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宏观经济六问:产能是否过剩 国进民退是否存在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09年12月15日03:12

  中国宏观经济6问

  即将过去的2009年,中国经济在一揽子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出现超预期反弹,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和信贷投放、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大力度的科技投入和大幅度的社会保障建设计划,使中国实体经济迅速触底回升,实现“保八”的预定目标已无悬念。

  随着2010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中国经济前景如何?下一步经济政策的取向是什么?调结构如何发力?这些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为此,本报从今日起陆续推出年终报道,针对经济热点话题,力求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一问 4万亿投资会否助长产能过剩

  ⊙记者 卢晓平

  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迅速出台并不断充实完善应对危机促发展的一揽子方案,其中包括两年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元投资的计划。

  4万亿投资为我国经济走出困境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由正转负的情况下,4万亿投资不仅发挥了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同时也带动了消费的稳步增长,对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功不可没。

  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回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更加突显。有观点认为,4万亿投资等经济刺激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回顾历史,我国政府在运用积极财政政策,缓解外来冲击、熨平经济增长周期波幅方面,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如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带动经济平稳度过亚洲金融危机。

  从4万亿投资的投向来看,重点包括: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等。

  可见,4万亿投资方向主要是民生工程、“三农”、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投资,更没有‘两高一资’的投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

  对于产能过剩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根据有关学者的说法,行业产能过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相对下滑;二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三是行业供给超过了行业需求。

  有关专家认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但该问题与4万亿投资没有必然联系。就其实质而言,产能过剩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必定要经历的,它是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的。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多是转型经济的特殊性导致的。

  但毋庸讳言,产能过剩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会议明确,明年要“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二问 “保八”能否兼顾可持续发展

  ⊙记者 秦菲菲 ○编辑 衡道庆

  如果说在一年前,人们对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是否能保持8%的增长速度还持有疑虑,那么时隔一年,对于明年经济是否能实现“保八”的目标,则已经没有太多争议了。与此同时,一些分析人士开始担心,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给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带来较大压力,导致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隐忧。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中,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让世界刮目相看。而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再显一枝独秀之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达到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

  而在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方面,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综合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认为,早在1992年前后,我国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目前来看,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难度比较大。

  在经济保持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关注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刻,如何做到让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兼得,成为一大考验。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短期内,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是会存在冲突的。他分析,目前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还是化石能源,如果要转变到低碳的能源模式上,意味着需要成熟的技术支持。而从现实来看,低碳的能源模式在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也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意味着要把经济增速降下来。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不容动摇。因此,2008年四季度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刺激消费等政策,保住了经济8%的增速。

  时至今日,在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之时,气候问题、绿色经济等得到了全球各国的高度关注。有关专家认为,在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后,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更加突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以便有更多精力、资源去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此,中国应更加主动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合理统筹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

  此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考量经济发展水平时更多加入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重要的举措。

  三问 保增长与调结构能否协调

  ⊙记者 吴婷 ○编辑 衡道庆

  从今年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的目标基本已无悬念,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也正在逐步稳定,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施的保增长系列措施无疑取得了积极效果。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被放在第一位,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则紧随其后,也成为重要调控目标。

  “事实上,在我国保增长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调结构也被放在重要位置,毕竟调结构能够使经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对记者表示。

  那么,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调整经济结构之间,是否会存在矛盾?有关专家表示,事实上,调结构是为了更好地保增长,为了实现更具有可持续性的增长。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问题。目前,短期目标保增长见了成效,明年经济环境也将好于今年。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中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之处,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中,过去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在金融危机之后外需急剧萎缩、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支撑的情况下,我国对于投资依赖又过大,而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一直不强。

  数据显示,在前三季度中国经济7.7个百分点的增长中,投资占了大头,贡献7.3个百分点,消费贡献4个百分点(出口的贡献是负3.6个百分点)。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有较大空间。

  具体来说,究竟应该如何调整结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应当鼓励消费、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同时,中国的城镇化也将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

  专家认为,拉动消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毕竟不会像投资那样见效快,但是对于长远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此外,布局新兴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依赖,也成为调整经济增长结构的重要举措。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指出,结构问题可能是明年经济运行中的大问题,在调结构方面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四问 投资还有多大潜力

  ⊙记者 张牡霞 ○编辑 衡道庆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在今年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7%,其中,仅投资就贡献了7.3个百分点。在保八无忧之后,投资明年将会有何种表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实际上,关于投资明年的走向,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出了答案。在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有关专家认为,从上述论述来看,与去年金融危机来袭时多次强调保增长相比,中央对投资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

  随后召开的发改委工作会议,也透露出类似信息,一位接近发改委的权威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明年投资工作要“有保有压”,“保”的是在建项目,“压”的是“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

  在中央对投资的态度逐渐明朗的同时,多家权威机构也分析,明年的投资虽然不会像今年一样,有30%以上的增速,但仍然会有20%以上的增长。随着投资规模的更加合理,内需的结构也将更趋合理。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报告预计,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为32%,明年投资增速大约为23%,投资力度虽然有所减缓,但仍保持高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上月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整的作用下,明年投资增速将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明年投资增速将在25.4%左右。

  “投资增速明年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下降也是正常的,因为明年重点是要调结构。”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曹建海认为。

