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可钰(1882—1944),北伐将领。广东省清远县石潭镇(今清远县石潭镇)人。广东将弁学堂毕业,加入同盟会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1920年任粤军第1师参谋长、大元帅府参军、国民革命军第4军副军长,参加了统一广东及北伐战争。1927年曾任广州国民党临时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后痛心于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加上痼疾缠身,遂不问军政事务,避居广州,后回原籍。1944年10月14日病逝。
伤病归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州城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迫于无奈,陈可钰将军在夫人苏玉成的建议下,举家迁回老家白石潭山区暂避战火。
1937年9月中旬的一天,清远滨江河上,阴云密布,大有狂风暴雨来临之势。
一艘蓬船轻泛水花,逆水而行。船头正中一张竹椅子上端坐一位中年军人。他面容清瘦,腰板笔直,双手撑膝,唇上留着两撇醒目的八字胡,双目炯炯有神,却饱含深深的忧伤。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将、爱国将领陈可钰。此时,他带着伤病和心中的愤恨,正举家从广州二沙岛迁回老家清远县。
1937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州城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迫于无奈,陈可钰将军在夫人苏玉成的建议下,举家迁回老家白石潭山区,以暂避战火。二人暂居在石潭墟上的景瑗图书馆。
陈可钰字景瑗,图书馆正以此命名,是1933年陈济棠等粤军第一师同袍,为彪炳陈可钰将军建立、发展粤军第一师的巨大贡献,及大革命时期对于统一两广、出师北伐的卓著功勋,发起并捐款建立的。
1937年12月10日,南京被日军攻陷。当消息传到这交通闭塞的山区时,已是1938年的早春了。这天,在图书馆前的小花园里,将军夫人在浇灌花草,将军坐在石磴上,用家乡话大声朗颂岳飞的《满江红》。当读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喝饮匈奴血”时,他“飒”一声站起来,悲愤地大骂:“日本人可恨可耻。蒋介石是个孬种。”转而,又用家乡话骂日本人,说“萝卜头是卟街”,骂蒋介石是“衰仔”。夫人赶紧上前安慰他。将军轻轻拨开夫人的手,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回他紧挨着图书馆的书楼(如今叫将军楼)二楼,从墙上取下那把在北伐战争中勇往直前,攻无不克的指挥刀,在窗前的太师椅上坐下,慢慢从刀鞘里抽出泛着碧蓝光辉的钢刀,用一块纱布轻轻擦拭。他记得,这把指挥刀还是在成立粤军第一师时,孙中山先生亲手赠与他的。
看着窗外已见春色的山野,往昔奔走呼号、枕戈待旦、征战沙场、保卫孙中山大总统、出兵北伐的革命战争岁月,一幕幕闪现……
投身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宣告一个民主革命时代的延生。1910年至1911年间,陈可钰先后参加了广州新军庚戌起义和震撼世界的辛亥革命。
陈可钰出生于清远县白石潭田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今属清新县石潭镇)。1904年,年仅16岁的陈可钰读完清远简易师范学校,考取了广东将弁学堂(军事学校),毕业后被派往香山拱北(今珠海市拱北)当见习统领,开始了一生的军事生涯。期间,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逐渐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与同学邓铿等人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决心追随孙中山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宣告中国封建皇朝时代的结束、一个民主革命时代的延生。1910年至1911年间,陈可钰先后参加了广州新军庚戌起义和震撼世界的辛亥革命。随后,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二次革命”失败后,陈可钰流亡香港。1914年5月,陈可钰在筹备武装工作中,因从澳门运送炸药回香港被港英政府发觉而遭逮捕入狱。至1920年的秋天,孙中山委派邓铿等人前往香港与港英局交涉,在被关押7年后,始得出狱。
出狱后,陈可钰旋即前往福建漳州参加援闽粤军,受到朱执信、廖仲凯等革命元老的称赞。朱执信还赠言:“已见精诚开金石,不妨书剑老风尘。”后来,陈可钰在一篇记述自己经历的文章里说道:“予因革命系狱而遭家难,予脱狱而走漳州……”不久,邓铿奉命成立粤军第一师,陈可钰被任命为该师上校参谋长。粤军第一师邓铿、陈可钰等将领坚决执行和贯彻孙中山的治军思想,大力整饬军纪,吸收军事人才,严格训练部队,使之成为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革命时期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亦是北伐时期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的基础。
护卫“总统” 陈可钰命令卫士强行架着孙中山先行撤走,他和叶挺带着50名卫士分三道防线留守总统府。经过浴血奋战,卫队击退叛军三十余次的进攻。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决定出师北伐,以统一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中国。为确保总统府的安全,邓铿从粤军第一师抽调一批骨干成立了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陈可钰放弃在第一师的重要位置,毛遂自荐担任警卫团团长。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悍然发动武装叛乱,炮轰广州粤秀楼总统府。16日凌晨两点,孙中山得到秘密报告,陈炯明部队将攻击粤秀楼,情势危急。宋庆龄正在酣梦中,忽被孙中山叫醒,要她随他一块撤离险地。宋庆龄顾全大局,临危不惧,认为若同孙中山一同行动,易被叛军发现,因此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陈可钰遂命令卫士强行架着孙中山先行撤走,他和叶挺带着50名卫士分三道防线留守总统府。
