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张托雅):他是一个改变了全国蔬菜市场格局的人,他是一个改写了寿光历史的人,他是一个把山东有名的穷县打造成全国百强县的人。他就是山东省寿光县原县委书记——王伯祥。从1986年到1991年,在任五年半的时间里,王伯祥做了三件事,把寿光菜卖遍全国,完成了对寿北的改造,使寿光工业产值翻了两番。
让蔬菜成为寿光的名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寿光的农民还在延续着种菜的传统。寿光县附近还自发的形成了几个蔬菜的交易市场,但是由于在计划经济坚冰未破的时候,很多人怕搞市场经济会搞出事来,不肯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1986年,王伯祥出任寿光县委书记,决定把蔬菜作为全县第一要务,以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对于大家的担忧和质疑,王伯祥答道:“百姓最重要!如果真有什么责任,由我一人承担。”
就这样,在王伯祥的支持与努力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1986年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从占地20亩扩大到今天的650亩,蔬菜批发市场年销售额现已达240多亿元。全国二百多个城市的饭桌上,都有了寿光菜的身影,寿光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一号菜园子”。
不过,蔬菜批发市场的成功筹建只是完成了寿光蔬菜的量的突破。更可喜的是,在王伯祥的带领下,寿光蔬菜还实现了质的飞跃。
蔬菜批发市场建成后,王伯祥松了一口气,但紧接着由于对市场估计不足,一场“白菜悲剧”让这位书记再次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他左思右想,认为出现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它的季节限制性太强,菜是“夏天草,冬天宝”,如果有一种办法能在冬天也大面积种菜就好了。王伯祥的这个想法被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看在眼里,也正是王乐义解决了这个难题。
1988年腊月,王乐义来找王伯祥。他说,东北有个韩永山,能不生炉子、不烧煤,在寒冬腊月里种菜。为了证明,王乐义拿出捎来的黄瓜。端详着顶花带刺、娇翠欲滴的黄瓜,王伯祥眼中放光:“这不是黄瓜,是黄金!”
当即,在王伯祥的一再鼓励下,王乐义马上跑到东北请来了专家韩永山。请来了韩永山,但建棚的六、七干元费用在当时是天文数字,赔了钱,损失谁承担?他说:“挣了算自家的,赔了县里承担”;三元朱村17名党员愿意带头,但要砍掉正在抽缨孕籽的20亩玉米建棚,“杀青”责任谁担当?他说:“受损失的户,县里补偿;政治责任,我来承担。”1990年,17个棚平均创收3万多元,他喜笑颜开,当即拍板在全县推广,王乐义、韩永山任技术指导,自己当助手。并给王、韩二人配备了新吉普车,他依旧坐他的旧车,有人说:“伯祥书记都快成三元朱村的副书记了。”他笑言:“大棚搞成,当村民也行”。
蔬菜大棚是王伯祥养的孩子,而且他是看着他一天一天长大的。大棚搞成之后,王伯祥每天一上班,做的第一件事情必定是阅读菜市场价格和交易量报表,拿起电话调度蔬菜生产……
如今,寿光的蔬菜大棚由17个变成了1991年的3.3万个,现在已经发展至46万个。菜农王友德说:“我们的大棚菜能够在零下25摄氏度生长,现在1亩大棚纯收入都超过6万元了。”让资源不再沉睡
蔬菜批发市场的建成和冬暖式蔬菜大棚的成功推广让寿光人倡导了甜头,但同时也加剧了寿光地区南北方经济之间的不平衡。
原来,寿光北临渤海,南抵青州,东衔寒亭,西接广饶。一条弥河穿县而过,将寿光分为南北两块。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寿南寿北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那个时候,寿南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被誉为“昌潍粮仓”;占全县面积近百分之五十六的寿北却草树不生,一百二十万亩盐碱地上的二十万人生活无比艰辛。
