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01年的陈自瑶事件至今,人肉搜索已有近十年的发展。在以人为中转元件、发散式动态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网民的互动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随着网民互动层次由浅至深的变化,人肉搜索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互动机制。探析人肉搜索活动中网民的互动行为,会对传媒生态“碎片化”格局下受众的行为研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人肉搜索 互动模式 互动层次 互动机制
人肉搜索是中国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它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人为主体,以人机对话为渠道,跟踪事件进程、追查事件真相或本质的具有传播性质和传播功能的社会活动。从01年陈自瑶事件中的牛刀小试至今,人肉搜索在以人为主体、发散式动态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互动模式和互动机制。
一、人肉搜索的互动发展模式 从“陈自瑶事件”中的崭露头角,到经典案例“虐猫事件”(2006);从“华南虎事件”(2007)到“辽宁女”(2008);从“周久耕事件”(2008)到“虐婴女”(2009)……人肉搜索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互动模式不断发生演变,逐渐由单一转向多元,呈现出娱乐、信息、关系和自律等多种发展模式。
(一)娱乐模式:主要是出于娱乐的目的 人肉搜索发展之初(如“陈自瑶事件”)网民多出于娱乐和戏谑的目的。如下图2-3所示,在此阶段,网民的互动活动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话题的发起者1处于一个中心位置,他向搜索主体传送信息,其他ID对该信息或者进行简单浏览,或者做出简单回复。当部分成员对此话题做出相应反馈时,1与他们进行意见的讨论和交流。部分话题接受者之间也会有一些互动。人肉搜索活动往往由甲、丙这些互动活跃分子展开,其他成员则缺少互动行为。整体上讲,此时人肉搜索的影响力有限,搜索主体也不多,互动行为比较有限,模式也相对单一。
图1-1人肉搜索发展初期网民简单互动图
(二)信息模式:主要是获取信息,进而完善事件的信息结果 到了“虐猫事件”“铜须门”“辽宁女”时,搜索主体活动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进而揭露事件真相。以“虐猫事件”为例:2006年2月26日22点多,网民“碎玻璃渣子”贴在猫扑论坛上的一段虐猫视频,引来众多网民的不满,2月28日,视频图片已经从猫扑传播到天涯、淘宝、QQ、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论坛与网站,网民对虐猫女与拍摄者展开搜索,于是引发了第一场规模较大的搜索活动。在这次搜索活动中,从网民自发的调查、分析、搜索、追踪,到目标的锁定,网民依靠的工具除了机器引擎,便是彼此之间的对话机制。一个搜索令,引发众多网民同时展开搜索活动,有人提供ID,有人提供视频拍摄地,有人补充虐猫地点,然后网民再根据这些已有线索进行追踪调查,到3月4日中午12点,虐猫事件嫌疑人已基本圈定,其家庭住址、年龄、工作单位等全部曝光。网民对虐猫女的追查行动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24名全国政协委员签名呼吁颁布反虐待动物法。在此过程中,人肉搜索的互动模式趋向成熟。如下图所示。搜索令发出后,参与者和发起者之间形成明显互动关系,参与者之间也有积极的互动行为,为了揭露事件真相,网民从各自渠道获取所需信息,然后将信息传输给搜索主体,其余成员在此基础上对事件信息进一步进行补充。互动过程贯穿了搜索活动的始终。
图1-2 人肉搜索发起者、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图
(三)关系模式:(也叫全交互式沟通)偏向于建立互动关系网,深度互动。
2008年5.12地震中人肉搜索建立的寻亲搜索平台,成了灾民寻亲的希望线,它让无数失散的亲人得以团聚。人肉搜索活动发展至此,其模式也有了新动态,呈现全交互式的沟通。
该模式的前提条件是事件主体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这个阶段,人肉搜索的搜索主体之间相互回复、共同行动的行为更为复杂多元,互动行为交织成网状关系模式。在这种互动模式中,网民自发的互动行为程度是最高的。一个ID可以同时和三个或者更多的参与者同时进行互动。当互动达到一定程度时,还可能形成次级互动群体,即多中心的互动群体,他们围绕着一个相关话题,展开不同层面的细节交流和深度互动。这种模式使人肉搜索活动凝聚起较高的人气,搜索到的信息也更趋近真实。网民的深度互动,使寻亲搜索平台在短期内收集了大量的急救医院和震区安置点的消息,让急切寻找亲人的网民搜索(大部分消息都是凭热心网民通过手机、相机等工具拍下图片传到网站,再由网站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整合最后手工录入)。
之后的官员猥亵女童案、出国考察门事件、天价烟事件让人肉搜索步入另一个高潮。全交互式沟通模式基本是人肉搜索目前发展的高级阶段。此模式中,搜索主体对搜索目标或对象有较高兴趣和关注度,探求事物本质和事件真相的欲望被激发,从而深度参与人肉搜索,积极开展对话、互动与探索活动。
图1-3 全交互式沟通模式图
(四)自律模式:互动行为趋向于平静、理性。
