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澳门回归十周年 > 澳门回归十周年消息

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来源:中国网
2009年12月14日16:45

  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 引言

  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成功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澳门拥有“世界遗产”的殊荣后,历史城区迅即成为世人关注的中心,这片区域不仅为澳门旅游业带来新的契机,更大大加强了澳门人的文化归属和身份认同。申报世遗成功后的几年,正是澳门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几年,城市的扩张和大量劳动人口的引进,给澳门人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悠闲的生活文化带来新的转变。与此同时,伴随着“世界遗产”而来的是怀旧好古的社会思潮,澳门人开始对文物古迹产生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尝试通过公共参与享有更大的话语权,使“文物保育”逐渐演化成一场公民社会的运动。澳门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被葡萄牙人殖民管治了百多年,许多人都产生了“认同危机”,身份无所归属。主权回归后,殖民管治的影响慢慢消退,澳门人的“主体意识”渐渐形成,而参与文物保育运动,争取公民话语权,其实就是自我寻找文化认同,化解“认同危机”的一种过程和方式。所以,近几年,特别是最近一年来,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出现重大的争议,甚至每每演化成对政府的“不信任”危机。因为这不仅是城市发展与文物保育的平衡问题,更关系到澳门人的“主体意识”、“身份认同”等文化议题,只有全面理解问题的始末,才能更好地化解当中的矛盾,进而实实在在地制定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 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在一个大致和平的环境下重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国许多自然环境和古迹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1960年代,埃及在尼罗河上游修建阿斯旺水坝,令两座千年神庙被毁。这些严峻的情势,使国际社会日渐关注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历史古迹的命运,全球性的保育意识日渐强烈。1965年,美国白宫提出“世界遗产信托基金”建议案,倡议通过国际合作保护“世界杰出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遗址”。1969年,环境保护组织“地球之友”在美国成立。1970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成立。1972年,美国同时颁布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其中后者建议制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保育呼吁,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重视和采纳,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一个影响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命运、改变全球文化观念的世界性公约诞生,“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概念由此成为世界热门的关键词。世人开始认识到,世界遗产是全人类文明历史的精华,是极其罕见和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在它们受到威胁之前,就应该建立一个制度,把它们保护起来。

  《世界遗产公约》将世界遗产分成“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两类,但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这种二分法不是绝对的,有些遗产地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可谓“自然”与“文化”特性兼而有之,于是便出现了“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分类。1988年,泰山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及至1993年,新西兰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第一个“文化景观”,使世界遗产又增添了一种新的类型。

  澳门历史城区属“世界遗产”当中的“世界文化遗产”类型。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带来西方的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与中华文化碰撞交融。人员交往频繁,文化荟萃,教堂与庙宇毗邻,圣诞与佛诞同在,肃穆的古墓与庄严的炮台互相辉映……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将澳门熔铸成中国南海边陲一个遗世独立的历史古城。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早就注意到澳门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1980年代,澳门已有葡萄牙学者提出澳门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想,但基于主权问题和其他原因,有关意见一直只是学术界的建言,并没有成为政府的行动。回归前,这个问题再度引起关注,中葡联合联络小组葡方代表向中方提出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中方给予积极的响应,并承诺澳门回归后将积极推动有关工作。

  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即派出文物局人员到澳门,协助开展相关工作。2001年,澳门草拟了《“澳门历史建筑群”申报文本》,并于2002年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秘书处。“澳门历史建筑群”不同于今天的“澳门历史城区”,它专门指南起妈阁庙,北到东望洋灯塔的12处建筑,是特区政府文化局经过咨询专家意见后选定申报世界遗产的区域,不包括后来加入的广场空间和其他历史建筑,范围比“澳门历史城区”要小。200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派遣专家来澳实地考察,特区政府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将“澳门历史建筑群”扩展成“澳门历史城区”,历史建筑由原来的12处,增加到25幢,并增加了8处广场空间,将申报范围连接成一片完整的区域,更能反映澳门400多年来东西文化融合共生的特质。2005年7月15日,世界遗产委员会于南非德班市(Durban)举行会议,“澳门历史城区”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澳门历史城区位于澳门半岛原始地貌的中南部,是以历史建筑为点、古老街道为线组成的一个历史街区,为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后在澳门最早的居留区域,集中体现了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在这个古老小城交流碰撞的成果。“澳门历史城区”是根据澳门城市发展和演变的实际情况,经过内部论证和咨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相关专家意见后,划定的一个历史区域,登录在《世界遗产名录》内,有特定的区域范围,除非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同意,否则不能随意增减。其范围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包括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5幢建筑以及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8处广场空间。

