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我国网络公共社区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消解研究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18日16:20
  人民网讯 “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武汉大学共有10篇论文获奖,《我国网络公共社区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消解过程研究——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获得一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要:本文试图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中四类网络公共事件为研究参照,系统展示我国网络公共社区中舆论的形成、发展及消解全过程,深入探讨网络公共社区舆论的传播特点并以此为基础首次尝试构建我国网络舆论从形成到消解全过程的模型,最后尝试将研究结果与当前实际相结合,分析讨论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笔者依据人民网强国论坛中四类网络公共事件的舆论表现,采取文本分析与定性研究方法,吸收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符号学的诸多成熟理论,梳理网络舆论从形成到消解过程中决策者、传统媒体与虚拟公共社区之间的微妙关联,定位出其中隐藏的“攻击—赞同”命题与逐级双向传播过程模式,首次对网络公共议题进行分类介绍并具体研讨了每一类议题的传播特点与消解模式,创造性建构出我国网络舆论发挥影响力过程中存在的“三级金字塔式传播模式”,希望籍此能对我国网络公共领域中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消解过程做一次全景式扫描,并为我国网络公共社区(特别是以强国论坛为代表的网络论坛)的发展提供一些视角和思考。

  关键词: 网络公共社区 网络舆论 网络议题 三级金字塔式传播模式

  “中国互联网启蒙者”尼葛洛庞帝曾说过“数字化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1正是互联网的多样化、自由化发展,我国网络公共社区正在一步步接近哈贝马斯理想化的公共领域标准,网络舆论在我国社会监督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9年我国网络公共事件频发,但仍未摆脱之前网络公共事件自形成到消解过程表现出的两个看似相悖但的确共存的特点,一方面,大多数具有全国影响的网络公共事件的处理结果显示,正义得到伸张,恶势力得到惩罚。如邓玉娇案、周久耕案、习水嫖宿幼女案、毒奶粉案等等。但另一方面,公权力的权威性与可信性进一步衰退,网络社区中的矛盾日益加深,制度性逃避与文化自虐现象越来越普遍。结果是,大多网络公共事件都会产生新的舆论标志性语言,“70码”、“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正龙拍虎”、“心神不宁”等等已成为行使对抗解读的流行符号。

  面对这种尴尬处境,面对越来越聚集的网络公共议题,我们不禁要问,网络舆论在网络公共事件从形成到消解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影响力?每一个网络事件中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消解过程到底是什么样?具有哪些共同特点?是否尽然相同?如果不同,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其中的差异?从差异万千的网络事件中,我们能否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共通的“形成→消解”过程模型?面对网络社区公共事件,决策者应如何正确应对?笔者选取今年具有代表性的四类公共事件,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尝试通过此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单位是网络公共舆论的发展曲线。主要考察三大类因素对网络舆论自形成到消解全过程带来的的具体影响:决策层、传统媒体、网络公共社区。决策层包括实际决策层与决策层代言人即党宣部门、新闻主管部门以及新闻发言人;网络公共社区的组成包括网络平台、网络公众以及网络议题;传统媒体则包括我国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

  笔者抛开单纯地从网络社会中寻求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消解模式,而是将视野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学及社会政治学领域,采用分本分析及定性研究方法,尝试破解我国网络公共领域中舆论的形成、发展及消解的全程路线图,并试图发现制约或推进网络舆论形成、发展与消解的隐藏因子,找到我国网络舆论监督议题、传统媒体设置议题与决策层决策与执行三者互动过程中的特殊关联,为更好地推进网络公共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人民网强国论坛。笔者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中通过“论坛搜索”中的“高级搜索”项,设置以天为单位的时间间隔,以四类不同网络事件相关名称为关键词,选择以强国论坛主贴发布量的角度还原每个事件舆论从形成到消解的全过程,并将结果绘制成动态曲线图,供研究探讨使用。

