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瞭望:“中国模式”须走出前苏联的余影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2月24日08:16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奇迹,逐渐形成的“中国模式”也吸引了世界目光。
对于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外界赞许的声音很多,但对“中国模式”,至今却仍然存有不同看法。这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看法,就是认为中国尚未完全走出“苏联模式”的余影。
什么是“苏联模式”?概括地说,就是列宁特别是斯大林,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经典思想和理论,在前苏联实行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集中的国家体制。中国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对于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却缺乏必要的经验。因此,套用“苏联模式”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唯一选择。
不可否认,在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苏联模式”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用比许多西方国家短很多的时间,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基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然而,“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高度集中、日益僵化、缺少活力等弊端,也逐渐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显现,其最大问题是“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严重阻碍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之经济建设中的急于求成,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打开了两扇“大门”:一个是思想大门,一个是对外交往大门。思想大解放,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大变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打开国门,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式,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样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而且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点和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这种改革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坚持党和政府对改革的主导地位;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改革目标;坚持先易后难、稳中求进的改革方式;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对某些国家而言,“中国模式”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俄罗斯全盘接受西方的“休克疗法”,造成经济和社会陷入极大混乱,至今被视为一场“浩劫”。许多发展中国家盲目实行“资本市场自由化”,结果引来金融危机,使不少国家的经济不进反退。相比之下,中国也遇到不少困难,但没有出现大的动荡,“中国模式”经受住了多次考验,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
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模式”毕竟是从“苏联模式”中脱胎而来的,它不可避免的保留着这种模式的痕迹,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走出这种模式的余影。
目前,中国部分地方和部门过度依赖投资带动发展、经济增长手段简单粗放、“看得见的手”伸得过长,民众在住房、医疗和教育等领域得到的社会保障还不充分,导致社会中出现老百姓“有钱不敢花”或者“有钱胡乱花”等现象,也使经济发展进入一种结构性的恶性循环,这既是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与“苏联模式”的余影息息相关。
经济上的高度集中,尽管是“办大事”的有利条件,但也给利益集团的产生提供了“温床”。过去搞计划经济,国家垄断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受益的还是国家。现在,“国家行为”被诸如石油、煤炭、电力、交通、金融、通信、房地产等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异化为垄断集团利益。国家在生产、流通和分配方面的许多指令的执行已经遭遇到阻力,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霸王条款”、相互掣肘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且对深化改革也造成巨大障碍。
以上情况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仍然任重道远。当然,有些问题是探索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难以避免的,不能因此就否定改革成果,更不能因此否定“中国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寻求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希冀一蹴而就。
尽管如此,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必须切中时弊,对看准了的问题,就应当下决心、花大力气去解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引导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基本指导方针,也是衡量是非的重要标准。凡是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规律,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应当把它划入根除时弊之列。只有这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稳步推进,“中国模式”才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只有完全走出苏联余影,“中国模式”才算真正成功。
(作者为北京学者)
进入国际频道 掌握世界精彩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