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上海贫困女研究生自杀续 绝非一道正反选择题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16日09:26
  摄影赛之矿大百年

  考艺校十大潜规则

  十种最"好色"女生

  "准模特"备战艺考

  比哈佛还难考的大学

  留学生在英国的生活

  女生被公交车夹死

  大雪小孩带火炉上学

  小渔村里的读书娃 精彩推荐

  [评大学]

  [评大学]

  [评大学]

  [评大学]

  [评大学]

  近期热点

  公务员面试摄影赛性教育教师工资 考研冲刺职称英语红黑榜校园踩踏--> 女研究生的死亡与一所大学的声誉

  上海海事大学贫困女研究生杨元元自缢事件的后续,让人感觉颇有些“意外”。—名自称杨元元同学的网友在某网站上发帖,将矛头转向了杨元元的亲弟弟。据发帖人叙述,杨元元的弟弟在姐姐自杀后,从未去看过姐姐的尸首,也根本不知道姐姐的尸首在哪里。而他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唯—目的就是为了向上海海事大学索要安葬费,开口就是35万元。其弟索要这35万,其实是用来充当购房款。(《武汉晚报》12月15日)

  这一帖子掀起了新一轮的口水仗,支持帖子内容的寥寥无几,谩骂和鞭笞甚嚣尘上。很多人认为,这一帖子发布的目的,是要捍卫上海海事大学的声誉。

  关于杨元元之死,学校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目前尚无定论。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学校并不客观,将责任全部归咎于贫穷也并不全面。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一个家庭里如果培养出了一个名校研究生和一个名校博士生,无论之前怎么贫寒,现在总算可以翻身了吧。但杨元元的家庭却是个“个例”,名校与高学历,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境况。其间,个人的能力问题是否也该反思一下?

  一个武汉大学的名校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形势并不是特别严峻的2002年开始就业,先后做过培训学校的老师,卖过保险,也做过小买卖,还有长达4年的未就业记录。杨元元这番“漂泊不定”的就业之旅,难道仅仅是因为贫穷吗?与同时代的很多年轻人相比,比她更贫穷的大有人在,她的落寞难道仅仅是社会的“错”?同情弱者是我们的天性,也是美德。但是综观杨元元一家所遭遇的困苦与挫折时,很大程度上,我们放大了社会的“错”而忽视了个人因素。

  回到杨元元之死与学校责任的争论上来,我更愿意接受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的观点:若是社会层面的事情,不要落到学校的原因。个人的困难,应寻求“制度”层面的保障,而不是落在“特例”。杨元元的个案,让学校“为难”,而杨母的问题,属于社会层面,由此发生的问题不能由校方担责。

  值得警惕的是,舆论持续在热炒杨元元之死与学校责任的大小。我担心这样的关注会不会起到负面作用,比如,以后学校在招收研究生时,会更多地去将学生的家庭状况等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将贫寒考生拒之门外?

  在杨元元之死的问题上,无论如何,上海海事大学的声誉是受到了一定影响的。吊诡的是,在那则《关于“海事大学杨元元之死”之我见》的帖子后面,有网民爆料,这是学校方面组织的“枪手”在网络上展开的“反击”。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一所大学的声誉激烈博弈着,这更像是一副众生相,刻画着这个时代并不完美的脸谱。

  杨元元自杀事件绝非一道正反选择题

  从玉华

  在逼仄的学生宿舍卫生间里,两块系在一起的白色毛巾带走了杨元元30岁的生命。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姿态是:半蹲着、佝偻着,像一个问号。

  一天前,她还是排练场上《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个角色。可这一次,悲伤的戏剧不如现实更残酷、更撞击人心。

  这个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公费研究生,原本好不容易结束了7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还清了债务,刚刚沿着人生的三角形的斜面向上攀爬,却突然倒下。

  带母上学、蚁居、毕业即失业、读书无用、知识难改变命运、大学生自杀……一家网站精心策划出这几个由远至近、由小到大、闪烁着蹦出的黑体字。

  这些切中社会咽喉的热词,正好解释了为什么这条新闻有居高不下的阅读率和回帖率。而故事的女主人公身上又汇聚了弱势群体的典型特征:贫困、负担、无助、自强、自尊……让一根头发承受千斤重量,它断了。

  这是条社会“大”新闻。可在其背后,却见出网络狂舞里诸般冷漠的“小”。网上一些人为的纷扰、谩骂,让这个悲剧,浓度更高。

  在一家网站上,编辑把讨论简单地分成正反两个阵营,页面上,一只话筒的旁边写着硕大的两个字:立场!

