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评论:院士“年轻化”的喜和忧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06日11:43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近日出炉。“年轻化”,成为新科院士群体的一大特点。新当选的4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最年轻的41岁,50岁以下的占29.2%,平均年龄从2007年的60.6岁下降到56.2岁;新当选的35名中科院院士中,最年轻的42岁,平均年龄54.1岁。

  院士年轻化,具有历史合理性。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例,1994年开始评选,当时“积累”了一大批解放前后的工程技术领域专家,许多领军人物都年逾七十,因此首次当选的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64岁。改革开放后,我国培养的科研人才经过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的锤炼后,如今开始显山露水。他们中的杰出者近年进入工程院院士的候选人队伍并当选,这使得院士队伍开始趋于年轻化。院士年轻化,说明我们的中青年科学家正成长为科研领域的将帅,曾经的人才断层正在得到弥补,这是可喜的。

  国外有关机构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科学家最具活力的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已故的王选院士曾说过这样一段颇具深意的话:“我38岁的时候,在电脑照排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最前沿,在国际上也称得上十分前沿,但是个无名小卒,说话没有分量;1995年我58岁时,当选两院院士,但那时我的巅峰已经过去,已经不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了。”在美国,院士的平均年龄低于中国,因为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很早显示出他们的能力并获得认可。如今,在中国院士评选中,40多岁年轻院士不断涌现,表明国家越来越注重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遴选。年轻院士代表了当前学术领域的权威,戴上“院士”桂冠,有助于激励他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表现科研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冲顶世界科研高峰。

  喜中也有忧。忧虑之一,年轻院士是否会受声名所累?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受到人们的普遍景仰。院士除了科研与学术工作外,还背负了太多的“额外任务”。如,各种各样的剪彩、评审、会议需要院士捧场;一些单位为了撑门面,为了争取到国家科研项目和经费,就拉院士来“兼职”。因此,院士会身不由己,陷入杂事,无暇科研。

  忧虑之二,年轻院士是否会为声名所惑?“院士”是终身荣誉,没有退出机制。年轻科学家早早戴上了院士桂冠,在周遭环境的“烘托”之下,是否会以明星自居,是否会以权威自傲,是否会将“年富力强”用在追逐利益甚至金钱上,而不再专注于学术研究,攀登科研高峰缺乏动力。这对于处于科研巅峰的少壮派科学家而言,对于国家而言,都是莫大的浪费和损失。

  忧虑之三,年轻院士会否纷纷“学而优则仕”?不少单位喜欢把杰出的科研人才提拔到管理岗位上,但这样的“成长路径”并不一定适合他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常让年富力强的科研人才在科研一线“冲杀”,等到接近退休时,再把工作重心调整到行政管理。因此,建议有关单位不要过早给年轻院士压行政职务。

  承载着国家和民众沉甸甸的期盼,年轻院士应多些自律,少些浮躁;应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唯真求实,做淡泊名利的科学道德模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继续当好科研前线的领军人。社会也需要为年轻院士营造良好环境,激励他们创造科研新辉煌。 (来源:科学网)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