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制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越南、印度建设发电厂的时候,订单发给了日本的商社,商社下单给日本企业后,但最后制造这批发电设备的是中国厂家,去安装设备的工人是中国人,调试设备的技术员则来自日本
《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陈言报道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小岛,被一座高山分成两部分。西边是C村,平坦的土地,殷实的人口,以农业为主。东边是J村,除了较好的港口外没有太多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有限,靠打鱼为生。
后来J村的人把船摇到了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发现了加工宝石的方法,从此富裕起来。他们偶尔把船摇到岛西,用几颗小小的宝石就换取了C村的大量农产品。
看到J村的变化,C村的人也开始造船出海,也学会了加工宝石,富裕了不少。
J村开始有人散布对C村的强烈不满,认为C村一旦富强就会压过J村,因此要把岛上的山筑得更高,不和C村来往。但是也有人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就和C村商量,一起在山中开出了一条隧道,让两村村民来往更加方便。
有了这条隧道,C村的人发现J村的鱼不仅新鲜,加工宝石的技术也更高一筹;J村的人则发现C村富裕起来的人很有购买力,宝石卖得更多了,而且能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到C村直接生产。
C村和J村村民发现,两村之间虽然有座大山,但大家原本在同一个岛上。C村的农业与J村的渔业不同,同样加工宝石,原料和技术不同,并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明白了这些以后,两村过上了共同幸福的生活。
中日两国日益密集的贸易交流,以及无法遏制的经济发展需求,是否会像这个寓言中的村子一般,共同发展呢?从制造业来看,两国已经进入相互交融的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中国的日本制造
在中国的日本产品,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手表家电,过渡到数码相机、汽车,进而走向与中国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铁路电力领域。从人口及国土面积上看,日本比美国、欧洲要小很多,但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能维持与中国如此大的贸易份额,关键就在于其拥有强大的制造业。
从北京京广大厦办公楼38层向下望去,东三环的汽车川流不息。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就设在这里。把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到10%,是他们多年来的目标。现在在中国市场上,每卖出10辆车,就有2辆是日本品牌。如果丰田拿下这“10%”,也就意味着三环路上的车流中,差不多每10辆中就有1辆丰田车。
在《望东方周刊》和《读卖新闻》本次同题调查中,中国民众最为倾心的日本事物,汽车排在第二位,紧随家电产品之后。
“从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看,大众拿到约12%的比率,位居第一;通用占到第二位。第三位一直在丰田、日产、现代之间争夺,三家的市场占有率都在7%~8%左右。”丰田公关部副总经理代理横山准说。
距“10%”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不仅要猛追第一、第二名,还要尽可能快地从现在的方阵中脱颖而出。在中国,与大众通用之间,丰田差了5%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在世界其他国家,丰田被大众通用超过的现象并不多见。
事实上,丰田早已实现了每年在中国市场增加10万辆销量的目标。“我们在2006年的销量是30.8万辆,2007年增加到49.5万辆,去年为58.5万辆,今年的目标是70万辆。”横山说。从58.5万辆到70万辆,增幅约为17%。“我们1~9月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10月的销量上升到了42%。”70万销量的目标看来实现在即。
丰田,是日本产业在中国一个非常普通的例子。
除了汽车产业,日立、东芝在铁路交通、发电方面的业务开拓,也早已渗入了中国经济。
在日本的中国制造
20年前在日本的菜市场、超市、百货公司,基本上找不到中国制造的影子。而现在,即便是去最豪华的百货公司或任何一家电器商店,要想排除中国制造,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在日本市场,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品牌并不响亮,但已经拿到了制造方面的绝对话语权。
从东京世界贸易中心大厦38层的大会议室向外望去,东京湾尽收眼底。海上有不断往来的船只,陆地则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电通Young & Rubicam公司市场营销室室长矢井宏长,11月初在这里发表了一份对中国5115名消费者的调查结果。
“我们对李宁、苏宁电器、灿坤、万科、红双喜等品牌做了调查。”矢井谈到中国品牌的时候,台下似乎没有共鸣。日本消费者对中国品牌非常陌生,如果让他们举出几个中国品牌,大多数人可能会交白卷。
但是,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售卖的蔬菜很多标明产自中国,它们新鲜且便宜。走进东京秋叶原最大的家电营销大楼,电冰箱、洗衣机大部分是中国制造,数码相机、电脑等产品,中国制造也占去了半壁江山。
中国企业有没有可能到日本去设厂、开拓市场呢?
“这已经非常现实了。”勤纳利思(Chinalyst)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孙田夫说。在经历了近20年的不景气后,一些有技术但没有市场、也找不到继承人的日本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更加艰难。“几十年前那些在日本经济发展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技术,有些很有可能会完全从日本消失。而中国有很大的市场,中国的发展阶段与日本过去的一些阶段非常近似。很多技术在日本看来是要淘汰的,或者已经不能和最新技术竞争,但拿到中国可能就活了,有了用场。”
“并购这样的企业,对日本来说,找到了技术传承的载体,工人不会失业;对中国来说,不仅能学习到技术,也能为进一步理解日本市场做一些积累。”孙田夫说。
矢井宏长等人预测,日本关注市场的人已经开始注意中国品牌,向日本经济界呼吁重视中国市场的营销。
变换的制造形象
在中国研发、在中国生产,已经成为日本制造一个重要特征。同时,日企也在中国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贡献活动,努力造就“优秀企业市民形象”。
同样以丰田公司为例,他们正积极在把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理念带入中国。横山准介绍说,丰田公司在中国追求三个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汽车产品、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工厂及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公益活动。“不论是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还是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助学金,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给消费者带来‘优秀企业市民的丰田形象’。”
而资生堂在中国研发、中国制造、中国销售的企业战略,已经很难用中日进行区分了。
“我们公司过去负责过资生堂在日本生产的产品的进口销售工作,但去年这方面的业务已经交给上海投资公司,这里专门从事欧珀莱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浅井俊行说。
从1991年作为首家入驻企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土动工,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如今已成长为年销售额排名第一的中国化妆品龙头企业。欧珀莱是只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化妆品品牌。中国现有两千余家百货公司,“我们目前还只和740家百货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浅井这样说,包含着希望覆盖中国各大百货商店的意味。
不论是丰田要做“优秀企业市民”,还是资生堂用自己百余年来研发生产化妆品的经验和品牌力量,在中国开发生产产品,日本制造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进入中国。
中日制造的新方向
中日制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今后不仅会在两国间变得更普遍,而且在不断向更大更宽的领域发展。
“我认为,以日本企业的工资水准、生产成本,去开发非洲、南美洲的市场有一定的困难,但日本的资本与中国的生产营销力量结合,就一定能开拓出新的市场来。”日本使馆经济部的一位官员说。
他说得没错。如今的情况是:越南、印度建设发电厂的时候,订单发给日本的商社,商社下单给日本企业,但最后制造这批发电设备的是中国厂家,去安装设备的工人是中国人,调试设备的技术员则来自日本。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在资本及技术积累中所处的阶段不同,让两个国家在大多数领域互为补充,不构成直接的尖锐竞争关系。日本十几年来职员工资基本上没有提升,但日本人的生活质量没明显下降,是因为日本用上了中国制造。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企业来华扎根,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经济合作,尤其是制造业领域的新开拓,预示着两个制造大国会有一个更宽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