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用小水沟中的水来浇灌园林绿化。
渔民们现在打捞上来的不是鱼,而是垃圾,要花很长时间清理渔网。
渔民们能够捕捞到的鱼越来越小了。 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对我们生活着的珠三角城市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持续多月的干旱,咸潮比往年提前了两个多月牢牢地“抢占”了珠海两个主要取水口;在东莞,一种价值贵过黄金的黄唇鱼正面临灭绝,上世纪70年代,还能一网捕获2000多斤,如今当地渔民一年也只能捕获十多条小鱼苗;在珠江出海口,曾最为富裕的当地渔民,却因为污染严重已经在周边水域很难捕到鱼,新一代渔民不敢下水,也早已不习水性。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并没有放弃,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仍一直在坚持着,珠三角城市早已行动起来,努力让这片天空更蓝,这里的水更清:东莞已再投300亿改善大气和运河,广州正举全市之力改善河涌水质,全省到2015年,将用12年时间新建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166个。文/图记者杨进
抗咸篇:珠海、广州等城市遭遇强咸潮 市政绿化禁用自来水
珠三角打响“饮水保卫战”多次调淡水压咸确保供水
据珠海市水务局负责人向本报记者介绍,珠海市遭遇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咸潮入侵,今年9月15日咸潮就已开始光顾珠海的主要取水口平岗泵站,比2008年提早将近两个月,咸潮强度特别强,范围特别大,咸界位置较往年上移约10公里。另一主要取水口联石湾被咸潮牢牢盘踞,咸潮含氯度有时高达6000多度,几乎无淡水可取。
与此同时,广州南沙区万顷沙一带也遭遇咸潮袭击,不但居民生活用水受影响,一些村民种植的瓜菜水果也遭了殃。在当地村民种植的番石榴、凉瓜,都不约而同出现个小、减产等现象。
“珠海遭遇这次严重的咸潮入侵,其实就是气候变暖的征兆和表现。”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超雨教授对此现象研究多年,“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珠三角一带海平面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逐年以2毫米的速度上升,这也对咸潮加剧带来了影响。”
珠海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从10月28日起,珠海市停止绿化、市政、环卫、景观等自来水供应,市区内所有喷水池和室内游泳池都要停用。
广州市则积极寻找新的水源点。目前,仅市区的七个主力水厂的日供水能力就达到448万吨,平均日供水量330万吨,即使为免受咸潮影响而关闭个别受影响的水厂,全市的供水能力仍有富余。此外,广州还在2008年投入近90亿元引进更远离咸潮的西江水,届时广州有半数人口可以喝上西江水。
防污篇:珠江口污染严重新一代渔民都不敢下水游泳
珠三角多座城市投巨资应对水污染
在东莞虎门的新湾渔港,上世纪70年代末之前,这里曾是虎门地区最为富裕的区域。
夕阳斜照,不少清晨出去捕鱼的渔船已经返回,渔民们正在修补渔网,胡海东刚出海一次,却没有捞到什么鱼,心情有些差。
照样是老渔港,不过20年前与现在彻底不同,“我们以前都不用出远海,就这港口,下网就能捞到很多鲤鱼,还有虾,现在?什么都没有咯。”胡海东指着有些发黑的河水,皱起了眉头,上面漂浮着一层水浮莲,“有时候捕上来些小鱼,吃起来都有一股臭水味。”“一到退潮的时候,港口上就是一层2米多厚的淤泥,很远就有臭味。”胡海东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年轻渔民都不敢下水,也不会游泳了,有时候水溅到身上,都好一阵痒。
记者看到,渔港旁边就是虎门的一条宽20多米的内河,河两边是密密麻麻的工厂:鞋厂、电镀厂、卫生巾厂、服装厂……虽然河两边堤岸整治得很漂亮,但黑得发亮的水面散发着阵阵臭味,河涌臭水则从渔港口排到了珠江出海口。
近年东莞市先后投入10亿元补偿资金,淘汰、关闭重污染企业,目前东莞已累计关闭189家采石场、218家制砖厂、47家水泥厂,采石、制砖、水泥三大行业已整体退出东莞,累计关闭10家小火电厂,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2万多吨,累计关闭30家造纸企业,关闭养猪场16268家。
广州市10年来也已经投入了17亿元治理了69条河涌,而在今年年初广州市领导更是发出了举全市之力再投数百亿元,让广州河涌水质在2010年6月前有根本好转。
