“他承认欠我21万,承诺在2009年11月20日还5万,2010年1月末还5万,2010年11月20日还5万,余下的钱在2012年11月20日还清。”小兰说,在这份欠条上,还特别注明,于某不偿还所产生的利息。
“能把本金拿回来就不错了,利息就甭要了。”小兰的爸爸称,虽然他们在银行的抵押贷款会有利息,但若于某能还款,他们就不介意了。
为了减轻小兰的思想负担,父母一直不肯把每月还银行多少钱告诉女儿。而小兰每天只有认真工作,节省花钱,帮着父母承担家的压力。
“错是我犯的,责任却由父母来背。”父母越是轻描淡写,小兰越是感到内疚。
时至昨日,俩人都表示,于某并未还钱,她们也做好了一分钱要不回来的准备。小青依然认为,于某是走投无路,才步入环环透支的境地,而非是故意害她们。
她们的遭遇目前还在亲友的小范围内传播,“不好意思说,丢人”。即使接受记者采访,她们也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挣扎,才最终站了出来。
债是能还完的。但这件事儿给两个女孩和其家庭带来的伤害、伤痛,以及对人性的冷漠,究竟需要多久才能愈合?
对于于某所称的记者身份,记者采访获悉,其确曾以聘用人员身份先后在两家电视台短暂工作过,但目前已经离职。(应当事人要求,小兰、小青均为化名)
首席记者于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