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万象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教育版”春晚引发网民热议 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18日10:29
  2010年央视春晚已进入排演倒计时。近日,教育部提出要办一台“教育版”春晚,以诵读中华诗文名篇,与歌唱、舞蹈、书法展示相结合,配乐以民族乐器为主,体现传统节日的民族特色,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安静守岁”的方式欢度大年三十。消息传出,引发全国网民热议,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随着大众对年味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草根春晚”、“山寨春晚”,各地方频道春晚、各部委春晚精彩纷呈,轮番登场。如今,“教育版”春晚又跃跃欲试,到底有没有必要?

  不必画蛇添足

  宁 波


  央视春晚诞生至今,已成为千百万华人欢度春节的风俗。每年辞旧迎新之际,都会引来亿万观众的热切期待;每当春晚播出后,也都会招致褒贬不一的热议。与春晚有关的关键词、热门人物,往往成为男女老少兴趣盎然的谈资。然而众口难调,一台春晚,让数以亿计的观众皆大欢喜也不太可能。春晚之后热烈的街谈巷议,俨然已成为一种“春晚后现象”。

  然而,在文艺节目缤纷争秀的时代,排演央视春晚犹如蜀道之难。“大锅饭”热闹,但“大锅饭”难做。对口味越来越追求自我感受的观众而言,看央视春晚就像湖南人吃苏州菜,见不着辣椒,一口甜腻腻,不痛快不爽气。教育部欲满足文人雅士之趣,推出教育版春晚,自有其良苦用心,但不管欲承担怎样的社会担当,其做法都有画蛇添足之嫌。

  当下,国人对教育部有着更多迫切的期待,比如高考制度改革、教育公平、建设高水平大学、教育资源均衡化、改善教师待遇、杰出人才培养等等不胜枚举。凡此种种,教育部要担当的任务十分繁重,现在却要搞教育版春晚,将自身置于另一舆论的浪尖,不免有回避主旨、转移公众视线之嫌。教育部欲“为观众奉献一台富有文化内涵、宁静祥和的春晚”,也有居高临下、好为人师之感。春晚本色就是欢庆闹腾,又何必自恃清高,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划一条“三八线”?

  如今,电影、电视、文艺演出等等充斥着成人意味,适合未成年人的节目乏善可陈。如果教育部的初衷是为千千万万未成年人着想,让他们在除夕之夜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节目,则确实令人称道。但春晚属文化产业,可由文化部门和民间团体去做,教育部则不必亲力亲为。

  可以办,但别烧钱

  南国之花


  据说,“教育版”春晚自我标榜有别于以歌舞类节目为主的传统娱乐版春晚,主打的是名家诗词散文朗读和传统文化,希望能给全国老百姓带来“宁静祥和”。

  确实,在爆竹声声的热闹喜庆中,除央视春晚以及文化部、公安部春晚外,还有机会再多看到一台春晚节目,特别是它可能更具有文化品位和新意,总不是件令人反感或讨厌的事情。不仅如此,除了官方推出的节目外,近年来涌现出的“山寨春晚”、“南方春晚”、“网络春晚”以及各地自发的民间春晚,也常常受到关注和喜爱。

  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更为多样化。春节期间的电视荧屏,作为人民群众节日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确实有必要依据不同的年龄、地域、语言和风俗习惯等因素,增强节目的丰富性和针对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比一枝独秀来得要好;“欢乐喜庆”、“清静斯文”,本就不该排斥“七嘴八舌”。

  不过,令人或多或少会担心的是,“教育版”春晚必然存在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假设“教育版”春晚花了不少钱,甚至可能是部委财政,最终却没有多高的收视率或满意率,那无疑也是“新瓶装旧酒”,成了另一种的“烧钱春晚”。

  总之,“教育版”春晚的推出固然令人眼前一亮,并值得期待,但要避免吃力不讨好沦为“烧钱春晚”。

  我主张“各显神通”

  谈旭栋

  记得王小波有篇文章写道,即使经典如《天鹅湖》那样的作品,反复欣赏三百遍,到后来也很有点吃不消。春节联欢晚会时至今日,虽然依旧是春节时的一大焦点,但翻来覆去这类似内容,实在是疲态难掩。

  我一直觉得,对比当初短小简朴、却又佳作迭出的春晚,如今的春晚实在承载了太多的含义。每个大年三十,全国有几亿人都要定期关注一场几小时的晚会,就好比那场《天鹅湖》一样,本来《天鹅湖》的确好看,的确经典,但把它放到全国瞩目的中心,让无数双眼睛紧盯着它一遍遍重复着自己,再精彩的东西也会变得倦怠无味。

  人们常说春晚就像一道大餐,而人们的心态总是喜新厌旧的。因之不少观众分流,在除夕夜看别的节目,或者对春晚微词渐多,都实属正常。

  如今教育部决心给观众换换口味,我举双手赞成。不但如此,如果能有更多的单位举办春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才能让年三十的餐桌变得丰富起来。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以往的春晚大餐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为了顾全各方食客的感受,于是乎要控制得不能太辣、太咸、太浓油赤酱。但这样的春晚,清汤光水,难以让大家过瘾。所以说,关键不在于是否需要教育版的春晚,而在于春晚大餐的定位,到底是为了街巷坊间的欢腾热闹,还是仍旧作为全国性的一道大菜?相信大家的口味,总是希望春晚多些年味,为此辛辣一些也无妨。少点“教育特色”,多点“与民同乐”

