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涉大规模学术造假 面临“学术破产”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09年12月29日07:09
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近日发布社论通告,称至少有70篇发表在《晶体学报》C分卷或E分卷上的晶体结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些报告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的井冈山大学,他们在2006年至2008年间仅凭修改一套原始强度数据而发表系列文章。目前这些文章已被撤销,但社论表示,调查仍在继续,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华商报》12月27日)
相比平常那些抄袭、借鉴一类的学术腐败,井冈山大学此次学术造假事件因其“团伙造假”、“批量造假”、“定点造假”、“疯狂造假”之特征,而更具有广泛的震撼力。而这些造假论文被集体撤销并公之于众,无疑使井冈山大学的学术声誉受到整体性打击,从某种意义上表明其正面临着“学术破产”的窘境。
那么,推动这些年轻教师如此肆无忌惮地突破学术道德底线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记者调查发现,与教师晋升职称并无关联,也和学校年度考核没有关系。笔者为此专门登录井冈山大学网站,从该校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的《井冈山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中发现了一些端倪。《办法》规定,该校教师在学校规定的A类学术刊物(即国外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奖励3000元。同时,发表的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的另行奖励,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奖励每篇5000元。而《晶体学报》恰好是国外科技期刊且被SCI检索系统收录,这意味着在《晶体学报》上发表一篇论文,若累计可得8000元奖励。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其实重赏之下,还往往有“贪夫”、“莽夫”。显然,既不为升职也不为考核而疯狂炮制毫无价值的论文,只能是贪念之下学术躁动的产物。
笔者一直不理解高校和科技界为什么要制定那么多的论文奖励措施,教师写论文和农民种庄稼、食堂大师傅卖菜一样,都是份内事,没听说农民每种一亩地、大师傅每卖一份饭都跑去找人要奖励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获奖后,他所在的霍普金斯大学也就是为他准备了一个专用停车位而已。可我们的教师、研究人员拿着政府发的工资、津贴,干着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却每发表一篇文章就要奖励若干。这岂不是荒唐的很?
由此联想到中国学术界流行的物质刺激法,其本质在于把科研成果当成商品,美其名曰“绩效”与“激励”,说白了就是“悬赏性科研”。发表一篇论文奖励若干,争来一项课题提成若干,拉来一个项目配套若干,获得一个荣誉奖励若干,几乎将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都与经济利益挂钩。其结果只能导致科学研究领域“金钱挂帅”,刺激得科技工作者心浮气躁,虚火上升,以至于产量高了,质量差了;“垃圾”多了,精品少了;欲望多了,兴趣少了;队伍多了,大师少了。
井冈山大学的批量学术造假事件是“悬赏性科研”负面效应的集中体现,它提醒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曾经担忧的物质层面的大学破产值得防范,大学的“学术破产”更加值得警惕。科学研究必须回归热爱、兴趣、责任的本来面目,而放任物质刺激在科研领域中纵横驰骋,其结果必然导致对大学学术声誉的毁灭性打击。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