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2010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向得以明确:那就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
但是,尽管经济好转已经不用怀疑,但是,中国经济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CPI由负转正意味着什么?如果CPI正如此前分析一路上涨,那么,离通胀还有多远?下面,我们连线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马光远先生:
CPI转正意味物价可能会有温和上涨
马光远:对老百姓来讲CPI的转正主要是生活用品的价格要上涨,最近在天气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经济复苏的影响下,一些生活用品的价格在上涨,而且一些生活成本的价格也在上涨,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虽然11月份CPI本身的上涨幅度不会太高,但是因为CPI在整个统计的口径上,没有包括比如说房价这一类的其他一些能够反映老百姓实际生活负担的这些东西,所以对老百姓来讲,CPI的转正对他来讲意味着物价可能会有一个温和的上涨。
CPI与通胀并无必然 宏观政策更为关键
马光远:CPI跟通胀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CPI本身是恒量通胀的一个温度计,但是就是说未来的通胀因素取决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在未来宏观政策上、货币政策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未来经济的复苏程度等等,这都决定可能未来我们的物价水平,所以目前来看的话,CPI本身是失真的,它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反应物价的真实走势,所以明年通胀的因素怎么样,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看一个是经济复苏的程度,第二个是我们的宏观政策,但是CPI本身的转正已经预示通胀预期本身不可小视。
内需决定中国经济未来走向
不仅仅是CPI有分析指出,进出口数据也可能同时转正,由于去年11月、12月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的形势跌入谷底导致基数较低,而从今年10月份开始外贸进出口呈现了明显好转的态势,如果11月出口的数据转正,是不是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已经开始变得扎实呢?
马光远:对进出口本身的分析一定要冷静,11月份进出口的转正,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去年的时候基数比较低,第二个是可能是受节日环境的影响,比如圣诞快要到了,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未知的订单比较高,但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结构的调整里面,有一个调整我们一定要重视内需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本身的基础是否扎实,取决于我们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决于我们内需是否真正的能够起到有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对中国经济本身未来的最关键的走势而言,还是内需而不是外需。
此次信息发布倾向利好 或有正面促进作用
马光远:股市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的话,不能说它是一个经济的晴雨表,但是每一次经济数据公布的时候,股市本身它还是有一个全国性比较高的反应,这次经济数据应该来讲,从总体上来讲,是偏向利好的,所以对大盘来讲,当然取决于它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个人认为这种回调可能还会继续,但是今天的数据,如果在进出口方面,在CPI的表现方面,在工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方面,都有一些比较好的表现的话对大盘应该来讲有一个正面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