  成海燕

  每年春节,除央视春晚外,政府部门主办的公安部春晚、文化部春晚,各有特色,算得上春节期间多姿多彩的屏幕一景。如今,教育部要推出春晚也无可非议,甚至值得期待。

  对于这台媒体称为教育部“春晚”的晚会,教育部发言人声明,其全称是“中华诵———经典诵读晚会(春节篇)”,其举办宗旨在于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书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据称,这台晚会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我们的节日”、“最暖的春节”和“春天的希望”,用艺术手法向观众呈现春节、元旦等七大中国传统节日原来的面貌,并“突出教育特色”。

  而我的担忧,正从这“教育特色”四个字而来。

  春节,是人们放松心情,以团圆来凝结亲情,以喜庆来迎贺新年的传统佳节。试想一下,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享受一年一度难得的春节时,若教育部仍旧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大年三十的团圆守岁时刻,不忘对人们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及文化传统普及,尽管端出的是一台有唱有跳、有朗诵有书法展示、视觉效果十分震撼的好节目,但时时刻刻不忘突出“教育特色”,细枝末节都彰显教育人的“居心”,难免会引起观众的反感。或许教育部人士内心十分委屈,然而,必须要提醒他们,应该在某些时刻丢掉“好为人师”的习惯,放低姿态,“与民同乐”,才是一种沟通和传播的最好途径。

  况且,教育部春晚是否真的能达到“深入挖掘节日主题,展示传统节日的魅力”的目的,我也持怀疑态度。个人认为,传统节日的魅力,与其“展示”,不如“营造”,让孩子们从诗词、书本中遥望古代春节,不如让他们切身实地身处传统节日的氛围中,实实在在地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当然,让大家过上一个年味浓郁的春节,乃社会系统工程,并非教育部之力便能解决,然而,教育部在这方面也绝不是无可作为。比如,给孩子们少布置些作业,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在春节期间逛一逛庙会,动手包包饺子,放放烟花爆竹,岂不更好?

  关键是 需要怎样的春晚

  孙 颖


  日前,教育部官员宣布,今年年三十教育部将首次举办春节晚会,并通过电视向全国播出。与传统央视春晚营造狂欢热闹气氛不同,教育部晚会将表现“安静守岁”这一主题,以独诵、合诵为主要形式,与歌唱、舞蹈、书法展示相结合;配乐以民族乐器为主,体现传统节日的民族特色。

  此消息一出,网友纷纷讨论。在网上的一个小调查里,有近40%的网友认为教育部办春晚是“典型的不务正业”。但同时,在“你是否会观看今年的教育部春晚?”的问题中,也有超过42%的网友选择了收看。这样的结果至少说明,人们对多办一台春晚并不反感,意见的分歧只是存在于办春晚和教育部职责的冲突上。

  其实,教育部早已不是头一个要在春晚分一杯羹的部门。在教育部决定加入春晚大军之前,每年的春晚舞台除了传统央视春晚之外,还有央视歌舞春晚、央视戏曲春晚、文化部春晚、公安部春晚等。

  而所谓的教育部春晚也只不过是其“中华诵”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部分。据报道,“中华诵”活动从去年就已开始,去年已举办过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诵读晚会,今年也已举办过清明、端午和中秋晚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教育部办春晚倒也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需要想一想的是,这么多部门积极参与的春晚大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又究竟需要怎样的春晚?

  事实上,大年三十晚上看春晚只是一种形式。我们只是需要在与家人在一起时能够有更多的娱乐。既然看春晚是出于这一目的,那么人们喜好什么样的春晚就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有人喜欢相声小品,也有人喜欢诗词歌赋;有人喜好戏曲舞蹈,也有人喜好流行摇滚。人们的喜好不可能相同,也不应该相同。因而,我们所需要的只是能在这一阖家团圆的时刻有更加多元化的娱乐选择。

  如果多一台春晚能让每个人更加各得其乐,那我们又为什么要反对呢?

  春晚也可以口味迥异

  思 引


  年味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搁在十年前,或许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围桌团坐,其乐融融,共享春晚这道除夕必备大餐。人们无需特别指明这是央视的春晚,因为它已然成为人们心底的一份情结,除夕夜的一个标志。春晚不仅留下一串串难忘的镜头和场景,也成功培养了一种新的习惯、民俗和文化认同。

  然而当那些以往难得露面的大腕明星早已成为日常电视荧屏的常客,当年三十的夜色风情强烈地吸引人们走出门外,当传播和技术手段的更替大大丰富了人们除夕娱乐活动的选择,也许一场电影、一次旅行、一回K歌,小归小,热闹劲看似亦远逊于春晚,却同样能承载一份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心情,以及个体鲜活的生命记忆。事实上,不少人已经习惯了“春晚缺席”的春节。可见表达形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文化内涵的根本变化。

  由此联系到日前遭受不少质疑的首场教育部版春晚。质疑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人们担心晚会因循央视春晚,从而导致既耗费人力财力,又陈词滥调,无所新意的局面。央视春晚无疑是一个巨大参照系,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人们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复杂心绪,以至于对其他春晚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不信任感。

  其实,如果教育部的回应最终落实于行动,并且真正体现出“安静守岁”的特色,那么,倒真能形成与央视春晚相辉映的“一动一静”的风格,更为重要的是,有明确意识的专题晚会可以为除夕夜的观众提供一道口味迥异的佳肴。只要实在筹办,何乐不为呢?年味杂呈反映出人们的不同偏好,而即便不同,欢聚、感恩、祈福的心声依然如故。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