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对接,跨省维权
宋超 成都报道
核心提示:四川已实现820多万出川农民工和所有省外入川农民工的维权对象全覆盖,启动此机制后,2008年全年维权次数同比下降近45%。但新增维权工作量给工会带来经费上的尴尬。
苦难与艰辛,在会场上被一遍一遍的诉说。12月4日,由四川省各地赶来的农民工代表在评判一项制度同时,也不断诉说着作为个体在维护权益时种种困境。
“如果没有工会,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去维权。”来自德阳罗江县的农民工刘世全说,为其弟(刘世贵)在昆山打工的工棚内“睡觉”时死亡索取赔偿。
与刘世贵一样,四川拥有着1100余万异地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其权益如何有效保障的命题提出,对于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来说更是一项政治任务。
对于命题破解,四川省总工会依靠各地工会,探索实行省际工会联动维护农民工权益。“一方面农民工权益受侵害所迸发出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群体流动难以控制且数量巨大,”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胥纯说,“只有工会来做。”
四川省工会探索此项联动维权机制创新项目,已经入围2009年度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对于该项目实效,中华全国总工会表示将在中国工会十五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工会法律援助办法》中予以确认,以着力推动跨区域农民工联动维权机制建设。
维权案例推动工会维权
四川农民工数量已达1978.97万人,其中1123.01万人输入外地。农民工主要是指农村户籍、有承包地、进城打工并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群体。
按照常理,农民工维权主要依托的是输入地(农民工工作所在地)工会,但四川农民工八成以上都是靠亲友和同乡介绍,流动无序制约了输入地工会的作为。
“但当时与川内各市签订合作协议,发现运转不顺,原因在于成都作为输入地其农民工大多来自外省,而本市户籍农民工大部分也都在外省。”成都市总工会法律工作部部长缪晓玉说。
对象调整后,2005年2月,成都市总工会连续与浙江宁波、杭州、温州、义务等地签订了《城市际间工会维权合作协议》,协议约定主要是缔约双方工会均为彼此间农民工维权提供协助。协议签订数日内6000多份用工信息订单也投向了成都。
半年后,四川省总工会提出,由省级工会出面与川籍农民工主要输入地省份签订《省际工会联动维权合作协议》。
协议双方主要内容为:推进乡村工会组建,实现输入输出地农民工会员接转;实现劳务输出与对应的法律、职业技能培训;明确双方互为输入本区的农民工实施维权;共建信息通道,做好维稳工作。
截至目前,四川实现签订此项合作协议的省份已达18个;在市级,川内11个地市与省外58个城市实现联动;合作县级个数也达到了86个。四川已经实现820多万出川农民工和所有省外入川农民工的维权对象的全覆盖。2008年全年启动此机制的维权次数为430多起,同比下降近45%。
胥纯解释这一机制运行程序:矛盾发生后维权机制启动,双方工会与各自所属政府部门沟通,再通过各政府部门行政压力手段来调节矛盾,达致劳资双方妥协。
维权经费尴尬
制度建立之初的调研总结发现,农民工维权的成本与收益比例为4:1。
“地方工会优势在于,工会组织从企事业单位到社区,各行业几乎全部覆盖,机构也相对比较完整。”德阳市总工会维权律师团律师唐朗军说,唐也是刘世贵“睡觉死亡”一案的代理律师。
机制运行以来,如何合理完善机制的补偿方案,让四川方面颇费思量。
“作为劳务输出地,每次维权都要委托输入方工会,虽解决了异地农民工维权主体问题,但这不是对方的义务,”四川省总工会一位人士分析,“而这也是有些省份没有签订协议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新增工会维权工作量也给工会带来维权经费上的尴尬,仅达县、大竹和宣汉三县每年投入农民工维权的经费就高达10万以上。”达州总工会一位人士坦言。胥纯表示,在机制互惠补偿方面,一个突破口的实现在于维权协议缔约方共建的农民工网络信息平台。
“随着农民工加入数量的增加,地方工会角色会不会发生变化;通过此机制运行,能不能实现地方工会来推动中国地方政府的横向联系,这也是其演变的观察点。”前来调研的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赖海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