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农场”兴起折射中国渐然弥合“数字鸿沟”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2月14日18:12
新华网贵阳12月14日电(记者王丽、袁晔、吕雪莉)登录虚拟的网络“菜地”,轻点鼠标“播种”、“浇水”,等待自己的“作物”收获,这种被称为“开心农场”的网络游戏今年在中国网民中风靡一时。
与绝大多数“菜农”不同的是,住在西南城市贵阳的大学教师张璋用鼠标完成一系列“耕作”之后,真的把几十斤玉米和黄瓜抱回了家。这一切缘于他最近加入的“都市禾友”网络(www.heoyo.com)。
“都市禾友”是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果蔬专业合作社与一家网络公司合创的真实版“开心农场”,网站上的每一块虚拟田地都相当于现实生活中15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平日忙于城市生活的会员们在网络上“照料”田地,而实际上是通过网上互动,由永乐乡的农民们帮他们完成浇水、除虫、收获等工作。
“开心农场”不仅让钟爱网络和绿色环保生活的都市人体验收获的乐趣,更为农村发展“网络订单农业”开辟了新市场。
“刚发展一季就有60多个"禾友"参与,十多家农户受益,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永乐乡果蔬协会会长龚道祥说。昔日的普通村庄借助靠近市区的优势,发展鲜果采摘、乡村旅游的观光农业。现在,网络把这个村庄的发展空间又大大延伸了。
在网民数量已居全球首位的中国,“都市禾友”并非独家,四川、重庆、北京、浙江等地今年纷纷出现了各种真实版“开心农场”。对于昔日因交通不便或信息闭塞而落后的农村及西部地区来说,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还远不止这些。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测算,中国网民人数目前已达到3.6亿,互联网普及率为27%。虽然在六成中国人居住的农村,网民人数只占全国总数的12%,但互联网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普及的速度在加快。去年中国新增的8800万网民中,新增的农村网民有3190万人,占36%;农村网民年增长率达到60.8%,超过41.9%的全国平均增速。
艾瑞咨询集团分析师潘金菊说,虽然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居民仍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但中国越来越重视农村数字化建设,预计互联网在发掘农村市场潜力、拉动经济方面有巨大潜力,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正趋于弥合。
地处贵州省乌蒙山区的韦寨村原本是一个农民人均年收入仅千余元的贫困村寨,现在这里出产的冬桃、樱桃、大蒜等优质农产品已销往各地,这就得益于韦寨村建的“网上农贸市场”。
2006年韦寨村网站开通后,村民们随时都可以来到村信息室,上网学习实用技术,查看或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
40岁的村民王光会通过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学会了养鸡育雏技术。她说,以前出售家禽需要到7公里外的县城去卖,而现在不少商贩通过网络了解信息,打个电话就会进村上门收购。
“大家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上网看信息。网络把我们这个小村寨和外面大世界联系起来了,”王光会说。
统计显示,中国西部地区网站数量正呈现高速增长,从2007年的10.3万个升至2008年25.35万个,增长率高达146%,远远超过上一年的42.8%。
因为有了网络,西部乡村女教师李淑萍找到一个独特的方式帮助她身边的贫困学生和村民。
拥有1.45亿注册会员的淘宝网是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去年6月,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三岔河镇任教的李淑萍在淘宝网上开了“李言小店”,出售当地农民制作的蜂蜜、茶叶、核桃等,所获资金用来帮家境困难的学生筹集学费,也帮助年收入不足千元的村民们解决一些经济困难。
“山里老百姓不能永远接受捐款,得试着鼓励他们自食其力挣钱,”李淑萍在网店的公告牌上写道。网络让这一梦想变为现实,不少买家都表示支持她。
李淑萍打算今年启动“姐妹花”帮扶计划,鼓励当地妇女缝手工布鞋、养蜜蜂、进山采野生木耳,通过网络销售尽早脱贫致富。她说:“有大家的帮助支持,所有的山里百姓一定可以丰衣足食。”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