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透视主持人让听众“滚”出上海风波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30日11:02
中新网12月30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30日刊文说,日前,上海电台有主持人因不满听众反映上海话听不懂,用曲语暗示“滚”出上海,引发风波。在人口越来越复杂的社会,语言问题千言万语说不清,任何太武断说法或态度总要招致反感和反击。但有一点比较清楚,就是“在地的”都应受应有尊重,不能以任何理由矮化、限制甚至否定。至于它的使用是否过度以致影响交流和关系,则要在地人自行判断。
文章摘编如下:
上星期,上海电台一个早晨节目中,两个主持人如常在流行歌曲播放的间隙,用上海话闲谈逗趣,没想到一个听众给节目发了一条短信,主持人之一晓君就在空中转述:“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
据报章的描述,22岁的俊俏男主持人晓君接着说:“呵呵呵……我就觉得,首先,请你以一种团成一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
有媒体干脆把主持人的话解读成叫那个听众“滚”出上海。
据报道,此语一出,霎时间引发听众的两极反应,不满意的听众认为这样“不带脏字说外地人,比带脏字还要狠”;但是显然支持者更多,许多人还在论坛上表示就是因为这事件才开始听该节目的,而且要大力支持,因为“现在能给上海人发声音的地方太少了”、“连奥巴马来上海第一句话都是"侬好"”,希望外地人要打从心里学做真正的新上海人。
事件喧腾了一两天,电台论坛负责人急忙发帖要求大家不要再谈论了,以便“创造和谐网络气氛”。
对一些上海人来说,在圣诞佳节期间发生这样“有伤和气”的插曲,也许让这一年的收尾有些美中不足,但是如果对照今年初另一件事,倒可以给人“前后呼应”之感,也看出“讲上海话”在上海是多么敏感的一件事。
大家依稀还记得,今年2月,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杂文,作者为显示浦东与浦西的差异,表示在繁忙的陆家嘴大家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
文章刊出后引起轩然大波,不仅作者遭网民进行人肉搜索,报纸被迫在隔天就做出道歉,编辑遭停职,事件甚至引起当地领导官员的关注。
上海人对自身方言的在意甚至自豪感,远非新加坡人所能想象,但其实这种现象也存在广东人、台湾人身上。也许应该说,对家乡话的在意和偏好,只要没有被强制打压,几乎是有方言的族群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是强烈程度也许有差别。
我们无法得知这种在意是不是随着越来越多外地人进入上海而越来越强烈,不过不少上海人显然并不打算为了迁就外地人而减少使用自己的家乡话。
这种“捍卫语言”和“捍卫使用权”的行为,难免也引起各界人士的各种解读,有些认为应该适可而止,以免影响与外地人的交流,甚至要避免显得本地人的狭隘;有些则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保存的重要方式,不使用的语言很快就成为“传说”和历史了,而上海话所属的吴语是重要遗产,保护之唯恐不及,甚至应该鼓励使用。
上海越来越国际化,进入此地的外国人和外地人越来越多,但是上海人会认为,上海话活力很强,不论男女老幼都能说而且肯说,学校不禁止,政策不打压,并不存在受威胁的问题。反倒是上海人对不会讲上海话的外地人,还没有完全摆脱过去那种瞧不起的心态。
而对外地人来说,如果“讨厌上海话”是因为在这个地方受了挫折后失意的反射心理,那恰恰印证了上海人眼里“你该回乡下去”的看法。
在人口越来越复杂的社会,语言问题总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任何太武断的说法或者态度,总是要招致反感和反击。但有一点比较清楚的,就是“在地的”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不能以任何理由矮化、限制甚至否定它。至于它的使用是否过度以致影响交流和关系,则要在地人自行判断了。(陈迎竹)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