  如果你想参与,你必须站队。你的立场只能二选一,这是“游戏规则”。正方,是社会原因造成杨元元的自杀;反方,是她自身的原因。好吧,轻点一下鼠标,就能完成你的“立场”。

  跟帖中,有人走得更远。那些灼热的烫人眼球的帖子,让我读来如坠冰窖。

  看看这些语言:这个女人死得及时。因为她太贪婪,大学毕业了还要再读研,不知道自己有老母亲吗?不知道自己是女孩子吗?都三十多了还不结婚,这是个极度自私的女人!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同情。没有钱读什么书?

  看看这些联想:她是“现代范进”!她还不如《蜗居》里的“小三”郭海藻。她的母亲有没有错?是不是造成现在结果的一部分?非得和女儿同住在学校吗?

  对一个刚刚逝去的同胞和同类,这样的话语无论如何是不恭的。杨元元不是一张试验着社会酸碱度的PH试纸,她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如果只是浮躁地发声,不如安静。如果只有愤怒一种姿态,不如避开。在这个悲伤的故事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立场选择,我们需要更深远的反思——关于杨元元自杀事件,应有比正反方更丰富的思考。至少,这该是道多项选择题,或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设问题。

  在加缪眼里,自杀是唯一值得严肃思考的哲学问题:“自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否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

  杨元元的母亲原来在兵工厂工作,但随着国企改革,这类工厂普遍效益不佳或倒闭,一家人没有了住处。这是“国企改革”问题。

  为何杨元元本科毕业7年却没积蓄租房?这是“就业”问题。

  为何她毕业5年后,仍因欠学费而拿不到毕业证?这是“助学贷款”问题。

  为何她向号称“航海家摇篮”的海事大学寻求帮助时,没有得到满足?这是超越大学义务外的道德层面问题。

  为何像她一样贫穷的学生,许多人积极、乐观地生活,而她选择绝路?这是个人心理问题。

  ……

  看,稍微真诚而严肃一点儿的思考就能逼出这么多问题,如何能简单粗暴地判定,杨元元是个“社会病人”,还是“自我的病人”?罪魁祸首是不健康的人格,还是撵走她妈妈的老师和学校规章,还是不健全的救济体制,又或是人情冷漠世态炎凉?

  对于这场社会关注的死亡,教育学者说死于贫困,伦理学者说死于冷漠,心理学者说死于脆弱……人人都从杨元元身上看到了社会不同的折射面,找到自己的一点影子。

  死亡使一个声音沉寂之后,生前平淡无奇的话,都使人有所思。自杀的前一天,她曾说:“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很难对这样的绝望作出价值判断。那么,请安静一些,别再用大道理指责这个最困难时也不放弃母亲,一直努力生活的女子了,让她安息吧。

  如果可能,请给这个生命最后一点尊重,请记住:她叫杨元元,卒于2009年11月26日晨。(陈方)

  最新消息:

  校方称不能以单位名义道歉

  家属、同学昨与杨元元遗体告别

  东方早报记者 李淑平 贾霜霜

  昨日10时许,上海海事大学自杀女研究生杨元元遗体告别仪式在学校附近的殡仪馆举行。在20多分钟的仪式上,杨元元的家属、生前研究生同学及学校部分领导前来与她告别。

  上海海事大学宣传部彭部长表示,校方认为高姓宿管员的言行属于她个人行为,校方不能以单位名义要求她道歉。至于道歉与否,彭部长说,目前为止高姓宿管员未表态。鉴于死者家庭实际情况,校方会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给予适当慰问金。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