广东省正在加大对珠江出海口的污染控制和渔业保护力度,到2015年,用12年时间新建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166个,建成全省布局结构合理、保护目标特色突出的十大自然保护区网络,以有效抢救和保护一批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
护鱼篇:比黄金还贵的黄唇鱼正在消失曾一次可捕上千公斤
东莞成立自然保护区设救护中心力挽黄唇鱼灭绝命运
在横跨广州南沙与东莞之间的虎门大桥下,一场东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保护濒临灭绝黄唇鱼行动正在进行。
“黄唇鱼可以说是目前我们知道的鱼类中经济价值最高的鱼种,鲨鱼鱼翅、鲍鱼,与它相比相差太远了。”目前正在极力挽救黄唇鱼的南方特种水产研究中心的陆昌胜告诉记者,黄唇鱼鱼苗只有小拇指那么长,但可以长到100至200斤,“黄唇鱼的鱼肉并不是很好吃,有些粗糙,但鱼鳔比黄金还贵。”陆昌胜告诉记者,100斤黄唇鱼可以取到1斤鱼鳔,现在市场上贩子要卖到100万以上,如果有哪个渔民捕到这样一条百斤黄唇鱼,立即可以上岸买房买车了。
黄唇鱼鱼鳔之所以如此矜贵,陆昌胜说,这在于它对多种疑难杂症有药到病除的奇效,药用价值奇高。
黄唇鱼喜欢咸淡水交界处的生活环境,在东莞虎门一带的伶仃洋,黄唇鱼曾非常多,据渔民介绍,曾有一网拉上2000斤黄唇鱼的纪录。
“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黄唇鱼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减少,到现在几乎已经打不到黄唇鱼了,黄唇鱼也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了解,东莞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越来越多,珠江口流域水质环境恶化,这对大黄唇鱼没有太大影响,但对刚出生的小黄唇鱼带来致命的影响,“之所以这一带黄唇鱼多,因为小黄唇鱼最爱吃的梅虾籽非常多,梅虾对海水环境要求很高。”
黄唇鱼如今岌岌可危的命运,让东莞市人再次想起了曾经在虎门伶仃洋水域经常能见到的另一种名为三泥鱼的悲剧故事,三泥鱼也是东莞独有的一种水产鱼类,但因为水质污染,三泥鱼10年前就此消失了。东莞市政府吸取了三泥鱼的教训,从2003年开始重视对黄唇鱼的保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2005年东莞市已将虎门伶仃洋一带水域内划定黄唇鱼的自然保护区,渔民一旦误捕黄唇鱼,“能尽量救活就救活,不能拿回家吃,更不能卖,应尽快通知救护中心。”陆昌胜告诉记者,他们会立即开快艇,带上氧气前去抢救。经过几年努力,一些恢复自然生活能力的黄唇鱼已经被放归大海。
记者观察:走低碳发展之路才是出路
“我们不能说以前就没有发展低碳经济,不能说现在是从零开始,只是说做得还不够。”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赵黛青首先就给盲目悲观者提了个醒。
赵黛青认为,低碳经济涵盖的范围比循环经济等要广得多,它不仅仅局限于新能源利用,而是更大系统的调优,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体系的节能,甚至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运作模式,“也有人误解要低碳经济就不要发展,这是不对的,它并不是要约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是这种增长是要有利于社会的、持续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对于广东而言,赵黛青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要保持能源结构的合理性和多元化,大力发展风力、电力、太阳能,并发展相关制造业,同时鼓励终端用户的补贴,加快新能源研发力量,打造更强的研发平台。
广东省环保局负责人给记者列出了这样一组数字对比:每一公顷森林一年吸收500斤碳,全省森林每年能吸收460多万吨二氧化碳;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8%,2020年将达到60%,届时碳汇功能将提高480万吨,“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为减轻污染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多种一棵树,少用一张纸,这些都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