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银大厦上安装的“庆祝回归10周年”彩灯在夜幕下璀璨夺目(12月14日摄)。灯光辉映下,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门街市如梦似幻,夜色醉人。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题:澳门十年:“沧海”何以变“桑田”
新华社记者 赵新兵
如果说10年前澳门回归祖国时人们聚焦的是其固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能否“不变”,而今天,这座东方小城让人瞩目和惊奇的则是其“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10年的“沧海桑田”让澳门变大变高。填海工程使澳门面积由22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近30平方公里;在南湾填海区,338米高的澳门旅游塔高度位居全球第十,成为澳门的新地标。
更重要的巨变体现在澳门的诸多方面:
CEPA的实施使澳门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成为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重要成员,区域辐射和发展空间豁然增大。
以“中国澳门”名义参加13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合作沟通的枢纽,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
经济由回归前的连续负增长跃居全球增速最快地区之一,人均GDP居亚洲前列,“经济自由指数”在21个世界小型经济体中排名第一。
成为世界上少数实施15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之一,居民人均寿命达到全球第二。
“沧海桑田”,何以为基?答案简单而明确:“一国两制”方针是澳门稳定繁荣,实现“沧海桑田”的“定海神针”和坚固基石。澳门回归后产生巨变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发挥了“一国”和“两制”的巨大优势。
游客在参观夜色下具有南欧风情的澳门建筑(12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10年来,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基本法办事,不干预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同时全力支持特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全力支持特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
“一国”优势的充分发挥,创造着澳门的“沧海桑田”。
非典疫情后澳门经济不振,中央政府及时实施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开放内地部分城市居民赴澳门“个人游”;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中央政府及时宣布支持澳门经济稳定发展的九项具体措施。
突遭危难袭击时,中央政府总是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成为特区战胜困难的坚强靠山。
中央政府积极促进粤港澳合作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及时批准港珠澳大桥建设和横琴岛开发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横琴岛划出土地作为澳门大学新校区,并授权特区依照澳门法律实施管辖。
发展遇到瓶颈时,中央政府总是立即敞开宽广胸怀,为特区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澳门主要食品来自内地供应,即使遭遇灾害运输不便,内地有关部门也想方设法全力保障对澳门的供应;为使澳门饮水摆脱咸潮影响,中央政府及内地有关省份积极从上游调水压咸补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