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科技兴县富农民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2月27日09:33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有了“李劳模”,
农民不抛荒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湖南湘潭县。近几年农村里因为农民进城而出现土地抛荒现象,但在这个离大城市很近的县里,却几乎看不到抛荒现象。
“有李劳模坐镇,我们每亩水稻能多收入400元钱,谁舍得抛荒啊?”接受采访的农民这样对记者说。李劳模是指全国劳动模范、泉塘子农技站老站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泉塘子示范基地负责人李罗斌,记者曾在16年前就采访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
如今的李劳模雄风不减当年,身板硬朗,坚持带领记者下田采访。他领头的泉塘子农技站,自1984年以来一直是袁隆平院士的中试示范和高产展示基地,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共引进杂交水稻新组合196个,优选出68个在当地推广,为农民增收节支数亿元。
泉塘子,湘潭县一个小得在地图上都难找到的地方,党和国家领导人却多次亲临视察,先后有16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访问。“就水稻栽培而言,堪称"上有天堂,下有泉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实地考察后这样感叹道。袁隆平院士也多次说:“我的压台戏在泉塘子。”
在李罗斌的示范带动下,湘潭县实现了双季亩产超千公斤的目标,连续6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相关技术辐射到周边的6个县、市、区。
香菇“叠罗汉”,
亩“产”十多万
记者来到湘潭县石潭镇八角村,村民冯应龙钻进自家温暖如春的大棚内,得意地向记者介绍:“过去种香菇都在地上种一层,我们现在采取温控立体多层栽培技术,能种4层呢,产量一下子提高几倍,亩产值达1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还要攻克5层种植难关,产值还能继续增加!”
如今的八角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搞起了香菇种植。“县上可重视了,为我们八角香菇合作社批了10万元科技经费,帮我们引进了年产百万棒的成套香菇棒自动生产线,把大伙从过去一家一户手工作坊式的制棒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的劳动力迅速投入到扩大种植规模上”。作为八角村香菇种植的科技带头人,冯应龙实实在在感受到科技兴县带给他的好处:去年植菇15亩,产值达到47万元,获纯利15万元。
在他的带领下,全村香菇种植面积由80亩增加到520亩,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61%来自香菇的收入。八角村从此告别了“稻谷加稻草”的传统经济模式下的贫困状态。
“地下核桃”,破土结果
在湘潭采访的几天里,记者被这里许多农民科技致富的故事所吸引。25岁的农民大学生谭治中本来在广东打工,他在县委、县政府有关引导返乡青年创业政策的感召下,回家从当地信用社拿到5万元小额创业贷款,还同时得到县科技局、县科协、县农办等数万元项目经费。在专家帮助下,他通过上网、查文献,跑了5个省,寻找了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新项目“地下核桃”。
“地下核桃”学名油莎豆,原产非洲。谭治中废寝忘食,在县科技局、县科协的帮助下攻克重重难关,采用无公害栽培方法,产量猛增。还加工出系列产品,其亚油酸、亚麻酸含量比山茶油、橄榄油高出4%—8%,深受市场欢迎。在他的带动下,“地下核桃”已经悄然浮出水面,面积迅速扩大到200多亩,带动300多返乡青年和当地农民就业,创收超过20万元。
与谭治中在同一栋楼办公的顺天特色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当地有名的科技型合作社,他们在湖南省农业大学、省农业厅、省林业厅专家指导下,专门开发种植富硒大米,使大米中硒的含量达到580微克,从而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平均每亩增加收入270元左右,合作社从成立时的5户一下子发展到3000多户,种植面积达到1.1万多亩。
在射埠镇一条偏僻山沟里的农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桶桶的野生山茶油正在下线。这家县里重点扶持的科技型龙头企业,正带动数千户农民致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