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走进刚果(金) 同中国维和军人在一起(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11日07:27

  布卡武——刚果(金)最危险的战乱地区,反政府武装不时与政府军激烈交火,疟疾、艾滋病、霍乱、鼠疫等各种传染病肆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一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抽组的218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中国第十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

  “中国半岛”——维和工兵的家

  11月的布卡武正值雨季,瓢泼大雨时常不期而至,一时间电闪雷鸣,雨点重重地打在屋顶上,发出剧烈声响,直将电机的隆隆轰鸣淹没。为躲避这一“不速之客”,我们躲进一间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宿舍,狭小的空间内仅摆有两张床、两把椅子和一张小桌子。负责电站维护的两名战士就在这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中24小时轮流上岗。

  工兵分队营地位于基伍湖畔,背靠山腰,呈半个椭圆形向东延伸至基伍湖,“中国半岛”(见图一。本报记者吕鸿摄)由此得名。从布卡武的卡乌姆机场到“半岛”,19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一小时。同行的中国驻刚果(金)武官毕京三大校告诉我们,经过多年战乱,这里的道路因为失修而无百步之平。

  “半岛”面积不大,东西不到500米,南北约200米,“半岛”的生活区占营地面积的2/3,“半岛”外围由铁丝网与外界隔离,四个角落有哨兵值岗,铁丝网以外的基伍湖岸零星分布着几间茅草屋,以捕鱼为生的人们在此维持着最艰难的生计。

  在“半岛”环水的三面,顺着斜坡拾级而下,就进入了净水站、发电站和菜园。“这里的雷雨时常让人躲闪不及。”见到记者,负责电站维护的两名战士多少有些兴奋。他们说,嘈杂的机器轰鸣声时常让战士们夜不能寐。负责水站技术保障工作的侯永兵说,当地饮用水的细菌含量是国内的上万倍。为了保证官兵们能喝上安全的水,2003年工兵分队部署后,在“半岛”建立了这个净水站,它的水质基本能达到矿泉水的标准。

  来这里的头两个月,战士们还感到新奇,之后就有了寂寞,寂寞时会静下心来读书,与战友分享心得体会。同时,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完善“战地图书馆”,每周播放电影,每月举办“集体生日”晚会,开办“和平之声”军营广播,举行摄影比赛,等等。战士们没有怨言,因为他们知道身上的重任。

  为改善联合国以肉食供应为主的单一局面,战士们在“半岛”周围开辟菜园。废弃的土地瞬间变成了一块块错落有致的整齐菜地,园中豇豆、萝卜、白菜长势喜人,绿油油一片。“你好,中国。”隔着铁丝网,一名当地少年用地道的中文向我们打起了招呼。“我叫"李小龙",就住那儿”。他指着身后的茅草屋,兴奋地说,维和工兵是他的汉语老师,“他们种菜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聊天学习中文,他们说我学了中文后可以去北京”。如今,“李小龙”已是中国路桥公司雇佣的“高级翻译”。战士们说,“半岛”周围中文说得好的不只“李小龙”一人,还有“刘德华”、“李连杰”,他们都非常喜欢中国,都取了响当当的中国明星的名字,去北京成了他们心中最美好的梦。

  平整洁净的场地上,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迎风飘扬。清晨,军营号角声响起。国旗下,维和工兵分队整装待发,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瓦伦古——险象环生的最前线

  “仅今年7月以来,这里就发生过6次激烈交火,有时交火地点距离营地不过百米。”亲身经历过多次枪战的工兵分队副指挥刘志刚说,最激烈的一次是在8月18日晚上8时左右……

  汽车在瓦伦古山区蜿蜒的黄土路上一路颠簸前行,泥浆四溅。

  离开“中国半岛”,我们向工兵执行任务的最前沿阵地瓦伦古进发,距离96公里。在这里,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时常将刚刚平整一新的山路冲刷得泥泞不堪,满眼望去,到处是黄泥深坑。几名身着绿色军装的当地政府兵由远及近邋遢而过,肩上扛负的步枪此时似有千钧重量,将那饥肠辘辘的身躯压成了“弓”字形。印有黑色“UN”字样的联合国车辆迎面而过,车上荷枪实弹的维和士兵时刻警惕着周围的风吹草动。

