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 堪称“新好男人”
来源:
天津网-天津日报
2009年12月05日08:25
朱棣文是美国新任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朱棣文不是老观念中那种“冷漠呆板,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究。虽然迷恋于物理学的研究,但他一如常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同时他把幽默、好奇心、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艺术的欣赏、对人类进步的责任心,带进了他的整个世界。
外人眼中的朱棣文
朱棣文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还是请大家看看下面的故事吧。
朱棣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对亲友、对同事充满了爱与尊敬。与朱棣文相处15年的丘李珍珍说:“朱棣文很会听取别人意见,对人对事很公平,同时他对工作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在斯坦福大学,他的严格要求是有名的,所以有些学生很怕他。小孩小时,都是朱棣文给小孩洗澡、洗衣。他虽然在洗,但仍在想实验,所以就洗啊洗个没完。他的两个小孩小时候都要来他的办公室做功课,他非常爱他的孩子。朱棣文很有活动能力,他经常到外面给学校募捐,有时是学校派他去,但他自己一分钱不要。Bio—X中心实验室就是他到外面募捐来的。工作能力重要,人品也很重要。有的系主任只看物理系内部行政方面,而朱棣文很有远见。对于系里收学生,朱棣文认为要选最好的,学生好了物理系才会发扬光大。”
“物理系有一个名叫KenSherwin的员工病了,两只脚都烂了,很臭,送他去医院他不肯去,朱棣文来到这个员工的办公室,亲自给他穿袜子,穿鞋子,让员工把他送到医院。”“每次跟他一起去开会,他一定是自己带上幻灯机等物品。散会后,他也是帮着拿东西,一点没有主任的架子。”“他的好奇心很强,总有新的思想,人家让他做什么事,他都是说"好好好",从不会说"NO",所以同事们都愿意和他聊天,有的人找他说中国经济如何如何,甚至连小孩打架的事也找他评理。”
做过朱棣文近三年行政秘书的冯平女士,是从中国上海来到美国的。冯平负责管理朱棣文的科研基金,冯平说朱棣文从不乱花这些钱,就是他自己要报销,也会是一分一分地与冯平说清楚。“他是公私分明,有时他自己一两元的电话费也要报销,因为这是为办公事。平时大家都说他小气,人家教授经常在周末请同事、学生去玩,他从没有请过我们。但他捐了很多的钱给学校,他用钱用得很合理。我经常收到给朱棣文的信,有的是说朱棣文又给某某地方捐了多少的款。问他干吗捐那么多,朱棣文听后只是笑而不语。”有一次冯平将自己家做的糖年糕送给朱棣文吃,朱棣文放在办公室里都一个星期了,冯平让他扔掉,但他舍不得,他说还能吃。只要是还能吃的东西,他是不会丢掉的。冯平常常说朱棣文小气,他听了只是笑。他的衣服都是旧得透亮了还穿,他家不用的东西从不扔掉,就连旧的马桶盖,他家用不着了,也要拿到系里来,谁需要谁取走,他说这是物尽其用。
获得诺奖只买了一辆自行车
朱棣文是在中西方文化共同浸浴下成长起来的一位科学家,他继承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兼具中西方文化的优点——美国人的自然大方与中国人的谦虚随和。他不是那种木讷型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很风趣的人。“他的幽默在中国社会至少是中等以上。”与朱棣文有过交往的一位研究生说,“我们做研究的人,总会有些苦中作乐的地方,在实验过程当中,总会有许多糗事发生,我们就经常拿这些事情互相嘲笑。”实验室里,常见的是他突然跑来跟你说一些好笑的经历。他从澳洲会议回来,比手画脚又说又笑地向你描述鸭嘴兽跳进水里的模样。甚至在你抱头苦思实验细节时。他会突然出现做个鬼脸吓你一跳。
直到如今,朱棣文谈起他第一次见到一些原子为光束所控制时,仍很兴奋。朱棣文说,在这之前“我完全没有期望可以看到成果,但当想象变成事实,可以这么近距离接触时,那兴奋的感觉实在难以形容。这是我从事科学研究多年来最难忘的时刻”。
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人问朱棣文如何处理那100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他幽默地说,他是与其他两名科学家共同得奖,因此,是100万美元分成三份。另外“山姆大叔”又要拿走一半(指纳税),真正剩下来到手中的只有十多万美元而已。他表示要用这些钱还贷款,在孩子的教育上用些,自己还想买一辆山地自行车以作锻炼之用。
喜欢运动的科学家
朱棣文是一个精力过人、兴趣广泛的科学家。他每天的时间都是排得满满的,他的生活节奏可以用“马不停蹄”四个字来形容。他过去喜欢读小说和其他文艺作品,喜欢画画,但现在太忙,所以只好放弃。除了对科学的投入以外,朱棣文还是一个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在体育方面的爱好也是相当广泛。他说,运动使他精力充沛,感觉良好。难怪有人这样称赞朱棣文:他不但在激光冷却上有杰出的创见与贡献,“其实作为一个科学家、教授、君子或网球员,他在哪一方面都是十分的"酷"”。
