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纸印刷术活态演绎东方古文化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2月31日11:44
镶嵌得有树叶花草、颜色鲜艳的纸张让人惊艳,保存完好、数十道古法造纸的工序让人惊叹,在贵州对古法造纸的考察让中日两国数十名专家直呼“过瘾”。
为推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造纸技术调查和保护,省文物局承办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造纸技术调查和保护现场会议暨第二届东亚纸张保护项目协调会”,12月3日至12月5日在贵州举行。省文物局局长王红光在致辞中说,传统造纸技艺在承载东方文明方面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包括古法造纸在内的传统文化正在快速消失,其技术、技艺亟待保护。
会上,省文化厅厅长徐圻谈到,有近2000年的古法造纸,目前正面临消失和淡出历史舞台,但在贵州的山区得到较好保存,并且也还是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用品,贵州现在正探索产业化的问题。
致力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推动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建立,年近古稀的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莹此次也来到贵州。她认为:日常生活对传统造纸的保护非常重要,是一种活态的保存,是中国历史文化不断代的重要因素。东亚纸张保护项目的初衷,就是东亚5国共同考察和研究古法造纸,并为古法造纸制定出相关的国际标准。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出成就。其发明与传播,使文字载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使知识在平民中得以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影响并推动了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在如今文化遗产日益稀缺的现代社会,古法造纸本身就是文化,保护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古法造纸工艺及其产品,“包含着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一个重要方面。”
此次,与会两国专家现场考察了我省贞丰传统造纸作坊。贞丰小屯白绵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纸的典型代表,有砍、剥、晒、挽等72道大大小小的工序,这套造纸的方法、工序和千年前的造纸法如出一辙,被誉为东方文明古法造纸的“活化石”。
数年前就在日本、中国、韩国研究纸张文化,日本国宝修理装潢师联盟理事长冈兴造来到贵州,参观了贞丰、丹寨古法造纸很感兴趣。“造纸由中国传到韩国和日本,纸张的保护在中、韩、日等国有基础,希望借东亚纸张保护项目推动古法造纸的保护。”
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更有悠久的历史,在如今的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丹寨石桥古纸是全省乃至全国古法造纸工序、工具保存得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地方,其古纸制作技艺在2006年入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尽管已经到过实地,但在会场上展示的花草纸、书画纸、云龙纸、凹凸纸、皱纹纸、麻丝纸等石桥古纸,仍然吸引着专家们一遍遍地观赏和甄别。有千年历史石桥古纸,用途广泛,现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地,除了一些艺术家用于个性化的书画创作外,还用于高档包装、制作灯笼等,石桥古纸入选为国家第二批“手挽手扶农工程”。目前,石桥古纸已在省和当地政府的大力助推下,频繁在省内外书画界亮相。
省文物局综合处处长张勇,在会上作了题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造纸技术概况》的交流发言。他谈到,古法造纸技艺在我省乌当、丹寨、黎平、三穗等10多个区市县的乡村得以延续与传承。我省在保护古法造纸方面起步早,1985年11月,丹寨石桥造纸作坊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排专项资金对传统造纸作坊进行保护。
由于大山的阻隔,古法造纸在这些大山深处得以完好地保存,并至今仍鲜活地流传在民间,顽强地生长在山区的角落里,像珍贵的活化石,携带着古老文化的丰富信息。目前,我省丹寨石桥白皮纸制作技艺、乌当手工土纸制作技艺、贞丰小屯白绵纸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穗、盘县、惠水、长顺县土法造纸工艺,岑巩民间火纸制作技艺,务川、印江、安龙皮纸制作技艺等,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活生生的文化及其表现形式,我省古法造纸产品有:白皮纸、冥纸、草纸、火纸(又称“烧纸”)等传统纸张,还有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创新纸张。张勇认为,古法造纸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包含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内容,造纸技艺本身就是文化,需要进一步保护和发扬光大。
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方晓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保护古法造纸不仅是为了保护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是为了留存和还原造纸的传统技艺,因为它可能还有我们现代人还没有掌握的科学内涵,如果现在不加以保护将很快消失。贵州正在思考古法造纸的产业化,这也是保护的一种手段,产业化的方法可能比行政手段更直接更有效,是用市场细分的方法来保护古法造纸。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