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环保人士制作游行用的中文标语牌。 |
气候大会首份草案太含糊
针对美代表“不欠账”的说法,中方高官批驳“缺乏常识”
一份协议草案11日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呈交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可能将成为未来一周各方讨论的基础。
草案文本之简,仅区区6页;草案蓝图之远,放眼至2050年;草案措辞之含糊,根本未涉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具体额度。此前,针对美国“在碳排放历史上美国并不欠账”的说法,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怒斥其缺乏常识、不负责任。
措辞有变关键议题“模糊化”
美国媒体报道,草案文本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主席丘塔亚尔起草,是眼下大会正在讨论的180页文本的“蒸馏版本”。
草案在某些议题上兼顾了各方意见。经由不同渠道获得的草案文本内容可以发现,草案相比先前文本有一些措辞改变,但在关键分歧议题上确实有“模糊化”之嫌。
草案内容: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很快”就将达到峰值。
★在2050年时将气温上升幅度阈值控制在1.5至2摄氏度。
★支持保留《京都议定书》成果,展望第一承诺期后进入为期7年的第二承诺期。
★为全球2050年与1990年相比的总减排量比例设定3个选项,分别是50%、80%和90%。
★支持自2010年起进入为期3年的“快速启动”援助方案,协助发展中国家面对气候变化问题。
留足谈判“余地”,埋下争论种子
草案在某些关键议题上模糊处理,可以说是留出谈判空间,也可以说是埋下了争论的种子。
在减排幅度环节,草案强调远期目标,即在2050年时将排放量减少至1990年水平的一半。发达国家普遍支持这一“远期选项”,但以中国、印度和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在设定远期减排目标的同时只承诺“快速启动”的3年援助基金,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公平可言。
此外,在资金援助问题上,草案措辞“模糊不清”。草案说:“应当提供放大尺度的、可预知的、附加的、适当的新基金。”而这一表述中的几个形容词叠加在一起,呈相互抵消作用,使得“新基金”究竟怎样无法预见。
这份看似“兼顾各方利益”的草案一出,在数小时内“惊人地”引起各方评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主席、丹麦气候与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评价,这份草案使“情况好转”。
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设定远期减排目标的同时,仅给出了短期承诺方案。路透社援引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的话说:“我质疑发达国家作出承诺的诚意。为什么他们避而不谈一直到2050年的资金援助承诺,那样会使他们在提及2050年减排目标时更显可信。”
非洲国家则表示仍在考虑这份草案,但对其中涉及资金援助的部分表示不满。
新闻延伸
中国官员指责美国特使缺乏常识
据报道,美国谈判代表斯特恩之前表示,中国没有资格获得美方资金支持,中国不是美国的资金流向,在碳排放历史上,美国不欠世界的债。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11日针对这番言论回应说,斯特恩“或者缺乏常识,或者不负责任”。他说,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两国分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和非附件一国家,责任和义务有本质区别。将中美两国相提并论,没有法律基础,也不符合事实。
“中国并不是在要求捐款,而是代表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行动”。他建议斯特恩应该去看看三个星期前奥巴马访华时,中美就气候问题发表的联合声明,去看看中美达成的共识。
“有没有资金,中国都要做下去。”何亚非表示,气候变化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将中美两国相提并论,没有法律基础,也不符合事实。何亚非说,在将来的谈判中,主题将是获得一个平衡的结果,需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首要利益,也就是生存问题,因为我们是受害国家。
何亚非说,美谈判代表称中国没有资格获得美方资金支持,既缺乏常识,也不符合奥巴马总统访华时期间两国达成的《中美联合声明》精神。
关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关切,何亚非表示充分理解,强调小岛屿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关切是一致的,即以往国际法律文件执行不力,发达国家的承诺没有真正兑现。在这个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