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受国际买家青睐 进步中追赶世界水平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2月09日16:54
新华网广州12月9日专电(记者黄浩苑 王攀)在2009中国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制作方法国际交流的现场,中国制片人成了国际买家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连日来,台上陈述方案的中国制作人或导演刚一落座,就有许多发行商和买家主动围上前来与之洽谈。一些多年参与相关业务的人士表示,眼下的情形与几年前中国纪录片制作人拿着厚厚的资料围着买家转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事实上,业内认为,中国纪录片尝试与国际通行市场渠道接轨的努力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30多年间,从《丝绸之路》到《筑梦2008》,中国纪录片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创风格”至“闯世界”的蜕变,迅速成长。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频频斩获国际纪录片大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然与国际纪录片水平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国际影评人普遍认为:“中国纪录片的确是在进步中快速追赶世界水平。”
参加本届大会的国家地理杂志频道高级制作人李美仪说,她对很多中国纪录片的方案给予肯定,因为这些纪录片“主线明晰,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如在《都江堰的母亲》中,导演把地震灾区失去孩子的母亲重新孕育生命的故事展现在镜头之中,顺产、试管婴儿、家庭矛盾等,这些情节十分具有吸引力。
亚洲新西兰电影基金会主席亚历克斯李也对中国纪录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鼓励和邀请中国制片人参加新西兰纪录片节。
“眼下,在新西兰,中国移民让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逐渐走入主流人群,而新西兰到中国来旅游的民众也逐渐增多,新西兰对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纪录片很感兴趣。”他说。
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纪录片也逐渐进入了国际主流媒体视野。近年来,《故宫》《红跑道》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在国际主流媒体中产生了很大反响,《红跑道》更是拿下了巴塞罗那国际纪录片节等的多项大奖。
在本届大会上,中国众多制作人和发行方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他们看来,中国纪录片难言“成熟”,还处于成长阶段。
导演李卓玉认为,不懂得如何讲故事仍然是中国纪录片的软肋,“我们剪出来的成片,外国人往往并不认可,但是在我们舍弃的素材中,外国人却能重新剪辑出一个具有冲击力的作品,这就是我们讲故事的差距。”
如何把握好通行的市场运作和推销模式,也是考验众多中国制片人的难点之一。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制片人韩蕾认为,除了讲故事的方式之外,中国纪录片还在市场运作上与国际通行规则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纪录片有市无价,缺少资金和播出的平台;我们的纪录片人也不会推销自己和作品,在技术上也存在一些缺憾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韩蕾说,“因为中国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不仅担负着记录中国成长的使命,还有义务用越来越成熟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浏览更多传媒资讯,欢迎点击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