  二、研究发现

  舆论的原始形态是意见,通过意见的涨落,发生相变,产生新的有序结构—舆论,舆论形成的标志是:达成共识,社会认可,群体制约。2网络舆论形成的具体过程:首先舆论主体发贴,其它舆论主体跟贴,产生互动辩论,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形成规模渐大的舆论圈和舆论场,最终形成舆论。即先有舆论形成诱因,而后产生舆论圈,最终形成舆论场。3因此在网络公共社区中,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或新闻事件是否关注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相关议题的主贴数量、点击总量以及跟贴数量。本研究选取其中一个标准即“主贴数量”项得出数据,并绘制成动态曲线图,试图再现网络公共社区舆论就某一特定事件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形成、发展与消解的全过程。

  1、概述强国论坛四类网络公共事件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消解过程

  笔者选取的这四类网络事件,均发生在2009年,分别是邓玉娇案、新星号事件、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撞人案以及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它们基本可以涵盖到所有网络议题特征。从议题属性上看,它们分别涉及公民权利、国际突发事件、社会道德正义、民生四个方面。从这些网络议题的关注焦点来看,广泛涉及社会阶层断裂、公权力监督、腐败、贫富差距、教育医疗、政治外交等领域。以下是这四类网络公共事件相关信息的对比列表:以下是依据人民网强国论坛2009年四类热门网络公共事件的主贴数量变化调查结果所绘制的动态曲线图,并分别对每个网络公共事件在图表右侧做了概括性描述:

  依据以上图表及分析,笔者总结出这四类网络舆论“形成→消解”过程中的共同特点:

  第一,均包括三大主要参与主体:网络公共社区(提供平台,把关网络舆论)、传统媒体(选择性提供权威信息或发表评论)以及决策层与其代言人(发布党国意志下对网络关注公共事件的定位或裁决)。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多涉及民权与民生问题,对知情权及社会公平的诉求也是网民参与公共空间讨论的重要缘由。

  第二,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并存。网络舆论一方面存在着理性的探讨,另一方面也常常充斥着暴力色彩。如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案中网民动用人肉搜索,公开其住址、电话、QQ号码等个人信息,对其QQ空间进行言语攻击等等。另外,质疑与猜测也是网络舆论声中的一个常见音。邓玉娇案中每一个事件节点到来时,都会引起网上一片质疑与拷问。

  第三,网络舆论导向受决策层决策影响较大。每一次决策层的表态或行动都会引来发贴量的激增或锐减。笔者选择邓玉娇案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如上图所示,每当网络公共事件因公权力的参与而产生事件节点时都会触发网络舆论的强烈反弹。这可以从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4的角度来进行理解。一方面,当诸多不透明或离奇情节产生时,都会刺激公众参与讨论与置疑的精神,从而引起更强大的与公权力相对立的舆论压力。如5月14日警方对邓玉娇进行精神病检查时、5月19日警方将邓玉娇刑拘、5月23号此案的关键证据离奇被毁,这些节点都一次又一次成为网络舆论的爆点,不断在网络社区中产生新的舆论议题与舆论压力。另一方面,网络公共社区中的公众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们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予不同意义于不同事件中。在这种符号互动过程中,任何表象的、片面的、混乱的、无依据的信息均会受到严格的对待。例如,当杭州交管部门认定车速为70码时,网民当天对这一无依据的信息做出了激烈的对抗读解,“70码”也因此成为一个别具内涵的符号。邓玉娇案中的“修脚刀”也因为网民受情景定义的影响,成为另一种情境符号。

  第四,影响我国网络舆论“形成→消解”过程的因素不仅包括决策层的决策、传统媒体是否支持以及网络公共社区的开放度,同时也包括时间合适度(如由于端午节放假三天,对邓案的关注度迅速下降;后续警方似乎有意选择在六月一日假期这天认定邓玉娇案系防卫过度,从而避免形成新的网络舆论爆点)、以及是否有另一个有影响的网络事件发生(如六月一日发生法航空难对邓玉娇案的舆论焦点形成冲击)等因素。