  陪同我们的工兵分队指挥长周丕峰早已习惯了这一路上的“戒备森严”,和我们谈起了在非洲维和的点点滴滴,“其实在非洲的日子真的很苦,我们需要克服许多国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瓦伦古的任务还未完成,他又突然接到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以下简称“联刚团”)司令部下达的紧急任务,立即着手帮助埃及维和部队在卡乌姆机场附近修建军营。这些天来,他已经连续几个夜晚没有合过眼了。

  瓦伦古地区已渐入当地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危险地带,是联刚团军事行动的最前沿。顺着山路,汽车缓缓驶入山谷,道路周围重山环绕,若遇反政府武装进攻,仗着地势居高临下,此处实难躲藏。沿途靠山一侧的山坡有些已被雨水冲刷得砂石裸露、沟壑遍布,让人不由得担心山崩、落石等灾害随时可能从天而降。不久前山体滑坡,整整一车当地人从此长眠。此时,我们曾有的些许看风景的兴致瞬间全无,开始紧张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这项工程任务艰巨,困难不少。但自接受任务以来,我们坚持进行高标准作业,严把质量关,要创出"中国速度"、"中国质量"。”周丕峰边说边指着眼前一段平整一新的道路,深邃的眼神透着一股军人特有的刚毅与成熟。在维和的日日夜夜里,火一般的赤道骄阳早已将这位陕西硬汉的皮肤烤得黝黑发亮。

  为高标准完成任务,瓦伦古工兵小分队在施工道路附近安营扎寨,起早贪黑,风餐露宿,经常啃点干粮,喝点凉水,草草打发午餐。中午时分,这里骄阳似火,气温迅速蹿至37—38摄氏度。道桥中队队长赵建辉告诉我们,特别是挖掘机作业手往往要忍受高温的折磨,因为此时驾驶室内的温度已远高于室外温度,干起活来如蒸桑拿,汗如雨下。皮肤被晒得通红发痛,汗水刺得眼睛都睁不开。“每次从驾驶室下来后,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般,精疲力竭。”赵建辉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接着说,高温作业常常让战士们感到头晕、恶心,中暑是常事。此外,疟疾、霍乱、鼠疫等传染病还严重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有时战士们病了都顾不上输液,服点药后继续作业,因为队里分工细致,岗位明确,“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了谁都不行。战士们常常自勉:“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

  经过3个半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抵达瓦伦古小分队营地(见图二。本报记者牟宗琮摄)。营地坐落于峥嵘险峻的群山之间,一座用粗大木棍封起的简易大门由玻利维亚步兵营把守。铁丝网围成的偌大平地上零星搭起了几座帐篷,帐篷内空间狭小简陋。这种帐篷,白天蒸笼般酷热难耐,晚上挡不住蚊虫肆意叮咬。恶劣条件下,战士们经常头晕脑胀,夜里难以入眠。

  刘志刚向我们出示了当地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在山上激烈交火时射入营中的一些子弹和弹壳。8月18日那晚,在距离营地300米的地方,反政府武装在将附近村庄洗劫后,与政府军展开了激烈交火。火箭弹、机枪弹、照明弹将营地照如白昼,火光冲天,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此起彼伏,“嗖、嗖……”乱窜的子弹如同受惊的马蜂,四处横飞。“子弹就在我眼前飞驰而过。我当即组织战士们熄灭灯火,穿好防弹背心,做好隐蔽。30分钟后,枪声渐渐远去……”

  竖起大拇指——刚果(金)人的朴素奖赏

  联刚团司令部副参谋长特里克拉菲克上校主要负责维和工兵事务。他在首都金沙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中国维和工兵在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很强的意志力和组织性,中国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让他感动。

  “你们中国兄弟真的很能吃苦,非常勇敢、勤劳,中国兄弟好样的!”同在瓦伦古营地的玻利维亚步兵营的托雷斯中尉禁不住夸了起来,他还特意要在我们的笔记本上留下一段话,以表达他对中国维和部队出色表现的深深敬意。

  刚果(金)路少,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对道路无比渴望。中国维和工兵为非洲兄弟搭桥修路的真心付出和忘我精神也深深感染了当地民众。当地人很穷,一天只吃一顿饭。但是,为表达谢意,他们会冒着酷暑自发地给中国工兵递上水和香蕉。

  陪同我们一起去瓦伦古的联合国当地雇员詹姆斯说:“中国维和工兵真的很棒,是我们真正的兄弟,我们感谢你们。现在我正努力学习中文,因为我非常喜欢中国……”

