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面正式回应“曹操墓”质疑 “鉴定头骨DNA有困难”
本报讯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发现“曹操墓”,但马上引来不少考古界人士及网友的质疑(见本报2009年12月29日D1版《“曹操之墓”一锤定音了吗》)。昨日,针对这些质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举行“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正式做出回应。
目前,外界普遍对该墓中的男性头骨是不是曹操存在质疑,不少专家和网友要求河南方面进行DNA鉴定。不过在昨日的说明会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表示:“对出土人骨标本的DNA鉴定,可能面临一些技术难题。”他表示难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所出土的人骨标本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术能否提取完成、取得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须实验室测试之后才会有结果。其二是必须找到曹操后裔,并成功提取DNA数据,才能对照比较研究。
针对马未都“关键证物是从盗墓分子手中缴获”的质疑,河南方面承认八件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碑,有一件是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而来,但其余七件均为科学发掘出土。
而对于石牌的字体,河南方面表示这是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俗称“八分”,由早期汉隶演化而来,并不是网友说的“现代字”。
盗墓史专家倪方六曾质疑该墓缺少墓志和哀册,河南方面表示三国时期曹操有感于汉代立碑之盛祸国殃民,曾专门下过禁碑令,并要求后代对自己的墓茔“不封不树”,所以这一时期正是墓葬地上石碑到墓中墓志铭的过渡时期。
专家还表示,目前,最早的墓葬墓志铭是发现于山东益都的《刘怀志墓志铭》,其纪年为南朝刘宋的“大明八年”,即公元前464年,距曹操死亡的时间相差了大约240余年。因此,曹操墓未见墓志铭应该是正常的。
本报记者 叶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