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447家,全年农村电影放映75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人次——城乡居民正体会着越来越丰富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之下,新闻出版业产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电影票房有望突破60亿元,增长近40%——文化产业逆势增长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也为历经“寒冬”的人们增添了几许信心和快乐。
这一年里,我们所感受到的来自文化的力量,源于正攻坚克难、逐步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运行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车体两侧的大门徐徐打开,厢顶缓缓升高……10分钟后,一辆写有“流动舞台车”字样的特种车即变成了一个60平方米的舞台。为解决农民看戏难而研制的流动舞台车,被不少农民群众形容为送戏下乡的“变形金刚”。
自2007年以来,文化部与财政部实施的流动舞台车工程已为基层配备了804台这样的“变形金刚”,有效改善了基层剧团的演出条件、有效解决了剧团下乡难的问题,更多好戏被送到了田间地头。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地各部门努力在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上下功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村村通工程已经完成全国所有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正在以直播卫星应用为重点,分两期推进20户以上工程建设;“农家书屋”目前已建成24万家,覆盖全国近40%的行政村,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国家图书馆数字频道已经开通,并逐步在北京市数字电视用户中铺开,极大地拓展了国家图书馆的服务外延;辽宁省重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以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方式为主,基本实现已通有线电视农户的广播覆盖,实现县支中心和乡镇、行政村、自然村服务点的点播覆盖;深圳、东莞推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实行借书还书“一卡通”,并不断完善服务规范,充分体现了便民性。
有数字显示,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各项文化工程资金投入取得突破性进展,总量达到30.59亿元,比2008年增加8.92亿元,增长41%,中央财政还安排免费开放专项经费20亿元,重点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所需资金,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转企改制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不久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同日在京成立。三家集团有限公司是文化系统首批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直接转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央文化企业。
从2003年到2008年,文化部只组建了一家集团公司,即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而此次一次性就推动数家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改革步伐为何在2009年大幅度加快?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的树立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提供了丰富实践经验;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为推动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不单是文化部直属试点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突破,影视、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也取得新进展。国有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脚步明显加快,广电总局明确规定国有电影制片厂2009年底前没有按期完成转企改制且未出品新影片的,不再核发摄制电影许可证;第一批101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单位转制工作按要求基本完成,103家高校出版社和268家地方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
与此同时,全国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也打响攻坚战。针对国有院团“小而全”“散而弱”的难题,把结构调整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切实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2009年全年共有58家国有院团实现转企改制,区域性骨干演艺集团公司集中涌现,北京演艺集团公司、陕西省演艺集团公司、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公司等演艺集团公司相继成立,成为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
为推动文化产业规模振兴,打造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旗舰,文化部门已着手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新闻出版领域将重点推进出版发行企业联合重组,打造中国出版传媒业航空母舰;广电领域积极推动省内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并支持有条件的省级网络公司跨省重组扩张;文化系统将重点推动动漫游戏业的资源整合,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动漫企业集团;推动演艺资源的跨地区整合,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聚集效应和强大辐射力的演艺院线。
文化“走出去”见证“中国元素”的精彩
2009年10月13日,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在德国揭幕,中国首次成为书展的主宾国。200多家出版单位、1万多种中国图书参展创造“新纪录”;作协主席铁凝率百余位中国作家出席,中国作家最大规模海外集中亮相;中国主题馆开馆仪式、大型文艺演出、专业艺术展览等600多场活动依次登场,参观者29万人次;版权输出2417项……一连串数字记录着中国出版界的成绩。
这只是2009年中华文化“走出去”绚丽图卷的一角。
2009年10月8日,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在“欧洲的中心”比利时开幕,这是继中法文化年之后,中国在欧洲举办的最大规模文化活动,500余场中国的文化艺术活动全面展示了中国悠久辉煌文化以及当代生机勃勃的艺术创作,活动辐射到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被欧洲人称为“来自中国的诱惑”。
让世界见证“中国元素的精彩”,广电总局大力实施“中国优秀影视剧海外推广工程”,采取合资合拍、节目交流、以进带出等多种方式,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推动建立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专项资金。先后在韩国、美国、荷兰、肯尼亚、澳大利亚等国及香港、澳门地区举办中国电影展,展映100多部次国产影片。在第46届戛纳电视节上,中国影视节目的销售额达1049万美元,创历史新高。
2009年9月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文化“走出去”的未来图景更为清晰: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
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正在着力培育文化“软实力”,发展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先进文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力量源泉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