  离开瓦伦古营地途经中国维和工兵修建的“友谊桥”时,雨停了。阳光下,一群当地黑人小孩手捧课本正陆续从这座满载中刚友谊的小桥步行通过。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中国,了不起!天真的表情、简单的语言、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我们顿有所悟:中国维和部队播撒的中刚友谊种子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那天真无邪的微笑正是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

  中国医院——说是二级,实是三级

  7月12日晚上11时,巴基斯坦士兵萨吉德阿里因枪伤被紧急送到中国维和二级医院。护送的巴基斯坦士兵不停地恳求中国医生一定要保住患者的手指,因为枪伤位于患者的右食指,直接影响这位士兵的前程,情况万分紧急。

  又是3个半小时的颠簸后,我们从瓦伦古来到了中国维和二级医院。一进医院病房,躺在病床上的巴基斯坦士兵穆罕莫德阿桑立即坐了起来,用充满敬佩的口吻说:“明天我就要康复出院了,中国大夫真的非常好,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中国医护人员……”

  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医疗分队以其精湛医术在当地百姓心中声名鹊起,甚至远在千里之外的金沙萨的联合国雇员生病了,都会慕名前来看病。医疗分队队长李生轶告诉我们,按照联合国的要求,二(团)级医院只提供1600人的医疗保障和治疗,而实际上,中国二级医院却承担了6000人的医疗保障数量,相当于一个三(师)级医院的保障规模。

  我们看到,医院的门诊、药房、手术室等科室,房间不大,设施简单,但整洁有序。正是在这里,中国维和军医凭借多年练就的过硬技术和高尚医德一次次将病人从死亡边缘抢救了回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疗奇迹。

  “我们刚抵达任务区时就接到了一个巴基斯坦危重枪伤患者,医院当即启动应急救治方案,安排骨科医生蒙跃翀对他进行断指再植手术。”分队业务副队长张建军说。

  “这种枪伤引发的断指在国内比较少见,当时我多少有些担心,因为这是我第十批维和医疗分队刚刚完成交接后遇到的第一例重大手术,手术成功与否关乎整个队伍声誉。”谈起当时情形,蒙跃翀仍历历在目。

  由于子弹正好不偏不倚地穿过患者右食指的关节部位,整个手指大约有4/5已经折断,只剩下少许皮肤组织相连,关节骨头粉碎并裸露在外,血流不止,当时萨吉德因疼痛几近昏迷。一般认为,手指再植成功应在常温下7个小时以内,而此时患者伤指的断离时间已近11个小时,并伴有感染,要想完全治愈,难度可想而知。

  为全力挽救医护人员亲切称呼为“老巴”的巴基斯坦士兵,刚刚抵达任务区的所有护士不顾旅途劳顿和时差反应,立即投入抢救。

  凌晨1时许,医院手术室灯火通明。在对患者手臂进行麻醉之后,蒙跃翀从容地拿起手术刀开始对患者手指上受损严重的软组织一点一点地剥除,接着小心翼翼地对关节进行修整和组织重建,然后根据软组织情况,对指骨进行固定,并用细线一针一针地缝合肌腱、吻合血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渗出,但他的眼睛一动不动直盯伤口。显微镜下,整个过程操作得细致娴熟,有条不紊,无可挑剔,多年积累的精湛医术此时被施展得淋漓尽致。萨吉德的断指保住了。手术结束已是凌晨4点多钟,医护人员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去休息。

  联刚团巴基斯坦旅长古拉姆得知手术成功后,专程赶到医院紧紧握住医生的手说:“太好了,是你们挽救了我们战士的断指,萨吉德一家5个孩子全靠他养活,我代表他全家感谢你们。”一天天好转起来的萨吉德也开始露出久违的笑容,他亲切地称呼我们的医护人员为自己的亲人。

  军医们在为病人救治,而提供后勤保障的军人们也默默地承受着各种巨大的压力。行政副队长程东升得了静脉炎,已两月未愈,疼痛之余依然表现坚强;因为要经常外出拉粮,屡次碰到险情,仍沉着应对……

  14名女军人——14朵“铿锵玫瑰”

  10月3日下午,联合国当地雇员迪奥卡德由于腰疼胃胀前来诊治。此时,病人高烧达38.9度,被疑感染疟疾,立即被送进隔离病房,护士们赶紧为他抽血化验并进行输液治疗。后来,大夫们才发现患者是艾滋病人,而此前在对他实施治疗时,有护士不小心扎破了自己手指。

