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13万大学生投笔从戎 铿锵军旅如何起步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17日15:28
  今年,13万大学生走进部队,莘莘学子们的军营之初该如何起步?这再次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两年前,七位复旦大学生士兵从南京军区某摩步旅退伍。12月初,记者专程来到上海复旦大学,约请他们紧紧扣住大学生初入军营将普遍面对的种种困惑,讲述自己当兵经历,真情寄语大学生新兵,用他们真实的体会和感悟建言支招。

  虽然无法完全回答“大学生士兵在部队到底怎么干”,但站在他们的肩上前行,最起码可以打开一扇思维的窗扉,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给我们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针对不屑于干小事的倾向,复旦学子谢子雨说——

  干好小事方可成就大事

  【镜头回放】2007年底重回复旦大学,面对头上的光环,谢子雨没有陶醉,依然保持着普通一兵本色:每天坚持早起,被子叠成方块,打水打扫,忙碌而充实,外出看到地上有垃圾就主动捡起。

  起初,有的同学不理解,但慢慢被感染了,许多同学还主动加入到维护校园环境中来。退伍第二年,他就从数万师生中脱颖而出,获得学校最高荣誉奖——校长奖。

  评语中除了“品学兼优”之类的褒奖之辞,还有这样一段话:坚持早起、打水扫地,看似平凡,实不简单,踏踏实实干好每件小事,才能办成大事成就大业。

  【真情寄语】谢子雨:我们学校近5万师生,平均每年只评两名个人的“校长奖”,其竞争之大当评之难可想而知。怎么也没想到,我获此殊荣的一个重要原因竟然是“踏踏实实地干好了每件小事”。其实,刚到部队时我也比较反感“打水扫地”、“擦玻璃叠被子”之类的“平凡小事”。现在才明白,打水扫地也是一种锻炼,正是坚持干好这些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工作使我远离浮躁、日渐成熟,慢慢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作风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这都是走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素质所在。

  【成长启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现实生活中,总有不少大学生士兵不屑于打水扫地之类的细小琐事,有的甚至感到这是大材不用、浪费人才。

  其实,干好每件小事,就像我们每天往储钱罐里存钱,每天存一分一角钱没感觉,但时间久了就能汇聚成一笔巨大的财富。成大事者必始于小事。没有量的积累哪有质的飞跃。

  因此,大学生士兵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浮于事表,而应放下架子、摆正位子、扑下身子,坚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方可步行千里。 针对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主的特点,复旦学子曹兴鑫说——

  水滴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

  【镜头回放】“只有个人奋斗才能打开成功之门。”

  从复旦大学入伍前,坦克五连原战士曹兴鑫只认这样一个理。然而,一次野营拉练时,曹兴鑫双脚起了五六个泡,战友们有的帮他背包、扛枪,有的搀着他一起走。这件事使他明白,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战友的帮助。

  从此,他积极参与连队建设,关心战友,帮助他人,主动担任文化小教员,还先后帮助3名战士提高了训练成绩,被评为“优秀士兵”。

  【真情寄语】曹兴鑫:在某种意义来说,经历就是能力。当兵前,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整天钻在书本里,经历很单一,所以过去只管自已学习好了、成绩上去了,就心满意足了,而很少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也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刚入伍时,还和许多大学生一样,走不出蜗居生活状态,喜欢独来独往。后来,部队的经历让我渐渐融入战友、融入集体,也使我真正明白,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的怀抱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的怀抱才不会孤单。

  【成长启示】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主、缺乏团体意识,这可能是大学生士兵群体一个共性的短板。军营是个难得的大家庭、大学校,既然穿上了绿军装,就要主动融入这个大家庭,防止与战友格格不入、对集体漠不关心。要知道,个人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

  大力神安泰因离开大地而失去力量的基础,一个人离开集体和组织这个基础照样会丧失力量的源泉。只有融入集体,与战友们玩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才有利于个人才智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针对经历单一、抗挫能力差的弱点,复旦学子曲韶华说——