人肉搜索活动往往成为社会焦点。国内外各大媒体都对人肉搜索投来关注的眼光。央视《东方时空》、《新闻1+1》、《新闻会客厅》等栏目都先后播出了关于人肉搜索的专题。《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也纷纷对人肉搜索进行讨论、评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该现象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英国BBC以及美国《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等多家国外媒体也纷纷予以报道。不断丰富的互动模式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但是与此同时,隐私权的暴露和网络暴力倾向也使人肉搜索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在2008年10月22日晚发生的“周春梅事件”中,人肉搜索充当了帮凶,非理性的搜索行为引起参与者的深思和自责,有网民称自己将永远退出人肉搜索。很快,网民自发地制定了《人肉搜索自律公约》,其中就有“以网络道德为准绳,尽量不参与搜索他人隐私”、“以公正、互助的原则,多进行利他性的知识性人肉搜索”等。
在人肉搜索发展过程中,网民的自我约束提高、自律和他律意识提升。在“周久耕事件”中,网民的互动行为已经逐渐趋于理性。南京房产局长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表,遭到网民的搜索。政府重视网民意见,根据网民提供的线索启动调查程序,并根据调查结果公布了周久耕的免职决定。在这里,虚拟社区的信息带动了真实空间的法律程序。“周久耕事件”是人肉搜索形成正向社会舆论,该舆论促进政府启动法律程序,以法治处置事件,赢得了民心。
作为一种传播性的社会活动,人肉搜索努力靠找到事件真相或者是为事件本身提供价值线索。搜索主体的积极行动,目的只是为了理性地发现事实真相,并不能充当执法者和审判者,也不能代替法律部门和政府部门去履行相关责任。
二、人肉搜索的互动发展层次 人肉搜索活动中,网民的互动行为贯穿搜索始终,既有浅层的信息交换互动,又有深层的精神和心理互动,这些或浅或深的互动层次是人肉搜索发展的动力,推动着人肉搜索不断向前发展。
(一)文本符号和图片信息的互动 纵观人肉搜索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事件发生时,网民的互动交往主要是以文本(包括一定的表情符号)和图片为介质,尽管有一些音视频的互动,但是尚没有在搜索活动中成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和手段。当事件本身开始被放置于社区论坛时,网民之间更多的互动行为体现为文本或者QQ表情符号的交流和评价。在线的文本对话既包括口语的非正式和非精确性,也发展了较宽松的书面表达形式。这个层面的互动交流中,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对事件本身或者交流对象做出意见表达和反应,因此较少有细致分析,思考的间隙也短。只有当这种文本和图片式的交流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破某个阈值,或者事件本身具备相当大的感染力时,网民才会有精神共鸣和心理对话。如图4-9所示:阈值以下为文本互动,阈值以上为精神心理互动。在精神心理互动和文本互动之间,会经历一个时间段。且精神和心理互动的同时,文本互动继续存在。
图1-4 搜索过程的文本互动和精神互动示意图
精神心理互动和文本互动同时存在时,文本互动往往是为了与他人共享信息,获取进一步的搜索线索。当精神和心理的互动系数逐渐上升时,文本的互动也异常活跃。随着精神心理互动的升温,文本互动最后趋向于一条直线,说明信息的收集和补充基本到达最大值。
文本图片的交流,是人肉搜索网民互动的较低层次。当牵动人们神经的事件爆发时,网民的精神互动和心理共鸣是网民互动能力和互动层次开始提升的标志。
(二)精神心理和行为机制的互动 在人肉搜索活动中,图片、音视频所带来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往往能激发互动行为。技术进步带来的身体延伸,使网民本体的感觉可以超越肌肤的限制,即借助技术,感情可以有更多的疏泄地。虚拟社区作为承载平台之一,使网民有机会在生理和心理上重新体验一个“非本体”的自我。当网民的沟通不仅仅局限为最初的文本交流时,互动层次就发展为一种身心交织的状态。此时事件本身已经使主流受众在精神层面产生触动。网民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表达这个阶段也会借助于文本来完成。形式各异的文本,以及人肉搜索适时提供的同步沟通和异步沟通渠道和互动功能,让这种精神触动经过文本的“思想处理”和“个人化的认知发展”后,开始从主体的私人精神空间扩展到联机共享的“他者”的精神空间。不少搜索主体分享了心理层面的认同和精神层面的共鸣。精神和心理上短暂的静观和反思。让网民的互动更多地带有自发的、欲求的、情感化的特点。随着互动次数量的再次积累,网民的情感欲求和心理感受也在向更深程度深化,且产生不断对话的愿望和需求。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这种情感会对个人“行为的活性化”起到一种发动作用,引发行为的直接接触。于是较高层次的精神层面和心理机制的互动中突破某个阈值后,搜索行为便开始实施。
图1-5 搜索过程的文本、精神、行为交织互动示意图
搜索活动中,网民从最初的文本互动,到精神心理互动,再到最后的行为互动,互动层次逐渐提高,每一次互动层次的升华都是建立在以往互动行为基础之上的,且后一种互动行为与以前的互动行为总是伴随存在的。这种“有意义”的他人的参与互动,不仅增加了搜索主体的自我经验,而且扩充了自我意识的容量。通过文本、图片的交流以及精神层面和心理机制的互动,搜索主体获得了对于意识形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搜索行为则进一步将这些意识层面的东西内化,为网民驾驭物理环境、虚拟环境以及想象环境 提供经验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