  在医疗分队,护士们大多已为人母。我们发现,这个占地面积仅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医院,仅靠着周围架设的两道铁丝网与外界隔绝。为保证安全,医护人员不得擅自外出,每天她们只能绕着有人曾经细数过仅有200步的医院外圈走动,枯燥而单调的生活时常让她们对国内亲人牵肠挂肚。

  “累点苦点,我们不怕,男军人能做到的,我们女军人也一定能做到。”口腔科女医生唐丽君坚定地说道。自参加维和任务以来,这位“白衣天使”夜以继日,接诊口腔病人高达500多位,是医院里诊治病人最多的医生。

  “我们嘴上总说不怕,但说心里话,我们最怕艾滋病。这里是艾滋病高发区,但联合国禁止医院对病人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对于接触病人时间最长的女护士来说,面临感染的风险最高。”说起艾滋病,护士长孔霞语气显得异常激动。她对自己碰到的艾滋病人迪奥卡德记忆犹新。

  “太危险了,我有几次扎破自己的手指,当时紧张地直冒冷汗。病人常常隐瞒病情,我们的工作面临很大的潜在风险,往往是事后才知道所接触的病人是艾滋病患者。”护士王阳说。

  “经反复诊断,我们确定迪奥卡德是艾滋病人。在国内,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临床经验,许多自我防护知识均是纸上谈兵,当时真有点不知所措。这个病人还咯血,我当即提醒所有接触过病人的护士,认真做好防护,及时换洗衣服。但很快我们的心就平静了下来,我们想的是要尽可能地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孔霞此时语速加快,但语气中透着镇静。

  “我们的14名女军人,个个表现坚强。顶着巨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坚持24小时轮换守护病房,对病人体贴入微,打水送饭,端屎端尿,随叫随到。我为我们的女军人感到骄傲。”李生轶时常提醒队员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学会保护自己,而每一次对病人的抢救,他都十分紧张,生怕出点意外。他说:“我一定要将医疗分队平平安安地带回祖国。”

  刚果(金),赤道骄阳与急风暴雨频繁更替,医疗分队队员的身体消瘦了,皮肤晒黑了,但内心日益充实,意志更加坚强,因为“荣誉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风雨彩虹”中,14名女军人宛如14朵俏丽挺拔的“铿锵玫瑰”,傲然绽放。

  SOS儿童村——爱的接力棒一直在传递

  恬静的女孩爱兰斯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和两个兄弟,爷爷无力抚养,把6岁的她送入布卡武SOS儿童村,她说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法官。她在这里已生活了12年,亲眼目睹了中国二级医院一批又一批的“爸爸妈妈”们来到SOS儿童村,持续不断地给他们“父爱”和“母爱”。

  这里近200名孩子都有不幸的身世,但他们与遭受相似命运的千千万万个孩子相比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里,他们有了新的家,“妈妈”给他们母爱,还有同病相怜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

  一到儿童村,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就朝着战士们的怀抱扑来,还不时用中文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孩子和队员牵手而行,稚嫩的歌声感染了所有来访的人。几乎每个周末,医疗队员都要腾出时间看望这些孩子,送来队员们节省下来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定期为孩子们巡诊、体检、进行心理疏导,同孩子一起表演节目。日子长了,双方感情深厚。

  医疗分队政工干事何长贞告诉我们,用手语“唱”《感恩的心》是医疗分队女队员给孩子表演过的一个节目,没想到一周后队员们再来看望孩子时,孩子们同样用手语给队员们表演:“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舞台上,孩子们和女队员通过手语一起表演(见图三。本报记者吕鸿摄),带给大家挥之不去的心灵震撼。微笑是跨越心灵的语言,语言从来不是一个局限的范畴:看着医疗队员与孩子们在一起,歌声、舞蹈、一个拥抱、不经意间一次轻轻的抚摸,都是无限爱心的传递。

  这份爱心从中国赴刚果(金)第五批维和医疗分队开始,到现在第十批,医疗队员定期看望儿童村孩子的接力棒一直在传递,传递着为人父母却身在异国的维和医护人员的一颗颗爱心,传递着来自遥远中国的一份和平祈福……

  记者感言:采访时间只有4天,但我们看到了中国海外维和军人的艰辛,更看到了他们的坚毅、乐观、豁达、爱心,广大维和军人为祖国争光、为军徽添彩,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一批又一批的维和官兵充分展示了我军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风采,不断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新的贡献。(吕鸿 牟宗琮 邹志鹏)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