  面对困难需要主动冲锋

  【镜头回放】重返复旦大学校园后,原该旅坦克营营部通信员曲韶华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重选专业,不仅可以学自己更喜欢的课程,还可以学得轻松自如;另一种选择是继续学习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但该专业讲究缜密和连贯,前两年拉下的课补不回来,后面的课就难以进行,更何况大三大四的课要比以前的课程难得多。

  十字路口,曲韶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每天清早,大多数同学还在睡梦中,他已捧起书本,重新温习大一、大二年级的书拿出来;晚上,别人进入梦乡,他还在教室自修,每天常常只睡五六个小时。

  一个学期下来,他就赶上并超过了一般同学的学习进度,门门功课达到优等。

  【真情寄语】曲韶华:入伍前,我就感到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不太好学。正好学校出台征兵的优惠政策:在校大学生当兵退伍后回学校后就可任意改修专业。当初之所以应征入伍,除保家卫国尽义务外,就是想重新选个容易学点的专业。

  但进入部队后,在火热的军营生活中,战友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英雄豪情,还有那种“训练场掉皮掉肉都不掉队”铮铮铁骨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的青春血脉里也浸透着“永远保持战士冲锋姿态,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战斗精神。

  入伍之初,我体能排名全连倒数,新兵连结束时,因为训练成绩进步快,受到连嘉奖。军营生活告诉我,面对困难要像战士那样保持冲锋姿态。

  【成长启示】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大学生士兵从校园直接到军营,在父母亲朋的百般呵护下成长,生活一帆风顺,缺乏的正是那种直面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胆识和魄力。

  刚到部队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迎难而上,再难都不难,万事可成;反之,如果绕道而行,逃避困难,则会无处可逃、一事无成,毕竟人生处处有困难。与其被困难逼得无处藏身,不如果敢应战,让困难绕道行。

  因此,既然走进了军营,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就应该搏击长空、征战沙场,走出“温室”、告别稚嫩,从日渐成熟到坚忍不拔,做一位不畏艰难困苦的钢铁战士,不仅可以开启灿烂的军旅之路,还将受益终生。针对恃才自傲、不好管理、瞧不起人的苗头,复旦学子朱政说——

  大智者更应该“大愚”

  【镜头回放】生活对朱政似乎特别恩赐,颇具文艺天赋的他从小在亲朋好友的赞美声中长大,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艺术设计系艺术设计专业。

  刚入伍时,他虽然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但在心里多少有些看不起那些仅有高中文化又只会操枪弄炮的战友们,对部队的严格管理也偶有抵触情绪。然而,新兵连的第一次瞄靶训练却当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凛冽寒风中,新战友们齐唰唰卧倒、据枪、瞄准、击发,一个个打得非常漂亮,唯独他因为怕冷怕苦不敢卧倒,老是训不到位,成了高学历的“低能儿”。更让小朱没想到的是,他渐渐发现全旅上下藏龙卧虎、人才济济,舞龙队、舞狮队、军乐队、摄影组等各种文艺小组应有尽有。

  从那以后,他变了:每天提前起床叠被子、整内务,被子从原来的“大面包”变成“豆腐块”,多次被评为“内务标兵”;训练刻苦了,新兵训练结束时,因表现突出被嘉奖一次。

  【真情寄语】朱政:瞧不起人者,往往被人瞧不起。当初有点瞧不起人,与其说是自我感觉文化素质高,不如说是我对军事训练没有信任的外在表现。因为心底发虚,才故意装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

  当被现实揭去“面纱”、暴露出短板时,才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其实,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即使真正有才能,也不当持才自傲。更何况,我们初出茅庐,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则更应谦恭为人处事。

  【成长启示】把自己放得低些,往往才能被人看得更高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来不说自己有智慧,也不刻意表现出自己有智慧,有时甚至会有些“愚拙”的表现。正所谓“大智者大愚”。却从来没有人说他们没有智慧。其智慧恰恰就在于,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学习别人的智慧上,而不向别人卖弄智慧。

  大学生士兵尽管比其他战友多读一些书,但在很多方面都还是个“新兵”,需要“补课”的地方还很多。如果想成为充满智慧的“老兵”,那只能以人人为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活到老学到老。针对怕苦怕累、不想吃苦的短板,复旦学子谢子雨说——