在孙中山走后半小时,忽然炮声四起,叛军开始向粤秀楼发起攻击。由于四周漆黑,看不出敌兵,卫队暂未还击。黎明时,陈可钰指挥卫队开始用来福枪和机关枪与叛军对射。叶挺在总统府前院第一道防线奋勇抗击,陈可钰在第三道防线贴身护卫宋庆龄烧毁重要文件。经过浴血奋战,卫队击退叛军三十余次的进攻。
八时许,停靠在白鹅潭的永丰舰传来两声炮响,众人知道孙中山已安抵永丰舰,继续留在山上已没有意义了,宋庆龄决定下山。于是,陈可钰和叶挺各执一挺机关枪,一前一后,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宋庆龄,和一位姓姚的队长一起,掩护着宋庆龄循着粤秀楼天桥往前爬行。当他们刚刚穿过天桥,天桥就被叛军炸塌。危急关头,陈可钰背起宋庆龄,叶挺手执机关枪在前,杀开血路,冲出了总统府。就在他们冲出总统府不到十分钟,总统府的主楼被陈炯明的炮火炸毁了。
陈可钰在掩护宋庆龄脱脸后,亦化妆追随孙中山到了上海。后在李济琛、张发奎、邓演达等将领的力促下,南归参加讨伐陈炯明的工作。在东西两路“讨贼联军”的夹击之下,1923年1月16日,陈炯明被逐出广州,退往惠州。2月21日,孙中山由上海返回广州,第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被推举为陆海军大元帅,重新成立了大元帅府。陈可钰被任命为广州宪兵司令,后转任大元帅府参军,跟随孙中山左右,积极协助孙中山的各项工作。
铁军军长 第四军将士尤以叶挺独立团战斗力最强、牺牲最巨、战功最大、战果最辉煌。四军自此荣获“铁军”殊荣,陈可钰被称为“ 铁军军长”。
1926年夏天,广州国民政府召开会议,通过出师北伐案。国民革命军被编为八个军分三路进军讨伐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军阀。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兼第四军军长李济琛奉命镇守广州,副军长陈可钰代军长率领第四军的第十师、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进军湘、鄂、赣等省,参加北伐战争。
在历时四个多月的二次北伐战争中,陈可钰亲自指挥了安仁、碌田、攸县战役,醴陵战役,平江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德安马回岭战役等七个对整个北伐战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其中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全歼吴佩孚主力,成为北伐战争中两个著名战役。
陈可钰指挥部队喜欢亲自到前线察看地形,与师、团将领共同商讨进攻计划,常与李宗仁等互相配合,拟定作战方案,战无不胜。在武昌战役中,陈可钰亲自在前线观察地形,发现武昌城的防御工事做得非常坚固,正面攻城难以取胜,于是,他指挥第四军将士采取挖地道的办法,配合正面作战的叶挺独立团和李宗仁指挥的右翼北伐军,才把武昌攻克。第四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纪律严明。其中尤以叶挺独立团战斗力最强、牺牲最巨、战功最大、战果最辉煌。武汉各届人士为庆祝武昌大捷,将正面铸有“铁军”二字的铁盾赠给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四军自此荣获“铁军”殊荣,陈可钰被称为“铁军军长”。
1927年8月,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清党”破坏国共合作,陈可钰对此十分愤恨。他在广州后方第四军司令部,召开少校以上军官会议。他高声斥责:“蒋介石之流都不是忠于革命的军人,而是奸诈残酷的新军阀,必须将他们打倒,才能继续革命,中国才有前途。国民党与共产党应该团结合作到底,以完成革命大业……”
在当时国民党高级将领中,陈可钰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揭露蒋介石的反动面目,以致后来受到蒋介石的排挤和打击。受“达则济天下,退则善其身”的传统思想影响,加上身患肠结核病,陈可钰自此不再过问军政事务,长期在广州二沙岛医院疗养,并与两位好友在二沙岛各建一座小房子居住,史称“三家村”。蒋介石为利用陈可钰在军中的影响力,曾多次派人到广州向他封官许愿,都被他以体弱多病为由拒绝,后来甚至连广东省军事厅厅长一职也辞去。
情系桑梓 1944年2月,他拖着病躯,亲自召集当地开明乡绅开会,建议创办一间中学。他的建议得到乡绅的大力支持,并积极捐资捐款。遗憾的是将军还未见到学校落成便辞世。
陈可钰回到家乡后,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常与群众接触。他反对吸烟、赌博、娶妾氏,积极倡办教育,曾自款买地在田心村旁边建有一间汝佩学校。陈可钰对子女要求极严,稍有做错事或族中子弟有欺负人的,便以马鞭“侍候”。
今清远市民主同盟副主委、著名教育活动家高咏先生在他的《清新忆旧》一书中说:“余母与陈将军夫人友谊甚笃,常到景瑗图书馆与陈夫人谈话,余亦偶随之。每见陈将军身穿旧军服,倚窗远眺。一日见余在侧,乃指远方曰,"我望战士杀日寇,恨不能再历沙场。八路军、新四军,皆好男儿也。"”
1942年,日寇入侵清远,县城一度搬到石潭。陈可钰避居白湾,让出图书馆和住所给清远中学做校舍。此外,陈可钰还将在清远的一些产业收入无偿献给清远中学,故清远中学也曾叫“景瑗中学”。陈可钰对教育的支持还体现在他倡议创办的清远滨江中学上。他看到滨江山区缺乏中学教育,对民众的启蒙开智十分不利,1944年2月,他拖着病躯,亲自召集当地开明乡绅开会,建议创办一间中学。他的建议得到大力支持,遗憾的是将军还未见到学校落成便辞世。至今,“滨江中学”四字仍沿用陈可钰将军的亲笔题书。
1944年10月12日,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忠诚战士,一代爱国名将陈可钰将军于家乡石潭病逝。享年62岁。逝前,仍要儿孙在他的病榻前朗读爱国诗人陆游的诗《示儿》。
陈可钰将军遗体安葬于石潭文笔岗顶,李济琛亲笔题书墓志铭。(专题文图:达海军 丰志毅)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