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的全国话题看“语言怎么学”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04日14:05
晚报记者 李征
最近浏览联合早报网站,发现新加坡有两个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内颇有关联。一是在刚刚揭榜的“小六会考”(类似国内的“小升初”考试)当中,“状元”和“榜眼”都来自我国内地,其中榜眼还是上海小移民;二是华文教育地位问题引发的全民讨论,从普通家庭主妇到学校教师,从教育学者到内阁资政李光耀,都对此发表了多种看法,不过他们的共论均落在了“怎么学”上面,而不是“学不学”。
两件事对照起来看颇为有趣:国内的家长要把孩子送到新加坡接受教育,而新加坡教育界却在讨论如何提高孩子的汉语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当地媒体报道:13岁的“状元”邱碧晴4年前从广州来到新加坡念书时,只会以英语说“hello”、“goodbye”等简单词汇,不过四年后的今天,她已经克服了语言障碍,还希望以后能成为律师或作家,写英文小说。这些孩子不容易,他们的父母同样付出良多,“榜眼”陈牧禾的母亲原本是上海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听说新加坡教育好,双语环境更是得天独厚,特地甘心放下工作,到新加坡当陪读妈妈。而新加坡之所以热议学习华文,有专家分析,是因为中国的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上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为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主持开幕时提到,以往的双语教育方式错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为他们能以同样的程度掌握两种语言,过于着重听写默写等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致很多孩子排斥华文。他提出要调整华文的教学法,要求年轻老师使用科技、透过戏剧及以任何一种能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华文,并在往后继续使用华文。他的这番话引起了不少人的热烈讨论。
所有的这些案例又指向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环境对语言学习极为重要。这里的环境既有社会环境,又有教学环境。华人社会在教育习惯上多有相似之处,李光耀指出的“过于着重听写默写等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致很多孩子排斥华文”在国内同样存在,在国内不少郊县、农村地区,“哑巴英语”式教学仍然广泛存在,不仅如此,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教学也基本是使用了这一方式,国内曾被热议的“县中模式”,说到底就是这种学习方式规模化制度化的演变,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学习当中寻找不到乐趣,而只有对学习的厌恶。李光耀提出的教学改革,则和国内当前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素质培养颇有契合之处。
也就是说,孩子先天都是有学习能力的,在小学阶段学习两种语言完全可能,但是机械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是走不通的。 (来源:新闻晚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