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融的委屈与央企的形象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过的一句话,最近被媒体聚焦。李荣融说:“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这句话,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与情感色彩,透露出国有资产“国家队掌门人”内心的委屈,以及一种无奈。
今年65岁的李荣融,在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的位子上已有6年,他也是国务院国资委的首位主任。回望过往6年,李荣融领导的国资委出色地完成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任务。国有企业中的核心部分——中央国企,曾连续多年保持盈利的记录。即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今年央企的表现亦有可圈可点之处。本报今天的报道称,预计今年全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万亿元,实现利润7500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荣融的委屈似乎显得顺理成章——如果国有资产在其手中大幅缩水、贬值,受到批评便无可逃避,但现在的情况是,国有资产不仅得到保值,还有增值,不少央企排进了世界级大企业的行列,而舆论批评之声依旧不绝于耳,就多少有些想不通了。
还应该提到的是,在中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最严峻的时候,在人们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迷惘、感到种种的不确定之时,李荣融曾告诫央企负责人要担当起使命,“尽力不裁员,做到减薪不裁员,歇岗不失业”,要“业绩降薪酬降,为职工群众作出表率”。也就是说,国资部门清楚认识到,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央企必须在特定的情形下作出一定的担当。
有业绩,担责任——如此条件下,李荣融的委屈,不难理解。不过,正如有评论者指出的,舆论的批评,矛头并非真的指向国有资产“掌门人”这个个体,而是虚化为一个利益整体的中央企业群体。一种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情绪,围绕着财富创造、分配等关键词语,铺陈延展开来。
在中国的企业丛林里,央企无疑是相当特殊的一群。这个群体中的成员,或带着浓厚的自然垄断色彩,或罩着“关乎国计民生”的光环。央企是企业,又不完全是企业,从效率角度考量,国有企业同样需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但就功能而言,又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特定的时候,还多多少少地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而在薪酬体制方面,不彻底的国有企业改革又使得央企的薪酬分派长期成为一个焦点话题。
在李荣融的内心里,一直存在着做强做大央企的信念与梦想,一直期盼着中国企业在世界企业之林中有出色的表现。事实上,有一些企业的确在国际经济舞台已有“靓丽”的表现,但同时也须正视的是,央企在整合资源、获取土地,以及融通资金的能力非一般企业所可比拟。换句话说,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比如民资,央企不是在同一个层面进行竞争。央企以其巨大的能量,在不同的起点上领先起跑。
应当肯定,一些央企已经处在市场竞争的前沿地带,其领导者依靠企业家才能和创新精神,逐渐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然而,还有很多企业,仍然借助垄断优势或政策溢价获得高额利润。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社会心理层面,一些央企与分红、高薪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给人留下了不公平的印象。大型国有企业代理人利益诉求的显性化与员工薪资定价机制的软约束,仍然是当前一个突出的矛盾和现实。
最近几个月来,围绕央企的一些新闻,令人记忆深刻。中石化的“天价吊灯”事件,成为垄断企业奢侈型消费的标本案例;部分央企狂热追逐“地王”,成为地价不断上升的重要推手;一些能源企业甚至以产能不足而被迫停供的借口要挟国家,谋求产品涨价的空间……这样的现实环境,正是央企备受苛责的缘由,而央企作为一个特殊企业群体得到的负面社会反馈,又与作为国有资产“当家人”的李荣融联系到一起。
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国有企业包括央企的定位问题,长期以来讨论甚多。应当说,这是特定时代的特定问题。无论如何,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理应担当起“长子”的责任,表现出“长子”的风度。从李荣融的委屈里,人们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但央企社会形象欠佳,亦是一个事实,亟须改善。
在昨天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确定了明年强兵之计,提出做强主业、控制盲目扩张等要求。从一个角度看,这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落实,但换一种思考,上述种种要求,也正是改善央企形象的必要之举。简言之,央企须真正聚焦于“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不与民争利,同时着眼技术创新,而不是只顾眼前利润。在根本上,还是要推动改革。垄断问题、分配问题,都是需要深入的改革才有可能解决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