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推出了一个系列节目“寻找曹操墓”,以“寻找曹操墓”为线索,恢复曹操在历史上的本来面目,但曹操墓在何处,依然是个谜。
曹操起兵时,为了筹集军饷,曾组织过军队专门盗墓。有人分析,曹操就是怕后人盗他的墓,才实行“薄葬”,而且“不封不树”,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才有了后世“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从宋代开始,就不断有人发出曹操墓何处寻的感慨,但这个谜团始终未解开,而且谜团越搅越大,水越趟越浑。
□首席记者张体义
曹操遗嘱葬“西冈”
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军事家,对自己的身后事是有所准备和交代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两年后又颁布《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曹操墓应该在“邺”之西门豹祠附近的高台地上,而且比较荒凉,不宜种庄稼,而且是“薄葬”。曹操要求“薄葬”的原因,一是曹操从来生活节俭,二是曾目睹古墓被盗掘的惨状,生怕自己也落得同样的下场。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曹操的灵柩运抵邺城后,于同年二月丁卯(公元220年4月11日)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的山冈上,当时称作“高陵”,后世因其地处邺城西面,大多称它为“西陵”。
从曹操儿子们写的祭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基本上是按照曹操的遗嘱来执行的,地面上没有墓冢,但可能有祭祀时用的建筑。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在御驾亲征高丽途中,曾经高规格地拜谒了曹操的高陵,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这说明在唐代初年,曹操的坟茔依然可以找到。
唐代后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仍然明确记载西陵在邺县城西三十里处。
但是到了宋代,文献中对西陵的具体位置已经不甚了了啦。
西陵的地面建筑等标志很可能在唐末五代的乱世中湮没了。
妖魔化与七十二疑冢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位争议很大的大人物,时人曾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唐太宗曾把他和伊尹、霍光相提并论。到了宋代及其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曹操逐渐被妖魔化,在民间故事中已经变为坏蛋了。
随着曹操形象的变坏,关于曹操墓的传说也逐渐多起来了。曹操墓的位置主要有几种说法:邺城以西设七十二疑冢;在漳河河底设了机关暗道;在许昌城外;在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在老家亳州。而尤以“七十二疑冢”之说最盛。
最早述及曹操疑冢的,大概是北宋王安石的《将次相州》诗,其头两句是“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到了南宋时候,有一首打油诗《曹公疑冢》就有点谩骂了:“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掘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范成大也写过《七十二冢》诗:“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作为曹操多疑、奸诈的旁证,七十二疑冢一说广泛流传,不断出现在文人笔记、小说之中。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传说加以渲染,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传说成了“遗命”,曹操一息尚存不忘行诈,渲染了其奸雄形象。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冢》并将地点从邺城扩大到许昌城外,位置从地下扩大到水底,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随着这些作品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了。
与此同时,曹操的奸臣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且成为戏曲舞台上奸臣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有人替曹操“翻案”,文物工作者一直对“七十二疑冢”进行长期调查考证。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对记者讲过一件趣事,有个日本人叫宇田英之的,参加在邺城附近的中日联合考古,其间他生了个儿子,索性给孩子起名“宇田孟德”,可见曹操的影响力,也可见大家寻找曹操墓的急切心情。
经过多年的调查与研究,学界多数人认为曹操墓应该在邺城附近的漳河两岸。
河北河南争“曹墓”
河北的临漳、磁县和河南的安阳县隔河相望,距邺城都很近,又有与西门豹祠相关的遗迹。历史上的西门豹祠屡兴屡废,加之历史上漳河河道滚动,行政区划变动频繁,本来作为曹操墓坐标的西门豹祠的位置本身也有了不确定性。因此,河南河北两地的学者对曹操墓的具体位置看法不一,认为在河北临漳、磁县和河南安阳的都有。
过去很多人认为,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是曹操“七十二疑冢”。但经上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证明,这是北朝时期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这个古墓群后来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从此暗淡了很多,曹操墓其他说也渐渐淡出了专家学者的视野。
