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父母过分依赖孩子 90后大学生难躲“亲情恐怖袭击”(2)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11日09:12
  不过,让王绎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成了“受害者”,他从此“不得安宁”。

  王绎回到学校只要上网,就一定会收到来自爸妈的视频通话请求。“连接上视频通话,我这一晚上就别想干别的了。”王绎叹着气说,“从衣食住行到学习考试,爸妈都要一一过问,我都是20多岁的男人了,他们问来问去的怎么也不烦呢?不过,我是孝子,他们就是想像以前那样能天天都看见我呗……”

  除了视频聊天,父母“黏糊”孩子最通常的做法还是“电话骚扰”。

  孙新皓是天津财经大学大四的学生,正忙着实习和找工作,现在,每天实习下班之后都必然会接到爸妈的电话。如果电话找不到儿子,爸妈就会动用短信工具。孙新皓说:“有一次,在实习单位开会,手机关了静音,散会之后看到手机上竟然有4个未接电话和9条同样的短信,都是来自妈妈的,目的就一个——问我今天是不是回家吃饭。后来这事让同学知道了,几个朋友天天拿我开玩笑说"皓啊,你妈又喊你回家吃饭了?"”

  面对亲情来袭,既感动又害怕

  王华是北京某高校大三的学生,上大学后的不少周末她都要“接待”从内蒙古赶来北京“看病”的妈妈。

  然而,王华在火车站总是能看到一个拎着大包小包还“健步如飞”的母亲,丝毫看不出妈妈是来“看病”的。“我要接过来妈妈的行李,她说自己可以提;我要帮她去医院排队挂号,她说自己可以去。我就想不明白,自个儿都可以干,还叫我一起来干啥?”

  慢慢地,王华发现,“看病”已经成了妈妈来北京最不重要的事情,有些时候就是到医院领几包药片而已。除了“看病”,妈妈还会常来北京“出差”、“办事”。但是,往往整个周末,妈妈只有半天在“办事”,剩下的时间全都和自己在一起逛商店、买衣服,这些都成了妈妈来北京“看病”和“出差”的“附带工作”。

  和王华一样,谢昀对于这样的“亲情来袭”,也是“既感动又害怕”。

  谢昀在学校里算是个风云人物,是班里的团支书又是社团的主席,在同学中间总是一副“老大”的形象,不过她苦心经营的“光辉伟岸”形象全毁在了妈妈的一个电话上。

  那一天,谢昀和社团的同学连夜赶一个活动策划,谢昀的电话响了,接起电话,一上来就听见妈妈关切的语气:“宝宝,晚上怎么没上网啊?是不是不舒服了?”

  本来就不大的办公室晚上很安静,这句话让所有同学都听见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谢昀身上,一个个惊异的眼神让谢昀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

  都说独生子女依赖父母其实父母更依赖孩子

  得知自己每天嘘寒问暖的电话、短信渐渐变成孩子的一种负担和压力时,一些父母也很诧异。

  “我每天给儿子打电话是因为我每天都在想他啊!我想知道他的城市降温了没有,有没有吃饭,是不是像原先在爸爸妈妈身边一样衣食无忧……”王萍的儿子在离家数百公里的城市读大二,说这几句话的时候,年过半百的她眼睛有点湿润,“家长是永远离不开孩子的,因为孩子是爸妈的希望,家长要是能离开孩子,那不就是绝望了吗?”

  用王萍的话来说,前18年“全家围着一个孩子转”,王萍和丈夫都是一心扑在儿子的身上。自从儿子远走他乡去读大学,她就觉得自己“生活的重心都失去了”。王萍承认,从某种程度上说她对儿子的依赖已经超过了儿子对自己的依赖。

  家在天津的宁淑华平时爱上网,有一天她在网络上看见了这样一段文字:“我妈妈22岁生下我,以前的19年,妈妈每天都能看到我,现在我19岁了,已经半年没有回家看妈妈。而妈妈41岁了。我想,妈妈如果可以活100岁,那么,妈妈还可以活59年,那我如果再这样半年回家看她一次,我这一生,妈妈这一生,就只有118次机会见面了。”看完这段话,宁淑华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抓起电话,让大二女儿回家来过周末。

  一位今年9月刚刚把儿子送去外地读大学的爸爸说出了众多爸妈的心里话:“我们这样拼命地生活为着什么?是孩子!我们时刻关心的是谁?是孩子!我们时刻牵挂着的是谁?是孩子!我们的希望在哪儿?都在孩子的身上啊……我们怎么可能不依赖孩子呢?”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