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产能过剩为何成为长期性难题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04日13:18
  ——产能过剩、结构调整难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对市场的需求认识不足,很多预测出现偏差,行政命令多、质量标准门槛少、政策时机不对等也是重要原因。产能是否过剩,应该由市场决定,政府和政策难以准确判断市场。在结构调整上,无论是否发生危机,都需要持续不断地调整结构,不能为了速度而延迟结构调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为扩大内需,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十一项产业振兴规划,这些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进行结构调整。今年8月26日,国务院进一步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此后,有关部门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与结构调整、抑制行业产能过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策上已经多次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长期没得到解决?

  产能过剩、结构调整难的原因

  首先,对市场的需求认识不足,很多预测出现偏差,这是根本原因。

  以钢铁行业为例,1996年突破1亿吨就争论说过剩了,“十五”期间钢铁产能规划到2005年产钢1.4亿吨,而实际达到3.52亿吨。2007年粗钢近5亿吨,钢材达到了5.7亿吨,目前也只认为过剩1亿吨。越认为过剩,发展越快。何以如此?

  一是预测方法不当。按照经验数据乃至计划数据来测算需求,往往不准确。过去十年,我国的规划预期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为7%—8%,而实际达到10%—13%。依据速度计划制定的产能发展要求不可能符合实际。

  二是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当,缺乏长远因素论证。2002年后大力发展钢铁工业,是因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超过预期,需要大量进口。而2005年提出钢铁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我国从钢铁净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钢铁价格出现周期下跌。但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钢铁产品价格却涨得很高,产能再上新台阶。

  三是对农村、城市市场的潜力认识不足。在计算需求的时候,对农村乃至城市的需求往往估计不足,尤其是持续性需求估计不足,很多家电产品就是如此。

  四是把能力看作产量。任何产能都不是产量。产能过剩15%—25%是正常,有利于结构调整和适应市场波动。

  其次,压缩过剩产能行政命令多,具体监督、检查少,效果有限。

  过去压缩产能和调整结构,都会发文件和通知,甚至实行强制措施解决,但效果不明显。

  前几年,政策提出控制污染比较大的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小煤窑等,在规模以下的,制定计划强制淘汰。政策刚出台的时候,执行力度比较大,但半年左右,情况就不同了。有些即使制定了计划,但并没有机构去严格检查。即使检查了,也没有处罚的法律依据。部门行政命令对地方行为没有法律约束效应。

  再次,规模标准多,而环境保护、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的门槛少。

  每次压缩产能过剩和调整结构,往往规模标准限制居多,而环境保护、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的标准少(或比较松),要求很低。类似钢铁高炉立方米限制、煤矿产能(3万吨)限制,企业提高标准和产量就可以解决。事实上项目的规模标准并没有谁去逐个检查,对于违规或没有执行也没有任何处罚,因此,风头过后,需求上来,就不再有人过问。

  相比之下,如果在技术标准、污染处理标准和环境指标等方面设立要求,进行过程乃至事后的监督、检查,约束力会更大。

  再其次,政策出台的时机与经济周期错位。

  制定淘汰产能过剩的规划和标准,经常选择在经济和市场出现低迷时期,并会给企业一个整顿改革时间,而周期一过,企业调整还没有到位,市场情况却发生变化,所谓过剩产能不一定过剩,钢铁工业在2009年是最典型的案例。在经济扩张时期,尤其是在顶峰时期,由于市场需求大,价格持续高涨,供给出现紧张,政策上鼓励大企业、国有企业上新项目,但由于大项目投资大,项目审批和确定时间长,投资周期也长,不能满足市场的即刻需求,而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的小企业自然就迅速扩张,最后,出现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竞争,大企业总也吃不掉小企业,而是被小企业蚕食,钢铁工业是典型。

  最后,政策本身存在不足。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压缩产能和调整结构的政策往往被逆向操作,结构调整与速度、就业目标矛盾,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不匹配,价格体系扭曲、缺乏结构调整动力等方面。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