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新中国早期京剧交流:《三岔口》成“黑夜格斗”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16日13:31
  今年9月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当记者如约来到张春华老师家中时,85岁高龄的张老恰好透过门上的小窗往外看来,二人目光刚一对视,张老爽朗的声音马上“炸响”在耳边:“嘿!这可太巧了!”这有趣的情景,让记者不由得想起了京剧《三岔口》上刘利华和任堂会鼻尖对鼻尖的那一幕——于是,我们的采访也就从这出广为人知的经典剧目开始。

  《三岔口》真的成了“黑夜格斗”

  1951年,作为中国京剧院武丑演员的张春华,与搭档张云溪带着他们驰誉大江南北的《三岔口》等剧目,跟随中国青年文工团来到民主德国的东柏林参加第3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张春华回忆说,那时带去的节目有歌舞、京戏、杂技、魔术等,《三岔口》以哑剧形式参加比赛。东柏林演出剧场的舞台监督看到舞蹈比赛中有个哑剧,上面附的说明是“黑夜格斗”,就想当然地在表演开始后把灯给关掉了。张春华脑中顿时懵了一下,心说这可坏了!但事已至此,靠着两个追光灯,他和张云溪硬是把这一场给演下来了。即便如此,这个节目依然受到热烈欢迎,获得了参加决赛的资格。决赛在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体育场进行,这回张春华特意嘱咐了舞台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京剧讲究的是虚化的意境,灯开得越亮越好。结果,《三岔口》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柏林“世青节”结束之后,文工团又陆续奔赴匈牙利、波兰、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进行演出。《三岔口》总是作为压轴戏上演,在遇到有重要领导出席的宴会时,也经常会被要求上台表演。有一次夜里两点钟,他们还去为东德总统威廉·皮克演出。

  1955年,张春华随中国艺术团赴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瑞士、英国、南斯拉夫等国演出。张春华说:“这一生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法国的演出,它使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文艺兵,什么叫用文艺作战。”在东欧演出时《三岔口》总是放在最后一个,但是在巴黎演出却把《三岔口》放在了开场第一个,把《秋江》、《雁荡山》放在倒数第二和最后一个。第一场演出之前,大家得知可能有人要捣乱,就决定压缩某些程式动作,把精彩的打斗戏提到前面先演,吸引观众。

  演出开始了,当演到刘利华和任堂会一上一下、一前一后来回对看的时候,下面的观众先是捂着嘴乐,随即掌声就响起来了。掌声一起,张春华赶紧对着张云溪说:“打!打!”他的意思是,既然掌声都起来了,赶紧开打,顺势把气氛给“烘”起来。于是张云溪一个嘴巴过来,俩人开打。经过一番激烈的打斗,当张云溪架住张春华的手时,观众“炸堂”了:坐满三层楼的观众又是鼓掌又是跺脚,大声呼喊不休。两个翻译场上场下地喊:“观众要求你们再演一遍!再演一遍!”张春华和张云溪迅速一交流,还是按规矩接着往下进行。再往后演,雷鸣般的掌声不断地响起,精彩的艺术表演彻底控制了局面,捣乱分子没敢作出任何破坏性举动。

  当时,住在瑞士的喜剧大师卓别林慕名去法国看戏,结果因为迟到,第一出《三岔口》没看到,为此,他又多留了一天。

  临时加的“冒小翻”成为保留动作

  在国外交流的诸多经历让张春华对如何争取国外观众、传播中国传统艺术颇有一番见解。他说,怎么把动作变成语言,让语言得到理解,让大家看明白,这都是要特别用心的。

  京剧行内有句老话“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张春华对艺术的追求也是这样永不停息。以《三岔口》为例,那时候,这出经过一番改革的戏在国外演了许多场,几乎每次都很受欢迎,但张春华告诫自己要不断地发现问题,保持创作的新鲜感。还是1951年文工团出访那一次,在去奥地利演出之前,团长周巍峙动员大家说,我们要争取西方国家的人民热爱中国的艺术,所以大家演出时要特别集中精力,不要出错,尽量提高质量。经周团长这么一鼓励,张春华就琢磨着为《三岔口》加细表演,增强剧目的黑夜感。在此之前,戏里的刘利华都是用刀拨开门,走着矮步直接就进去了。这次,为了突出这个人物做贼心虚的感觉,张春华先是一步、两步地走着矮子步,突然,以一个极其轻盈、迅捷的跟斗翻回来,表现了自己吓自己的紧张情绪。稳稳落地的那一瞬间,他听到观众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讶声,紧跟着就是激烈的掌声。他说,我演了那么多场《三岔口》,从来没有过这个效果。没有准备的张云溪开始也被吓了一跳,看到现场反应如此强烈,自然建议他把这个临时添加的动作保留下来。这个动作行话叫“冒小翻”,在《三岔口》中一直保留到现在。

  除了剧目的选择和艺术本身的锤炼,张春华还提到出演中国戏曲时报幕人的重要作用。1955年在英国表演时,演出得到英国观众狂热的追捧。当时担任报幕人的是英国伦敦的一个喜剧演员,从法国演出完之后就一直跟着演出团,看了将近半年的戏,对节目耳熟能详。演出时,他使用本地观众易于接受的、极其生动和夸张的语言,把剧目经典之处都描述得清清楚楚。比如介绍《三岔口》的武打,他说:“刀擦过脊背和脑袋,再偏差头发丝的千分之一,就能够把脑袋削下来了……黑暗中的幽默和下刀的准确、凶狠,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而另一出戏《秋江》在伦敦受到了比《三岔口》还要多的欢迎,张春华一根桨那么一划一撑,掌声就响起来了,其热烈程度简直让他感到奇怪。原来,老艄翁手中竹篙所表现的上船、撑船、荡桨、漂流等,被深谙此剧的报幕人绘声绘色地一介绍,观众便非常容易地就领略到那种隽永奇妙的意境了。

  张春华简历:

  张春华,祖籍河北武清,1924年生于天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院武丑演员。因主演外国故事京剧《侠盗罗宾汉》而初露峥嵘,后来凭着其主演的《盗甲》、《佛手桔》等多出剧目活跃在京剧舞台上。1945年与张云溪合作成立云华社。1949年参加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二团,后转入中国京剧院。1951年与张云溪一起改编了新《三岔口》。后演出了《三打祝家庄》、《猎虎记》、《三盗九龙杯》、《五鼠闹东京》。

  本报记者 陈 璐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