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的灵魂乐歌手方大同 |
方大同:好歌不能以传唱度来评判
文/阎娜
一副黑框眼镜再配上衬衫、牛仔裤和板鞋,那个年轻的瘦小子,面对万人的大场地,又唱又跳,显得游刃有余。11月7日,“2009三得利MIX之夜方大同TIMELESS演唱会”在上海大舞台举行,上座率超过8成。此前,他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的演唱会也爆满。“小众赢得大市场”,有媒体如此评价。 在内地,方大同确实不是什么耳熟能详的名字,尽管在香港,他已经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新人。从2005年出道至今,方大同每年都会举办自己的演唱会或音乐会。但在内地,方大同的歌迷群并不多,但难得的是,这个数量正在逐渐加大。
方大同自称是“慢热的人”,一开口却有点滔滔不绝。“音乐对我来说是一种表现方式,反映你见到的东西,你认为重要的东西。我认为,音乐是会影响到很多人的,我希望音乐既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又能对外界有正面的影响。或许有些年轻人看到我写的歌词,会去思考一些问题。”
1983年,方大同出生在美国夏威夷,母亲是香港的教育工作者,父亲是美籍华人,也是一名职业鼓手。6岁那年,他随父母移居上海,12岁定居香港。在上海,方大同渡过了6年的小学时光,刚到上海时,他完全不懂普通话,经常上课上到一半就睡着了。用了半年时间,他因为看《七龙珠》才渐渐听懂了普通话。如今在台上,他还能时不时地说上几句洋泾浜的上海话。方大同称上海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七八岁时,他就会跟着父亲一起去淘打口碟。长大后,再次回到上海,他喜欢去淮海路上的爵士酒吧听音乐。在他的眼里,上海是浪漫的。在制作上一张专辑《橙月》时,为了贴合专辑的浪漫主题,他选择了在上海的绍兴路取景拍封面。
方大同父亲信仰的是巴哈教,15岁那年,方大同决定入教。“在巴哈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把地球看为一个家庭。所以基本上我去哪里都不觉得会有什么不同,结交到朋友就好。”有些人会好奇方大同这个名字是不是艺名,也有些人会拿他的名字开玩笑,打趣说他是山西人。而实际上,他的名字也源于巴哈教,”巴哈教的中心思想是‘世界大同’,我爷爷就给我取了这个名字,这和我们家的哲学观是一脉相承的。”
采访的过程中,方大同一直强调“顺其自然”。3岁起就想当歌手的方大同,一路走来并不顺利。“从给公司寄demo,到后来发唱片,之间虽然经历了5年,比较慢,但很自然,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他说,“5年里,自己学习、积累经验和新歌,如果当时直接发唱片未必是件好事情。”
受到职业鼓手父亲的影响,方大同3岁就开始接触黑人音乐和爵士乐,痴迷上世纪70年代的老歌,新专辑《TIMELESS 可啦思刻》中,他翻唱了Stevie Wonder、Eric Clapton、Michael Jackson、王菲等歌手的经典歌曲。“这些老牌音乐人,在我的音乐成长道路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方大同说。
如今,除了日本和韩国,在华语乐坛里,真正在做灵魂乐的歌手几乎没有,方大同便是其中之一。“在过去的5年当中,每张专辑我都在试,怎样做好灵魂乐、R&B,这张专辑里的弦乐和铜管,我请了一个美国的乐手帮我编曲,因为做这张专辑,弦乐很重要,一定要原味,我就把我所有的东西都寄到他那边,他吹完再寄回给我。”
或许是对西方音乐的偏爱,在方大同写的歌中常常有着很重的“洋味儿”,曲风偏向爵士和Souling R&B,调子迂回曲折,传唱难度较大,很多人喜欢他的歌,但每每在KTV点唱时,却没法得心应“口”。“虽然很多人封我为比较偏的歌手,但我自己觉得我是主流的歌手。对我来讲,我的音乐主流在西方文化。”这在他出道前期,显得有点吃亏,而他似乎并不在意,“可能在华语乐坛当中,我还不算很主流,我不会写一首几十万人都会唱的口水歌,但我会写好听的歌,因为好歌不能以传唱度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