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艰辛的南极冰盖之旅 新时代“南极精神”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2月25日15:43
新华网南极内陆12月24日电(记者 崔静)将水杯、水桶清空或密封;锅碗瓢盆悉数放入地上的纸箱,用安全绳捆绑固定;走出住舱,侧身使劲撞几下虚掩的厚重舱门,牢牢扣上门把手……完成每日出发前必做的准备,跳上雪地车后车厢,新一天漫长而艰辛的南极内陆冰盖之旅开始了。
这些特殊的准备工作是为了应对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持续颠簸。白茫茫的南极内陆冰盖并非人们想象的一马平川,雪丘、雪坝和冰凌沿着风吹的方向不规则地排列着。雪地车碾过时,整个车身不时发出剧烈震颤,挤坐在后车厢内的南极内陆考察队员要紧握车顶栏杆,才能避免相互碰撞或跌落座位。
由于每辆雪地车都牵引着四五十吨重的物资,行进起来非常吃力,与其说是在行驶,不如说是在“爬行”。即使是在相对平坦的冰面上,雪地车的最快时速也仅能达到每小时12公里。遇到陡坡或软雪带时,雪地车干脆陷入雪中,熄火“罢工”了。每当这时,考察队员们便纷纷跳下车,合力摘下雪地车拖挂的沉重钢缆,将其连接的多个雪橇重新拆分组合,让雪地车先拉一部分爬上陡坡,再返回接上剩下的雪橇,如此往复。
从中山站附近的内陆考察出发地至中国今年初建成的南极昆仑站,直线距离为1300公里,但若考虑到往返接力行进的路程,考察队实际行驶的距离超过1500公里。昆仑站队副队长、首席机械师崔鹏惠已是第5次进入南极内陆,对沿途路况了然于胸——最初的250公里海拔上升最快;500公里至600公里是冰裂隙密集区;900公里后进入软雪带……出发6天来,考察队仅行进了330公里,更多的艰险还在前方。
为尽早抵达目的地开展科考活动,在车辆状况良好时,考察队员们驾驶9辆雪地车,拖拽着载有生活舱、发电舱、科考仪器及油料等物资的40只雪橇,每天不间断行进12至16个小时,中途饿了就拿出早餐吃剩的面包、饼干咬上几口,热乎乎的饭菜只有等到深夜或凌晨宿营后才能吃到。
然而,对于雪地车的“守护神”——机械师而言,颠簸、疲惫、饥饿都算不了什么,他们最担心的是雪地车发生故障。每当这时,他们便不得不冒着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低温钻进车底进行检修。22日至23日,昆仑站队两辆雪地车出现严重故障,崔鹏惠带领着几名机械师连夜抢修。南极内陆盛行下降风,即使是戴着手套,手指也会很快被冻僵。为工作方便,机械师们不得不摘下手套,冻伤的手出现道道裂痕。
“到南极就是来吃苦的,”即将年满50岁的崔鹏惠常常意味深长地对初次参加南极内陆考察的年轻人这样说。他所驾驶的雪地车车顶总是高扬着一面内陆考察队队旗,在寒风中迎风招展,猎猎作响,似乎在召唤着南极内陆考察队员们团结拼搏,铸造新时代的“南极精神”。
点击进入专题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