  2、我国网络公共社区舆论在形成、发展与消解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

  依据以上四类网络公共事件的相关图表及分析,笔者尝试延伸其适用层面,总结出我国网络舆论在“形成→消解”过程中表现出的普适特点:

  首先,网络舆论压力在网络议题“形成→消解”过程中并非是决定性力量。在我国网络社区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消解并不仅仅存在于网络公共社区中,而是存在于网络公共社区、传统媒体与决策层的互动之中,其发挥影响力的过程容易受到众多外部因素的制约与控制。网络舆论在行使传媒监督权利时暂时还并不能充当核心角色,其关注的焦点多为具代表性的议题,因此,网络舆论只是传媒监督的一个方面,是推进极少数网络议题公正解决的一种推力,而非决定性力量。

  其次,决策层通过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行使控制权。这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传统媒体占有绝对优质的新闻资源与官方新闻传播渠道,其本身具有合法性与权威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生产平台在制度上受制于传统媒体。在我国,网络媒体不具有与传统媒体同等的采编权。使得网络媒体无法成为网络舆论的有力支撑,而只能成为网络舆论发酵的平台。每天网络社区中都存在众多议题,但只有极少数能得到传统媒体的关注,并在决定是否转换为传统媒体议题之前,会对其首先进行“过滤检查”或“防疫检查”:包括三个衡量标准即宣传纪律、社会影响、负面噪音。无法通过的即使网络呼声高涨也会被传统媒体排除在议题之外。

  第三、我国网络公共社区中公共精神的萎缩与文化自虐。首先,网络公共辩论已成为一种标志或时尚,叙事过程本身成为消费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事主体因为发泄非理性情感而得到了娱乐。这意味着网络公共领域虽以理性的讨论和批判为基础,但仍无法避免非理性因素的纠结。在较少体现责任精神的讨论语境中,非理性精神和理性精神正在不分彼此地结合起来,其结果一方面是公共领域得以开展,另一方面则是舆论中公共精神的萎缩。其次,传媒的制度性逃避给受众的心理认知带来很大程度的混乱。使得网络公众不仅难以认同主导意识形态编码,并会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化自虐即为其中的一种。文化自虐指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进行虐待和发泄,强调本土文化的落后以及对本土文化进行负面解读以求获得乐趣和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快感。5网络暴民与网络暴力为其典型代表。

  第四、网络舆论的强弱与决策层的决策是否符合常识、顺乎民意成反比。每一次决策层的表态或行动都会引来发贴量的激增或锐减。顺从网络民意的决策将促使网络事件的解决并导致该网络议题迅速走向消解,反之,则会引起网络舆论的反弹并形成更强的舆论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舆论具有最终的决定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舆论能否有效发挥其影响力,公权力行使者、党国意识形态主导者仍具有一票否决权,尽管会以公信力透支为代价,但在经历几千年人治和专制统治之后,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缺失早已有一种先天的“妥协忍耐精神”。

  3、我国网络舆论“形成→消解”过程模式构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网络舆论的“形成→消解”过程是一种自下而上、上传下达的传播行为,笔者将其概括为“三级金字塔式传播过程模式”。并结合前文研究成果,将三大参与主体、舆论形成、发展与消解过程特点结合在一起,绘制成下图:

  首先,以金字塔图为依据,笔者尝试总结“三级金字塔式传播过程模式”中三大参与主体的各自功能:

  1、决策层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尽管网络舆论压力不可忽视,但人治传统、集权体制与新闻管制等仍使得决策层有左右网络舆论的能力。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些舆论压力。另一方面,决策层还可利用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与权威性引导舆论走向、缓和各方矛盾以达成一致解决方案,其仍扮演主导角色。从近几年案例来看,决策层越来越多的倾向使用后一种主导方式。

