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走近台湾少数民族 出路在于自我认同(组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9日09:36
  12月24日,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对公众免费开放,北京市民亲身感受台湾少数民族魅力。这是祖国大陆首次比较全面地介绍台湾少数民族14个族群历史文化的大型主题展览,展出图片资料上万幅、影像资料40多部、实物400多件。中新社发九州 摄

  “一颗珠子一间房子”

  “这是古琉璃珠串缀成的项链。台湾少数民族自己是没有琉璃制品的,这些珠子是他们在西班牙、荷兰占领时期,用以货易货的方式从外国人手里换来的。”

  “你再看这套阿美人的民族服装。这是年龄超过60岁的阿美人老阿妈亲手缝制的,布料用传统织布机织成。”

  “看见这件衣服上的贝珠没有?这种贝叫砗磲贝,天然砗磲已经是华盛顿公约禁止捕捞的贝种了。所以,这件衣服可不像看上去那么不起眼。”向记者介绍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品,全国台联副会长陈杰如数家珍。

  当然,并非所有“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的展品都像珠贝、古琉璃珠这样价值不菲,但400多件实物,上万幅图片,40多部影像资料,均直接来自岛内,没有一件仿品。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多次表示,举办这场展览就要原汁原味。

  开幕当天,一对退休的北京老夫妇赶来观展。他们告诉记者,打算明年去台湾旅游,因为对岛内情况知之甚少,所以先来这里“扫一下盲”。如今看了展览才明白,在台湾不叫“高山族”,岛内少数民族也不仅仅只在阿里山和日月潭有。

  全国台联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筹备到12月下旬开展仅有半年时间,有时忙得快要吐血,但这是大陆首次系统介绍岛内少数民族的展览,参与其中也很长见识。“和台湾少数民族接触这么久,可这次有好多展品我从来没见过。看见那串古琉璃珠了吗?很贵重。据说一颗珠子值一间房子。还有那把姓氏旗,只有在矮灵祭的时候才拿出来。”

  “不可以不带我去!”

  展览开幕当日,岛内14个族群的长老、头目也出现在展厅。他们身着本族群服装,一片璀璨、亮丽的色彩。

  谈及对展览的观感,卑南族长老陈冠年连叹“不容易”:“14个族的东西能在这么大的空间里展出,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有媒体同行这样描述访问的结果:好几位长老、头目第一句都是“好,很好”,第二句就是“比台湾好”。来自岛内参加布展的工作人员解释道,因为台湾从来没举办过这样的展览。

  此行能来北京,卑南长老陆庆章很兴奋:“那些展品都是静止的,但是我穿着这身衣服站在这里,可以让大家从服饰方面,更直观地认识我们卑南人!”

  属于赛夏人的根志优作为展览的岛内合作者,负责联络此番随展事访问大陆的长老头目。他说:“我记录这些部落的文化已经有20年了,他们(长老头目)一直跟我说,很希望让外人了解他们,所以两个月前我问他们,想不想去大陆走走?他们都好主动好高兴。很多人跟我讲:"不可以不带我去啊!"”根志优说,有200多位长老头目表达了参访大陆的意愿,这大大超出了预算。最后他不得不隐瞒展览规模,参访人数才最终削减到大约50位。

  2007年台湾开放大陆游客入岛游,但居住在旅游线路沿途的大部分岛内少数民族并未从中受惠。“旅行团去的都是热门地区,比如日月潭、阿里山、垦丁、花莲……往往仅是路过,没有去当地的部落里看一看。游客得到的只是关于这些地区片面的信息。其实部落的食物、工艺品、歌舞都是很有特色的。”根志优表示,他希望本次展览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修改旅游计划,让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实惠。

  回望展览的效果,它不仅向大陆民众掀起了岛内原住民族神秘面纱的一角,也为参访大陆的长老头目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平台。

  卑南长老陆庆章说:“14个族的语言和服装都不一样。大家在台湾分散在各地,平时根本不会聚在一起。这次能在北京相聚,算是一次突破了!”

  “出路在于自我认同”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直到今天,岛内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中仍居于弱势。大部分青壮年离开部落,到都市里讨生活。部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经受着外面世界的冲击,一方面也随着部落人员流失而日渐衰弱。一些传统技艺、生活习俗、语言正滑行在消逝的轨道上。上世纪80年代后,台湾开始推展保护措施。民间、特别是岛内少数民族内部进行的自我记录和保存也值得关注。

  根志优,提供了此次展览的全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20年来,他一直在台湾从事部落文化的记录,走访部落828个。全国台联副会长陈杰告诉记者,对岛内少数民族做如此系统的展览,根志优是最合适的合作者。

  展览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记者在会上遇到另一位部落文化的记录者田贵实。他是赛德克人,专事台湾少数民族文面传统的记录。他遗憾地说,几年内,随着岛内最后7位文面老人离世,文面将从台湾彻底消失。现在他正积极谋求在大陆展出自己多年记录的文面文化。

  除了记录和宣传,专家认为推进部落产业发展是另一种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路。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宣卫则认为,岛内少数民族文化存续的出路,最重要的还在于自我认同,才会产生理想效果。他发表的关于撒奇莱雅人的报告从侧面支持了这种观点。

  2007年,撒奇莱雅得到台当局正式承认,不再作为阿美人的一支而单列。尽管正名成功,但为区别于阿美,撒奇莱雅不得不为重新构建自己消逝多年的文化而进行大量“创作”。黄宣卫说,一位参与这种“创作”的撒奇莱雅女士告诉他,单是为确定传统民族服装,他们就费了很大力气。他们先是依照黑白照片记录辨认本族群传统服装的样式,然后再添上经商议决定的色彩。正式注册为一个族群后,撒奇莱雅要应付很多要求:在民族文化园里,他们要有自己特色的植物、歌舞、祭祀仪式等等。为此,他们重新构建本族群文化的压力很大。

  “可以看到,族群运动的大背景和族群文化发展有着很多互动。因此,台湾原住民的文化并不是静止的。有些文化在消失,新的文化又在创生。”黄宣卫总结道。(王昭)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