  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澳门有优良的文物保护传统:澳门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澳门文物的一部分,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历史上,澳门没有经历过严重的外战和内乱,也很少发生严重破坏整个城市的自然灾害。1622年的澳荷大战、1849年的中葡冲突、1874年的“甲戌风灾”等历史大事,虽然都对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相对澳门整个城市的文物情况来看,其波及范围和破坏程度,还是比较小的。反而,火灾是澳门文物最大的破坏者,例如著名的圣保禄学院及其教堂,就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火灾,最后一次更是只留下烧剩教堂的前壁,即今天的大三巴牌坊。事实上,澳门许多教堂、庙宇和其他文物建筑,都被火烧过,我们今天所见,都不是最早期的建筑实物,而是被焚后重建的。然而,这并不影响澳门文物建筑的多样性和历史价值,澳门长期致力于保护文物建筑,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圣地亚哥古堡酒店、德成按等历史建筑的再生利用,就更是澳门文物保护取得理想成效的有力例证。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与推广

  “世界遗产教育”是世界遗产保护最为重要的动力和条件,所以在“世遗”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始终是个备受重视的议题。《世界遗产公约》就将教育视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VI教育计划”中以两个条文倡议教育。在澳门尚未展开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前,“世界遗产”的概念在澳门虽不至于陌生,但一般澳门人对其内涵和意义却缺乏清晰的认识。申报世遗前,政府部门虽偶有宣传推广文物的活动,部分学校也有零星的课程,但都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特区政府启动申报世遗工作后,政府部门、民间社团和学校相关的教育与推广工作才逐渐多了起来。2001年,文化局着手草拟《“澳门历史建筑群”申报文本》,并陆续开展相关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工作。为配合世遗的申报工作,文化局通过举办研讨会和展览、奖励研究、出版刊物、开展学界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宣传推广文物保护。重要的活动有:“近代亚洲建筑网络研讨会”、“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澳门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镜海瑰宝——澳门历史风物书画、摄影、海报展”、“中华瑰宝——申报世界遗产艺术作品展”、策划《文化杂志》专题文章、资助出版澳门研究的书籍等等。2001年,文化局策划“文物大使培训计划”,招募青少年经过培训担任澳门文化遗产的推广工作。有关培训课程由澳门旅游学院提供,至今已训练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成为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宣传推广的生力军。2006年起,民政总署与澳门历史教育学会联合举办“博物馆学生研究员培训计划”,先后培训了120名青少年参与本地博物馆的研究活动,并从中选出优秀学员到民政总署大楼、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等文物建筑担任解说工作。

  但从全澳范围来看,仍然欠缺面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全方位的教育与推广活动。有见及此,澳门基金会于2007年连同澳门旅游学院、澳门历史教育学会及全澳各中小学校,推出“我们的家园,世界的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校园推广计划”,旨在向全澳近10万名基础教育的师生宣传推广澳门的文化遗产。整个计划包括出版《澳门历史城区──校园普及读本》、培训校园世遗解说员、澳门历史城区学界全员考察活动、“澳门世遗知识”校际问答比赛、澳门历史城区考察报告奖等五项活动,历时两年。有关活动将进行到2009年,截止到2008年11月,已有825名师生接受了24课时的理论培训和9课时的路线考察培训,有24000多名师生按自行设计的路线参加了“澳门历史城区学界全员考察活动”,有71队师生组合撰写考察报告,参加“澳门历史城区考察报告奖”。澳门基金会提供的统计数字,截止到2008年11月。从活动的参与人数、时间和质量来看,澳门基金会策划的上述计划是澳门至今同类型的活动中最大型的,收到了较佳的教育效果。

  除了普及推广教育外,专业教育也是世界遗产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澳门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管理方面虽然有相当长的历史,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却一直缺乏相关的本土专业人员。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历史城区综合管理、保护和利用等重大议题,更需要相关专业人才。澳门申报世遗期间,澳门旅游学院即着手筹办相关的高等教育课程,2005年7月澳门申报世遗成功,该校于同年9月开设四年制的“文化遗产管理”学士学位课程,成为澳门最早,也是至今唯一一家开设这类本科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