  2、传统媒体的中介与把关作用。一方面,在我国现实体制下,网络舆论需要得到传统媒体的支持方能形成传媒舆论合力,并对决策层形成实质影响。同时,网络舆论倾向受传统媒体影响颇大。如华南虎事件中正是由传统媒体的积极参与、全方位报道使网络舆论持续关注这一事件,并在传统媒体的两面报道下,网络舆论分为打虎派与挺虎派,并最终在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的合力之下达成此事件的最终解决。另一方面,决策层的意见与信息也需要传统媒体发布(网络媒体基本无采编权),以期测试网络层民意的反应,如不符网络民意,通常会引起更大的舆论压力,则又一次进入传统媒体视线,再经下一个轮回,直到符合网络民众的意愿,该议题才会逐渐走向消解。

  3、网络公共社区的聚合与自我消解功能。一方面,由于技术性原因及较宽松的公共环境,网络社区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属于较接近以自由、开放、平等、公共性为特征的公共领域的场域。因此,它扮演着重要的民众舆论聚合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网络议题的自我消解功能。当该议题不受网民关注时、或虽被网民关注却被传统媒体过滤掉而被抛弃时、或该议题引起的舆论压力场影响到决策层采取符合民意的行动时,此议题舆论会逐渐消解,并带来新的公共议题的转向。其次,通过分析,笔者发现网络社区中的舆论通常会围绕以下四大类议题展开,且每一项网络议题因其本身具备的要素不同,其形成、发展与消解过程也会各不相同:

  1、网民一般议题:仅会停留于网络公共社区的辩论区中,持续时间短,会很快自动消解。比如网络社区中的娱乐讨论贴或一般性社会新闻评论贴。

  2、网络媒体关注议题:已引起网络公共社区激烈辩论,受关注度高。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网络舆论圈。此类议题的“形成—消解”过程有两种形态:

  A、“网络公共社区→过滤检查/防疫检查(PASS)→传统媒体”。如新星号、抵制家乐福事件。

  B、“网络公共社区→过滤检查/防疫检查(NG)→网络媒体→(关注度逐渐下降)自我消解”。如敏感政治事件。

  3、传媒关注议题:即受到网络舆论关注也受到传媒关注事件。其“形成→消解”过程表现为:

  A、“网络公共社区←→传统媒体→决策层决策(符合民意)→传统媒体→网络公共社区(→顺利消解)”如成都公交自燃事件。

  B、“网络公共社区←→传统媒体→决策层决策(不符合民意)→传统媒体→网络公共社区(反弹)→……→决策层(符合民意)→传统媒体→网络公共社区(顺利消解)” 如邓玉娇案

  4、决策层议题:决策层议题带有强制性与广泛性特点。因此会立即引起网络议题的转向。其“形成→消解”过程有两种情形:

  A、“决策层决策(符合民意)→传统媒体→网络公共社区(→顺利消解)” 如国防费用增加议题。

  B、“决策层决策(不符合民意)→传统媒体—网络公共社区(反弹)→传统媒体→……→决策层决策(符合民意)→传统媒体→网络公共社区(→顺利消解) 如国家医疗改革方案议题。

  三、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国网络公共社区中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消解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仅仅存在或消解于网络公共社区之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消解涉及三个层级的互动,同时其形成、发展及消解无不受到网络公共社区、传统媒体以及决策层这三个主体的影响,使得网络舆论本身最多的是行使舆论监督权利,而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决定性力量。笔者将我国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消解过程模式概括为“三级金字塔式传播过程模式”。其传播过程中相关要素包括:

  1、传播主体:包括三个等级:网络公共社区、传统媒体与决策层(三者同时也是受传者)。

  2、传播内容:①、网众一般议题; ②、网络媒体关注议题;

  ③、传媒关注议题; ④、决策层议题。

  3、媒介:通风会、发布会(决策层代言人媒介);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传统媒体媒介);