  “苦”是“甜”的“根”

  【镜头回放】这是谢子雨刻苦训练的一组镜头:手榴弹投不远,他坚持每天比别人多投一箱,直到练得吃饭时手都拿不住筷子照练不误;练卧姿据枪,他趴在砂石地上,一练就是大半天,肘部蹭破了皮,手腕磨出了泡,从没叫过一声苦;五公里徒手跑,他在小腿上绑上沙袋,练得腿部患了骨膜炎,连走路都一瘸一拐;每晚做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还让战友坐在自己肩上,练蹲下起立,锻炼腿部和腰部力量;一次连队组织攀崖训练,谢子雨左手掌上训练时留下的伤疤还未痊愈。

  连长让他站在一边看看就行了。但训练刚开始,谢子雨就悄悄地溜进了队伍。指挥员一声令下,他猛抓攀绳“噌噌”地往上蹿,粗糙的绳索上留下点点血痕……苦尽甘来,谢子雨比武夺冠,被评为训练标兵,荣立三等功。

  【真情寄语】谢子雨:我是在母亲陪读下才读完中学的,参军前和许多90后大学生一样,连衣服、被子都不会洗,更不用说吃什么苦。但部队是一个最能培养人吃苦精神的好地方。

  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千锤百练方可化蛹为蝶,怕苦怕累就会被无情淘汰,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唯有迎难而上、刻苦训练,才能品尝甘甜,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甘甜。感恩军营给了我一个吃苦锻炼的大舞台。吃得草根,百事可做!

  【成长启示】毋庸讳言,吃苦少、怕吃苦是当代大学生共性的“短板”。要想顺利完成从优秀大学生到一名合格军人的转变,必须首先越过吃苦这道坎。“苦”是“甜”的“根”,有苦才有甜。大学生士兵吃苦无异于吃补,补齐了怕苦怕累这根短板,携笔从戎的天之娇子们才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针对担心岗位专业不对口的困惑,复旦学子唐三勇说——

  专业不同但知识相通

  【镜头回放】参军短短两年,唐三勇先后5次变换岗位。

  担任步枪手,他实弹射击考核成绩名列全连第一;担任火箭筒手,他仔细琢磨风速对弹道的影响,摸索出纠正偏差的方法,两次实弹射击均命中目标;担任轻机枪副手时间虽短,但他悟性高,很快就掌握了轻机枪在射击和多种战术中运用的要领;担任炊事员,他抱着烹饪书自学成才,把红烧鸡腿做成了人人叫绝的“连菜”;担任军械员,他熟练掌握了全连所有装备。

  回到学校后,原本学习理科的他,又特意转轨直读了文科研究生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真情寄语】唐三勇:当兵前,我和很多入伍的大学生一样,都希望自己入伍后能分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岗位,这样既可以锻炼提高自己,又能发挥特长服务国防建设。但部队毕竟不是工厂,当兵也不是就业,专业不对口在所难免,关键看我们如何处理。

  我原本学电子工程专业,却分配到了操枪弄炮的步兵连队,表面上看起来学非所用,但我并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因为专业不对口而打过“退堂鼓”,而是运用所学知识积极解决各种难题。事实证明,只有我们努力作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会有好的作为。岗位不对口,照样能实现个人价值,关键看我们为不为、如何为。

  【成长启示】大学生士兵想到专业对口的岗位工作,也无可厚非。为提高人才使用效益,部队也会量才用人,把高学历士兵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摔打锻炼。但部队是要抓训练谋打赢的,不是科研院所,确保人人专业对口很不现实。

  因此,大学生士兵要积极转变观念,专业不同知识相通。只要付出努力,今天的“不对口”也会发展为明天的“对口”,从“外行”到“内行”;反之,今天的“对口”也会蜕变为明天的“不对口”,由“内行”变“外行”。

  新时期的军队建设召唤复合型军事人才,只有多岗锻炼全面摔打,才能培养的造就出与部队发展真正“对口”的一专多能型新型的大学生士兵群体。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责任编辑:陈天晗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