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中国公共外交日益拓展 公众关注参与外交力度空前(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31日08:14

  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马朝旭资料图 中新社发 孙宇挺 摄

  中新网北京十二月三十一日电 题:马朝旭畅谈中国公共外交新发展

  记者 张朔

  “最近一段时期,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有点紧张,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看法?”

  今年十月三十一日上午,外交部新闻发布厅。新闻司司长马朝旭面对的这位颇为专业的提问者,并非来自他熟悉的海内外各大媒体,而是一位来自江苏常熟、八十二岁的农村老汉。

  这是马朝旭首次在新闻发布厅与社会各界民众面对面交流。近日,马朝旭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畅谈中国公共外交新发展。回顾发生在外交部公众开放日活动现场的那一幕,马朝旭仍然印象深刻。

  他说,外交部是国内率先以这种开放的形式增进与民众沟通的部门,如今,多姿多彩的“公众开放日”已成为外交部公共外交的成熟品牌。

  如他所言,二00三年九月以来,外交部共举办十六场公众开放日活动,接待各界人士数千人。通过一次次近距离接触,外交部揭开了神秘面纱,外交官形象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外交工作也因有了公众的支持和建议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然而,中国公共外交日益开阔的脚步,远不止如此。

  今年七月,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国家领导人不仅高度重视公共外交,而且身体力行。胡锦涛主席出访时,总会在繁忙的日程中抽出时间,深入到往访国民众当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访期间,会以演讲、举行中外记者会等各种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国外交政策。”

  马朝旭说,“这些公共外交活动是心灵的沟通、文明的对话,充分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人格魅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拉近了中国同世界的距离,加深了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四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伦敦金融峰会期间,中国代表团首次设立了新闻中心,以吹风会等形式介绍中方与会情况。

  以后,从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堡到意大利的拉奎拉,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到哥本哈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每逢重大国际会议,中外记者都可以在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及时了解中国领导人阐述的政策主张,亲眼看到中国官员主动释放信息、坦诚直面问题。

  如果说,“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这一突破性举措,展现的是中国正以愈发开放和自信的姿态活跃在世界舞台。那么,驻华记者日渐变长的工作表,则映衬出中国的发展与透明。

  马朝旭指出,今年是实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开局之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环境更为宽松。外交部作为外国记者事务的主管部门,与外国记者开展了更多互动和交流,提供了更多采访便利和优质服务,而这都是公共外交的题中应有之义。

  他举例说,除了一年近百场的例行记者会外,今年外交部为外国记者组织或协助安排近一百三十场采访活动,比往年成倍增长。在国庆庆典、三军庆典等重大活动中,外国记者的身影随处可见。有外国记者说,他们的采访机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了。

  而除了“等”记者上门,中国的外交官们还主动“走出去”。

  他们通过网络这一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特别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传播工具,宣示外交理念,展露外交官风采。始建于一九九八年的外交部网站,包括部公众信息网和二百零二个驻外机构网站。今年五月,外交部中文网站第四次改版,着重契合网民兴趣点,时效性、服务性、互动性进一步增强,深受网民欢迎。

  在海外,中国驻外外交机构的公共外交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当发现英国媒体误报中国驻英使馆投诉英“追星族”扰民一事后,傅莹大使及时在英发行量最大的通俗报纸《太阳报》上发表文章,介绍中国“超女”、“快男”现象,说明中国的进步和富裕给了年轻人更多的生活选择。这次成功的危机公关立即扭转了不利的舆论氛围,引发当地媒体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在驻欧盟使团举办的中欧青年联谊会上,宋哲大使广邀欧洲青年代表,通过多种形式介绍中国历史与现状,增进了欧洲年轻一代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和兴趣以及对中欧关系发展的积极态度。

  如今,对外演讲、接受采访、出席研讨会已成为驻外外交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论坛、中国主题研讨会以及中国文化节、电影节、艺术展、图片展、文艺演出等大型公共外交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当地社会不断掀起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热潮……

  “中国公共外交的开展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同文化和观念间的交融与碰撞异常活跃,舆情民意对一国外交政策乃至国家发展的影响日益深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与外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聚焦中国、国内公众关注并参与外交的力度空前。”

  马朝旭告诉记者,如今,外交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官方交往,主体日趋多元,领域日益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也走上外交舞台,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公共外交这一新型外交形式,已成为中国全方位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部二00九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公共外交的新举措。如,将新闻司原有“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建立公共外交的部内、部际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促进与各相关机构的沟通和交流。

  外交部长杨洁篪更明确提出,着眼长远,每一名外交干部今后都要成为开展公共外交的合格人才。

  “今天,中国外交日新月异,机遇和挑战并存。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开展公共外交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将全力以赴,同各部门、各界人士一道,努力开创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局面。”马朝旭满怀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