  网络社区、自媒体(网络公共社区媒介)等。

  4、传播过程模式:“三级金字塔式”的“逐级双向线型模式”:即网络舆论的传播及其施加影响力的过程是一种逐级传播行为,且上一级主体对下一级主体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同时,这种传播过程又是一种双向线型行为,即既有信息传递又有信息的反馈。目前,这三级传播过程中,越级传播的可能性还不具备现实条件。

  四、研究结果应用探讨

  在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法治社会的努力下,新闻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推进网络公共领域建设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以我国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正是其把握时代发展潮流,顺乎网络公共民意诉求,以其包容与理性为执政党与网络民众之间建立起一座信任的桥梁。但也不可否认,虚拟公共社区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网民觉醒的市民意识,网络舆论主题越来越尖锐,越来越对立,我国网络公共社区在期待长时间保持“三级金字塔式传播体制”上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1、决策者观念与媒体自觉;2、媒介体制不完善;3、媒介生态环境;4、网民的政治文化素养与媒介素养。6面对这些挑战,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应对:

  首先,决策层应重视并尊重网络民意,以取得良性互动。从行为主义角度看,网络舆论压力的大小与公权力是否很好的执行之间的关联符合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的“攻击—赞同”命题:当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他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可能采取攻击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当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了他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比他期望的报酬还多时,或者没有受到意料中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7正是如此,每当公权力忽视网络民意时,网络舆论多会转向攻击的态度。而一旦公权力尊重并顺从网络民意时,意味着整个网络事件将逐渐走向消解。上述杭州飙车撞人案正是因为最终的结果顺应网络民意,才使有关该事件的网络舆论快速消解。

  其次,新闻改革应真正触及相关体制性顽疾,确保公正、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递。决策部门与传统新闻媒体应改变“假大空”与“严格新闻管制”的报道模式与心理策略,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是解决“网络暴力”与“信任对抗”的良药,反之,则会使情形变得更糟。正是公权力的多次失信,使“70码”、“躲猫猫”、“俯卧撑”、“正龙拍虎”等成为网众对抗解读的利器。反观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中,由于一开始新闻媒体迅速、透明的报道,尽管当天引起网络公共领域的广泛辩论与关注,但因三级传播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负面舆论较少,并顺利走向消解。

  第三,传媒自觉与网民自觉。一方面,传统媒体应自觉作为社会公器服务于公共利益。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媒服务的对象必须是公众;第二,传媒作为公众的平台必须开放,其话语必须公开;第三,传媒的使用和运作必须公正。另一方面,在网络公共社区中,网民保有“慎独”理念,提升网络素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与危害社会信息的传播是责任更是义务。理性的对话与交流是公共社区实现顺利构建与成长的关键,良好的文化知识储备是参与公共事务的基本条件之一。

  五、结语

  网络舆论是一股神秘而复杂的力量,本文尝试对其形成、发展与消解过程加以解构,努力寻找其中存在的我们可以把握和利用的固定模式或规律,以有助于实现可预见性的良性引导。笔者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因网络舆论来源多样、形式多样、主体多样,很多现实问题仍须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场景与网众的素养加以把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舆论会向着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网络社区的公共领域特征也将会越来越明显,网络监督会更全面,更具有建设性。这也必将会推动公信力的提升与公权力行使的制度化、透明化与有效化,最终达至网络公共领域、大众传媒与公权力之间的和谐有序并存。

  注释:

  1、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 海南出版社. 1997.

  2、刘建明. 社会舆论学原理.华夏出版社. 2002:58.

  3、刘娟. 论网络论坛中的舆论形成与舆论引导.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2005:12.

  4、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view/430033.htm.

  5、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view/430033.htm.

  6、许剑.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新闻大学. 2003:36

  7、George C. Homans.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Rev.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movich. 1974.

  (作者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2008级研究生)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陈天晗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