  显然,中央也意识到了调结构的重要性,在强调保持合理投资规模的同时,突出了拉动消费的重要性,力求内需结构更加合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

  专家指出,在中央大力度刺激消费的情况下,明年消费的表现将会较今年更加出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7个百分点,其中消费贡献了4个百分点。

  对于明年消费的表现,中国人民大学报告预测,受消费信心回升和消费刺激政策持续等因素的影响,明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持续提升,达到18.2%。

  “一边是投资规模更加合理,一边是消费需求开始跟上,相信明年我国内需的结构会更加合理。”有关专家向记者表示。

  五问 信贷增长会否引发通胀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衡道庆

  截至11月底,今年新增贷款已经达到9.2万亿元。与此同时,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续九个月负增长后,在11月转正,同比上涨0.6%,且未来CPI涨幅继续扩大的可能性很大。

  这一连串的“重量级”数据,引起市场的关注。有观点认为,巨额的信贷增量引发了通货膨胀预期。

  然而,观察近几年的货币信贷数据以及通货膨胀成因,可以发现,信贷的增长与通货膨胀预期并不存在直接联系,货币和信贷的大规模投放并不是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信贷大量流入资本市场并传导至资产价格上,才有可能导致市场上通货膨胀预期渐起,加大通胀压力。所以说,信贷增长与通胀预期并非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

  观察过去几年国内的物价上涨,主要有几点成因:一是输入性通胀。中国社科院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波动受国际共同因素变化影响的比例已超过50%,这使中国很容易受到输入性通胀的影响。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尤其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对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形成了较大的上涨压力,很可能会反映到粮食价格上。

  二是结构性通胀。在部分领域、部分产业,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比如极少数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造成了国内物价的波动。

  三是货币供应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年内货币供应量的猛增,也会对物价上涨产生压力。

  对于11月份CPI涨幅转正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称,这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带动,目前不存在通胀。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也表示,现在信贷投放与CPI的直接关联度越来越低。CPI的统计口径决定了其更多地取决于食品价格,并不会因为信贷投放过多而立即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而另一方面,资产价格的上涨也与市场的不完善有联系。通常在一个完善的市场中,通货膨胀率可以得到均衡地释放,而当市场的机制和规则不完善时,容易造成市场炒作,这样引起的资产涨价也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由信贷增长造成。

  虽说信贷增长并不会直接导致通胀,但是郭世坤提醒,信贷投放过多会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比如房地产和股市,这也会影响到居民以及市场的预期。

  此前,央行副行长马德伦也在公开场合强调,要高度重视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因素,如今已投放的大量信贷未来仍将发挥作用,要防止市场流动性变化对资产价格和消费价格造成影响。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醒,价格走势值得关注。2009年以来出现了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资产价格明显反弹等现象,也反映出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通胀预期。总体来看,未来实体经济运行态势以及宏观政策力度、节奏的把握,将对通胀预期和价格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无疑,明年如何正确地引导信贷投放方向,避免造成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是对宏观调控艺术的一个考验。

  六问 是否存在“国进民退”

  ⊙记者 于祥明 ○编辑 衡道庆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国进民退”问题的争论相当热烈。有关专家指出,从实际情况来看,停留在这一话题上都没多大实质性意义,因为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在不同领域中都正上演着“有进有退”的好戏。

  记者注意到,“国进民退”的问题之所以引发争论,主要起因于房地产、煤炭以及钢铁等产业现实生活国企的强势投资整合。

  以房地产为例,今年6月末,北京在三天里接连拍出三块地王,除去上市公司富力地产外,其他两块分别被中国电子产业开发公司(CEC)下属的成都中泽置业以19.6亿元、中化方兴地产以40.6亿元拍下。而就在不久前,北京国企大龙地产又以50.5亿元拍下北京新地王。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正是国企房产公司一系列的强势出击,使民企房地产巨头们频频咋舌侧目,“国进民退”的抱怨和争论随之而起。

  紧随其后,山东钢铁对民营日照钢铁的整合,特别是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对民营小煤矿的整合,更是将“国进民退”的话题推向高潮。

  然而,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虽然对“国进民退”的争论和抱怨很多,市场却忽略了很多问题。

  首先,中央政府从来没有所谓“国进民退”的政策;其次,中央政府在不断鼓励民间投资,出台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再者,在现实中,一些民营企业巨头(如房地产业)也在上演着“大民进小民退”,甚至“大民进国企退”的大戏;最后,在股份制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国与民”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事实上,仍以房地产为例,记者注意到,在市场转暖后,万科等大型民营房企也是斥巨资在各个城市拿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市场规律,大型企业实力雄厚便更具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亦是如此。今年中航工业、山东兖矿分别在欧洲、澳大利亚的公司收购便是佐证。”国家行政学院一位专家说。

  有分析人士指出,国企由于“特殊身份”,更易获得金融机构融资,从而对原本资金紧张的民企形成挤压。但是,明眼人应该注意到,“风险与收益”是平等的,在市场化背景下,国企“地王”们同时面对的“风险”也大于民企。

  “所以说,在有些人抱怨国企风光无限时,不要忘了国企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上述专家提醒道。

  他表示,市场是无情的,也是公平的,抱着一颗市场化的心,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可以预期,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面对的共同问题是,如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再上层楼。

责任编辑:张庆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