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广播媒体数字化发展刍议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2月14日16:50
【内容摘要】: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数字化技术的推介下,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广播开始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成长之路,但是不可否认也在尝试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战,如何发展数字广播适应当前的信息化时代?无疑成为业界、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广播媒体的数字化发展进行梳理以期探寻当前形势下媒介融合的某些规律。
【 关键词】:个人化时代 全数字化广播 DAB技术 DMB技术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就开始关注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可以说工业时代是原子的时代,而信息时代则是以电脑为主的时代,正如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中提到的那样工业时代“它为我们带来了机器化大生产的观念,以及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统一的标准化方式重复生产的经济形态。信息时代虽然显示了相同的经济规模,但时间和空间与经济的相关性减弱了。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制造比特……”但是正在我们热衷于探讨这种转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我们特别是一些从事科研的人们忽然发现人们早已跨越了信息时代而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个人化时代。
在这种完全自助的“个人化”时代中,个人越来越被得到关注和重视。电脑或者其他的信息传播工具越来越把你当成“个人”,而不是把你当成可能购买某种品牌产品的群体中的一分子。“自助”一词听起来似乎很容易让人想到“自给自足”和“小农经济”。可以说是有点类似,因为“个人化”的自助性就体现在独立操作的特性上。不过这种自助性,是建立在相当高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自给自足”。在“个人化”的背景下,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一个更为独立的个体,对社会服务的倚赖显著降低。可以说,“个人化”对解决目前社会资源日益紧缺的问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并会对个人的生存带来极大的便利。
那么对于在数字化技术下的传统媒体——广播媒体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一、数字化对于广播媒体的含义:
“数字化”对于广播媒体而言带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广播媒体中的个别环节或者某个领域采用数字技术;另一个含义是指整个广播媒介领域,确切的名称为“全数字广播”。
就目前来看我国省级以上的广播中心系统数字化程度平均接近70%。广播节目的制作、播出、传输、发射、分配、接收的各个环节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节目制作环节来看,MD机、数字音频工作站、非线编辑系统、数字录音系统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在播出分配环节中自动播出系统、播出资料库也已实现了数字化……
数字广播是信息服务的新领域,被看做是继第一代音频广播(电台)、第二代视频广播(电视台)之后的第三代广播业务类型,结合了互联网与有线电视的特点,让用户利用已入户的有线电视网络来享受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用户利用个人电脑或电视机,加装相应的接收设备,通过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来享受多媒体信息服务。只要家里已接入了有线电视信号(当地的有线电视网络也接转了中国数据广播平台的信号),拥有个人电脑,(一般配置应在奔腾166,内存32M以上)和一个数据广播的专门接收设备,就可以接受中国数据广播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
另外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2005年组织的全国广播中心数字化、网络化状况调查显示:省级以上电台计划对录制系统进行更新改造的占53%,计划对播出系统进行改造的占40%,计划对传输系统进行更新改造的占20%。而到了2006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普查,全国已有6家省级以上广播电台建成了播控传输网,有60%的省会级以上的广播电台已经在计划或者启动播控传输网的建设了。但是正如上述提到的那样当前的数字化很大程度上都属于部分的数字化甚至是某电台一套系列节目的数字化,例如像2006年中央台的“全国春节大联播”和“全球华语联播”等网络联播节目的开展,也就是实现了广播节目的资料存储、编目标注、版权管理的网络化共享。
可以说广播媒体的数字化是遵循这先易后难、先部分后整体的策略推进的。直到今天我们发现在广播节目的播出和传输系统得数字化上显得有些迟缓和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二、广播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曾几何时,当电视出现以后广播便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无数的广播人对于电视冲击下的广播应如何找到出路无比堪忧。但是广播并没有像当时的一些学者预计的那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反而以全新的方式找到了适合当时环境的发展出路。接着互联网、手机……新媒体接踵而来,广播在经历过与电视的竞争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慢慢的摸索出了一条在新媒体环境中生存的道路。但是我们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认清形势,看到广播业面临的挑战然后针对这些挑战找到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
(一)广播面临的挑战
1、首先是广播自身的缺陷。第一、广播相比较电视、网络等等视听兼具的媒体而言有着与生俱来的劣势——线形传播和非实体的特点。由于线性传播的特点使得所有的广播节目只能顺序收听,无法倒检索,转瞬即逝、过耳不留。非实体的特点主要是指“受众只能听,而不能看到或触摸到它。”但是这些缺陷将随着传输和接收设备的数字化越来越容易得到克服。第二、目前的广播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前由于媒介间所享有的信息有限而媒体之间竞争压力又都十分的巨大所以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的现象。第三、广播单位收入渠道单一,目前来说中国内地的多数广播电台主要将广告收入作为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故更多注意销售广告,而面对内容资源及其他经营性资源的多重开发和利用还远不够。也就是说电台的产业化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产业链并未得到有效的延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广播台的收入规模扩张和经营的稳定性。第四、广播节目需求还未放量式显现,广播节目的市场化进程缓慢。现在从我国的情势来看,还有不少广播电台的直播还没有真正的分离,多数广播电台还是以自制自播为主,很少从市场上购买广播节目,结果实广播节目的需求市场尚未真正的形成。这样广播行业的人才、资本等资源不能实现全国范围的合理流动,给广播节目的市场化带来困难。