寿北的如此现实,让从寿北走出的王伯祥坐立不安。“不彻底改变盐碱滩的面貌,大棚菜种得再好,寿光也只能是富一半穷一半!”王伯祥在县常委会上发出了“向寿北进军”的号召。
1987年,在王伯祥主持下,寿光县成立了寿北开发规划组,300多名水利、养虾、晒盐方面的技术人员,经过8个月调研完成了可行性规划。
人们再次向王伯祥投来质疑的目光,这种现状已经维持了很多年了,单凭一个规划组和一个干劲十足的县委书记真能改造好这块土地吗?对此,王伯祥慷慨陈辞:“开发北大洼困难是有,但可以克服。怕,畏首畏尾,只能是懦夫。咱们在寿光生活了几十年,祖祖辈辈生活了数千年,老和一个"穷"字扯不开,还能再穷到儿辈孙辈重孙辈吗?”他痛下决心,要带领寿光人向千年洪荒发起总攻,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到底。
寿光的人民终于被感染了,被带动了。1987年10月8日,寿北开发的号角嘹亮吹响。天还没亮,820多辆汽车,320多台推土机,6500多辆拖拉机,难以数计的马车、地排车、小推车,就排满了道路,20万民工扛着工具,如潮水般涌向“北大洼”,沉寂了几千年的土地一时间人声鼎沸,机声隆隆,热火朝天。
正是凭着这种踏实苦干的作风,王伯祥带领寿光人民决战寿北,终于使千年洪荒的盐碱滩变成了流金淌银的聚宝盆,使沉睡的丰富资源变成了强大经济优势。让寿光变为工业强县
在王伯祥任寿光县委书记之前,寿光不仅在农业产业上不值一提,在工业领域也是地地道道的“名列前茅“。1986年7月,王伯祥参加潍坊市工业会议。数据显示,扣除原盐产值,寿光工业在12个区县中列倒数第三。
全县2.19亿的工业总产值让王伯祥感到沉重,这个数字刺痛了他的眼睛,也激起他的雄心壮志。他清醒的意识到:种菜能富寿光的老百姓,真正让寿光富起来,还得靠工业。只有工业发展才能更快地增加财政收入,才能真正繁荣城乡经济,才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紧接着召开的全县工业会议上,他说“知耻而后勇。倒数第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争先的勇气。我们必须打一场工业攻坚战,用三到五年,让寿光工业产值翻两到三番!”
于是,他开始抓班子,提拔40多名干部到企业干厂长、经理,陈永兴、刘子祥等正逢其时,担起重任;放水养鱼,就是把盐业利税抓起来,工业减税让利,休养生息,即所谓的“藏富于企业”;跑要资金,带队去北京数次,争取近亿元;县里成立了“储蓄存款促进委员会”,发动群众,多存款,得到银行更多贷款,注入工业;抓股份制改造,培植民营企业,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用足用活国家政策……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只要不超底线,能用上的都用上。寿光工业,打下了基础。
从长远来讲,企业的发展在于不断地创新。王伯祥为了让企业更好的健康发展,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运用到了工业领域,他带领全县有关人员开始了外出取经的历程。
取经给寿光带来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工作思路大调整。第一次取经回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寿光就上了77个项目,总投资1.5亿元。
王伯祥尝到了甜头,寿光的企业家们尝到了甜头,天津、深圳、广州、上海,每年他们都外出学习。真取经,取真经,常取经,每次取经回来,寿光的工业就实现一次全身心的蜕变。一个人带领一群人,埋头苦干,励精图治,给寿光工业打下“基石”。其后,数任寿光县(市)领导班子,继续做大工业“增长极”。到2008年,寿光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1亿元,利税75亿元,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80%以上。
如今,离开寿光已18年的王伯祥,一回到寿光,总会有人迎上前来,向他们的“伯祥书记”汇报自家的喜事;王伯祥走在寿光街头,也不敢轻易坐出租车,每当司机认出他来,总会拒绝收费;寿光的街头,至今还有群众用“伯祥”字样来命名自己的饭馆,以便提升知名度……
五年半的时间,成就了数十万百姓心目中的公仆;五年半的时间,缔造了一个工业奇迹;五年半的时间,实现了寿光市完美无缺至今仍让人惊叹的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