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永舒:篆刻不是补空的艺术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09年12月11日06:37
本报记者 黄里
厚厚的近200页的篆刻集,收藏了缪永舒200多枚珍贵的作品。时至年末,有了西泠印社刚刚出版的作品集,缪永舒终于可以给自己的“艺术人生”做一次总结了。
四川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文物工作,缪永舒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环境:“眼前的事物不是甲骨文契,就是商周金文、秦汉碑帖。”30年前,缪永舒已经长于绘画,一幅画作完成,最后都需要在画纸上印上一枚印章,一开始只是自己的名字,后来,他觉得只是名字没有给画作添彩,于是想到了篆刻,“我最初学习篆刻就是为了在画上补空,给绘画增加点丰厚的红色。”
慢慢的,他对篆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上世纪80年代初,缪永舒拜四川篆刻大家徐无闻为师,“七分篆三分刻”按照学院派的教学模式,他一遍遍地临刻、临摹秦汉及明清各流派作品。出差时带上三大卷硫酸纸,晚上在宾馆蒙临优秀印章。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中,前人的笔法、刀法,雕塑技艺都一一进入缪永舒的“篆刻思路”。对篆刻的认识也由补空变为了主体,作品开始入选各级艺术展,并获得“巴蜀文艺奖”。
得益于文物工作中历史文化的浸润,缪永舒的刀法形式变化多样。欣赏缪永舒的篆刻作品,还能感受到甲骨文、金文的笔法。长时间研究篆刻对文物工作大有裨益,缪永舒认为,无论是中国的古建园林,还是陶瓷青铜器、或是玉器石刻,它们与篆刻都有惊人相似的文化内核,甚至可以说“金石学是考古学的祖师爷”。“制作篆刻作品过程中,感受到手中的刻刀仿佛也在跟古代艺术进行交流。”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