前些年,不少学者倾向于曹操墓在河北境内。临漳说的优势是古邺城遗址在临漳附近。邯郸文物专家认为,曹操墓可能在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包括安阳安丰乡在内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因为这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的方位相符;曹操要求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经实地考察,这一带处在从铜雀台一带登高西望所见最好位置;这里地势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质较差,至今这里不少土地仍难以耕作,符合曹操所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
近年,两件石刻文物的出土将争论的天平向安阳倾斜了。
一是河北省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征集到的后赵建武六年(公元340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西门豹大夫刻像、西门豹祠堂重建时间、面积、参加者等重要情况。曹魏时期西门豹祠的资料目前尚未发现,这一石刻虽然不是介绍曹魏时期西门豹祠情况,但距曹操去世只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门豹祠殿基应该是曹魏时西门豹祠的旧址。这一石刻是二十多年前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出土的,由此推测西门豹祠位置应该在石刻出土的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境内,而与西门豹祠相近的曹操墓也应在安丰乡一带。
河南的文物部门近年也在安丰乡西高穴村一带征集了一块后赵建武十一年的鲁潜墓志,墓志记载鲁潜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这也说明曹操墓可能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境内。
2006年9月26日,本报记者到安阳固岸墓地采访,从负责固岸墓地发掘的潘伟斌处得知,安丰乡西高穴村村民确实发现了一块后赵鲁潜墓志,墓志中有曹操墓的相对方位记载。9月27日,大河报以《曹操墓有迹可循》为题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两块石刻的佐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的开工,西高穴村烧窑起土,种种机缘凑到一起,曹操墓这个千古之谜终于在2009年年底的时候真相大白了。
曹操的盗墓与防盗墓
中国历史上盗墓与防盗墓的较量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在盗墓史上,曹操算是一位比较著名的人物。
《中国盗墓史》中将曹操称为盗墓王一级的人物。曹操盗墓在中国盗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标志性人物。为了保证盗墓有组织、高效率,曹操在自己的军中成立了类似“盗墓办公室”这样的机构。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军方盗墓机构。
“盗墓办公室”的人员都被授以相应的不同职务:总指挥叫“发丘中郎将”,发掘队长叫“摸金校尉”。曹操盗墓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盗到黄货、白货什么的,为自己的部队提供财源,是名副其实的“寻宝派”盗墓之王,而且是“天王级”人物。曹操这一盗墓动机,代表了绝大多数盗墓者。传说后来有些地区的盗墓贼把“曹天王”奉为行业神供奉起来,在行盗前会给他上炷香,保佑平安多发财。
曹操盗墓最具盛名的一次是盗掘位于今河南永城芒砀山中的西汉梁孝王刘武墓。在陵墓打开后,曹操亲临现场,指挥取宝。《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据说,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三年,可见盗得财宝之巨。这个哀泣的天子就是汉献帝刘协,曹操盗了自己祖先的陵墓,刘协还不得不册封曹操为王,心中能不难受吗?
在古代,挖坟掘墓,是死罪,而且很让人看不起。袁绍在攻伐曹操前,让陈琳起草了一份讨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立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就是这份檄文,让后世了解到了曹操盗墓真相。
曹操晚年遗嘱薄葬,不留坟头,除了节俭的原因外,恐怕也有受当年盗墓惨状刺激的因素。但是,他的墓在北朝时就已经被人盗掘过,近年被盗得更厉害,连尸骨都没有得以完整保留。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曹操一面主张薄葬,一面又怕自己的墓穴被盗。这次考古找到曹操墓发现之前已经被盗多次,不能说不是一次历史的讽刺。王立群说,史书记载曹操得头风病而死,因此还杀了华佗,这次发现了他的头盖骨,通过研究就可以知道他到底得了哪种头风病。这对于解开历史疑团是有好处的。
相/关/链/接
曹操墓为何称为高陵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丕称帝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曹操高陵文献记载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曹操墓为何叫高陵呢?昨日,河南国学专家王永治接受记者采访时做出解释:古帝王的名号主要有四种:谥号、庙号、年号、陵号。其中谥号与陵号的得名均是从《逸周书·谥法解》中得来,这些文字在中国古代的谥法中均有独特的含义。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德执义曰穆等。“高”字一般用于赞美创业之君。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后,追谥曹操为“武帝”,称其为创业之君,故称其陵号为高陵。因曹操生前未称帝,所以没有年号。
曹操高陵墓道潘伟斌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