有些人片面认为,教授、科学家都是一群只懂得埋头于书屋和实验室的人,他们好像不食人间烟火。其实不然,凡有成就的科学家大都是爱好广泛、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朱棣文就是其中之一。朱棣文说:“我喜欢很多体育运动,每周会打好几小时的网球,此外还游泳。体育活动是舒缓紧张的最好办法。有些报纸说我整天待在实验室里,事实上我每天花在体育运动上的时间要好几个小时。”
朱棣文每天离不开体育运动,运动可以使他的头脑保持清醒。朱棣文喜好打网球是出了名的,他是网球场上的高手,每次出差,网球拍子常常是他行李箱中必带的物品。年轻时,他还喜欢打棒球,但后来由于膝盖受伤而中止了他心爱的棒球运动。此外,骑自行车、游泳、登山等体育运动,朱棣文也十分喜欢。朱棣文有三辆自行车,一辆是花5000美元买的,他平时可舍不得骑。还有一辆是专门用作登山用的,另外一辆破旧的红色自行车,是他平时上班用的。他每天上班都是骑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红色的车座已裂开了花,这与斯坦福大学到处可见的名牌汽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逢周末,他也要一个人骑上他的登山车去登山,每次两三个小时,有时是与吉恩一起去的。多少年来,朱棣文一直坚持着这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游泳馆是朱棣文经常光顾的地方。为了方便起见,他的游泳衣及一块旧得不能再旧的浴巾,平时就放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有一次,朱棣文回故乡太仓探亲时偶感风寒,返回上海后,他便立即到游泳馆去游泳,游泳后,他高兴地说感冒好了。
网球场上赢得爱情
1998年3月,朱棣文到台湾作演讲。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博士邀请朱棣文与他进行网球比赛。赛场上,朱棣文身着白色球衣,容光焕发、英姿勃勃。整个比赛过程中,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发挥着百折不挠的精神,顽强拼搏,奋力抢攻。朱棣文由于经常运动,因而步履矫健,发球有力,很难看出他已年届半百。他底线抽球强劲,一会儿满场飞奔救球,一会儿上网截击,有些明知很困难的险球也拼命救回,赢得满场掌声。观众赞叹“大师打球果然不同”。比赛过程中,他那必胜的信念就像他在实验室中做实验那样,不获成功誓不罢休。遇到失手,朱棣文也会像运动员那样发出一声懊恼的“啊”,显然他十分在意自己的失误。这场球赛,连续打了三场:两场双打、一场单打。比赛结果是一胜、一负、一和。赛后,朱棣文谦虚地说,李远哲是天生的运动员,网球打得比他好。而朱棣文的夫人吉恩却夸奖朱棣文的球技也不错,称赞朱棣文的球技与网球名将张德培有点相似,“有一点张德培的味道,可惜差了点天分”。
吉恩说,是网球使他们结缘,她与朱棣文就是十年前在斯坦福大学的网球场上认识的,言语中流露出对朱棣文深深的爱。朱棣文对运动的热爱,不仅使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清醒的头脑,也因此赢得了爱情。
诺贝尔级厨师
朱棣文在工作之余,还有一个嗜好,那就是下厨做菜,并与妻儿、亲友一起享用。他的烹饪手艺很高,中国菜、意大利菜、法国菜、墨西哥菜等中西料理他都在行。其中以中国菜、墨西哥菜最拿手,因为他的太太很喜欢中国菜的色香味俱全,而他与前妻生的两个小孩偏好墨西哥菜的辣劲。
提到下厨的“启蒙期”,朱棣文回忆说,有一次家里三兄弟跟妈妈在厨房包馄饨,“当时大家排成一列,妈妈负责调馅,大哥则在前头擀面皮、填装馅,我跟小弟弟在后面负责捏馄饨,好像工厂的生产线一样,很有趣”。这以后,朱棣文便常常在厨房里跟母亲学做菜。学得几样“花招”后,中学以后的朱棣文,就常常单独下厨,做饭包带到学校去。美国学生多半带两个三明治、一瓶牛奶,就可以解决一餐;但是朱棣文的饭包可就多彩多姿了,有时候是中国菜,有时候是墨西哥料理,使那些美国同学十分羡慕。
到了研究所,朱棣文也常拿着食谱研究,并做菜与朋友分享。他经常自己做饭,饺子包得十分出色。每逢家人聚会时,朱棣文总会大显身手,亲自下厨,为大家献上一顿丰盛的美餐。
朱棣文之所以喜欢下厨,可能因为与他从小喜欢动手做一些组合、操作的事情有关。朱棣文小时候很喜欢玩积木,除了建房子外,他跟一般人不一样,会到库房找零件,将玩具改装成机器人。改装的过程,使朱棣文的机械、物理常识更加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他养成了自己做的习惯,也让他的双手更灵巧了。
朱棣文喜欢烹饪,每个吃过他做的饭的人都说他是个顶呱呱的厨子。朱棣文自称自己做饭比吉恩还好,但他又幽默地说,这可不能告诉吉恩。朱棣文认为,做饭能锻炼能力,同事们到他家,都是他自己做饭。他认为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冰箱里找剩菜,拿仅有的材料下厨,在有限资源中求变,这种经验、能力,对他日后在研究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朱棣文认为,所有男性应以能烹饪为傲,也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会下厨。
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博士与朱棣文的看法不谋而合,过去他在选拔优秀生入大学时,曾淘汰了一些被称为非常优秀的孩子。当时孩子的父母很不理解与不满。李远哲以为,这些只会念书的孩子,连煎蛋、煮蛋都不会,怎么可以做实验?
有人说“会下厨的男人最有魅力”。朱棣文就是这样一个有魅力的人,堪称“新好男人”。
(据《新民晚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