2、其次,推陈出新的其他媒体的压力。科技的进步总会随之而来的带来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正如麦克卢汉在1964年以“媒介即讯息”一词震撼了全世界。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一种媒介形式的出现的确给人们的感官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电视、互联网、手机在市场占有率、受众影响力、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电视的图画符号具有声情并茂、多姿多彩的优势,另外现在的某些城市中地铁电视、车载电视的大量使用无疑更是对拥有流动性强的优势的广播一大打击。互联网这一第四代媒体的出现更是以它海量的信息、超强的互动性、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吸引了大批受众的眼球特别是青年受众的青睐。手机更是以其便携性的优势而且价格的低廉满足了各个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
3、再者,传受格局的变动。在传统媒体占据主流的媒介环境中,传受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种由传者占主导的格局,受众的被动接收的地位因为传统媒体的特点得不到改变。但是新媒体的出现使那种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受众变成了具有自主性、主动性的“使用者”。正如一些社会决定论学派的学者提出的那样,在新媒体时代的使用者具有“消费者”(如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和“公民”(如参与社区活动)的多重身份。这些多重身份让人们对科技具有主权。而这种全新的传受方式让一直以来广播媒介的传统单向传播格局面临着极为尴尬的局面。虽然广播媒体也在不断的试图通过热线电话、短信互动甚至网络论坛的形式进行着互动但是听众的主动地位并没有网络中博客、手机媒体等等那样的明显显现出来。
(二)广播的发展机遇
虽然上述提到了不少目前条件下广播面临的问题,但是事实一次又一次的向我们证明任何媒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广播也不例外。正如邵培仁提到的那样:广播具有东山再起的四种因素:媒介因素--当电视夺走了大部分人之后,广播仍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远不及的优势发挥作用。受众因素--广播是一种个人的传播媒介,是“幻想着的乐园”,精神世界的天使。它可以让人戴上耳塞独自静静地收听、慢慢的咀嚼、自由的想象。收听因素-广播是一个“从不妨碍我们的朋友”听众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经济因素--广告客户的小算盘在某种意义上也帮助了广播。因为做广告的人发现,在电视上做广告花的钱多;相比之下,通过广播做广告可以少花钱。
而且广播在引进数字化技术之后也会给其发展带来新的春天。从2005年四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利用数字技术开播的第一档数字广播节目“世界音乐”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广播不仅可以与CD相媲美,而且还可以充分的利用车载音响、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多媒体接收。这不但使传统广播超越了声音的局限,而且还极大的拓展了广播的传播功能。据《北京日报》2005年3月的报道表明,北京的数字广播节目的目标使推广到六环以内,覆盖1200万人。在2006年,浙江广电集团组建了电广科技有限公司,以集团各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为依托,与电信、移动、联通、网通等合作,运用互联网、短信、彩信、WAP、语音信息等多种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广播电视传媒内容产品的种类。
面对竞争激烈的音频制作与播出市场,我国也开始不断为满足受众新需求进行系统设计、集成、安装、调试,充分发挥广播原有的灵活、快速的特点,推动广播电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广播的数字化从早期的数字音频广播(DAB)到基于DAB标准进一步开发的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技术。他充分利用了DAB技术的优势,即为受众提供如CD音质的广播节目,在功能上又将广播点意的音频信息传输扩展为音频、数据、文字、图形与视频信息的多媒体传输。可以说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使广播在拥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其背后都有一种时代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这种精神力量与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内在的渊源。” 那么在数字化时代中的广播事业的发展也正是在不断的适应着这种新的时代现实,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创新、吸纳新的科技的过程中完善自身。
注释: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海南出版社 胡泳 范海燕译1997年2月第3版
2.潘力 董晓平编著《现代传播新技术与广播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钱庆义《广播媒体的数字化进程》,《中国交通广播》,2004年第10期
4.以上数据来源于《广电蓝皮书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
5.曹璐 吴缦著《广播新闻业务》1997年第一版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 商务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1版
7.《传播学》鲁曙明、洪浚浩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8.邵培仁、刘强《媒介经营管理学》 1998年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
9.孙玉胜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2003年8月第1版 三联书店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传播学》鲁曙明、洪浚浩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2.《媒介经营管理学》邵培仁、刘强著1998年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
3.《理解媒介》麦克卢汉著 何道宽译 商务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1版
4.《动力与困窘: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邓炘炘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5.《现代传播新技术与广播发展》潘力 董晓平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海南出版社 胡泳 范海燕译1997年2月第3版
7.中国广播网 https://www.cnr.cn/
8.《广电媒体数字化战略的回望与前瞻》黄升民 人民网--北方传媒研究 2007年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