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专家:中澳天然气协议失效不影响未来格局
来源:
中国广播网
2010年01月05日18:03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 澳大利亚伍德赛德石油公司日前发表声明称,伍德赛德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的液化天然气框架协议已经失效,双方未能达成确定的协议。
根据2007年9月双方签署的框架协议,伍德赛德将在未来15年至20年内,每年向中石油供应200万至30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总价值估计相当于400多亿美元。
消息传出后,在市场上引发比较强烈的反应。在中国天然气供需矛盾凸显,“气荒”频频出现的时期,这笔交易的流产是否会对未来中国天然气的供应格局产生不利影响,是否意味着中国天然气进口形势更加紧张备受关注。
新华社记者获悉,中石油晚些时候将正式发表声明。
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丽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框架协议达成后,未能签订正式的协议,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市场无须对此过多担忧和过度解读。
据悉,澳方无法如期向中方供应液化天然气极有可能是这笔交易未能最终确定的一大原因。
曾拟向中方供应天然气的西澳大利亚Browse项目,原计划2013年起运营销售。但伍德赛德及其合作伙伴预期2012年年中才能对其做出“最终投资决定”,因此,天然气无法按原计划向中方供应。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认为,关于全球天然气市场将面临总体过剩的判断,可能是导致澳方有关投资格外“谨慎小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国际能源机构最新预测,到2015年,天然气输送管道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过剩容量,将增加到至少2500亿立方米,达到2007年富余容量的4倍多。
此外,资金短缺也可能是困扰澳方的问题之一。分析人士认为,Browse项目预计总共需要约300亿至500亿澳元的投资。而伍德赛德目前能募集到的资金远远不够。
刘毅军说,年300万吨液化天然气供应量相当于年40亿立方米天然气。与中国2009年预计9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费量相比,仅占4.5%左右,考虑到2013年中国天然气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澳方的供应量不足以对整体供应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刘小丽进一步表示,中国正在形成由国产天然气、进口液化天然气、进口中亚天然气、进口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缅甸天然气五大来源组成的多元化天然气供应格局,这将使得单一气源所引起的安全问题大大缓解。
2009年12月14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正式通气。来自中亚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已进入中国国内的西气东输二线西段,预计将于2010年1月中旬向中国用户商业供气。
刘毅军说,以目前的气源落实和推进情况分析,到2012年前后,预计中国天然气总体供应将比较乐观。
他说,届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运营的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将相继投入使用,土库曼斯坦对中国每年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出口量将全部落实,并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目前,中缅油气管线项目中气源已经落实,而规划中的中俄天然气管线也有望获得突破。此外,中国国内天然气产量将继续稳产,煤层气等的开发利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不过刘毅军也认为,尽管未来几年的天然气供应形势不会太紧张,但进口天然气的谈判难度正在增强,中国市场对进口天然气价格的承受能力仍然是石油进口商在谈判中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他强调,应谨慎看待国际天然气市场供给过剩的预测,当前中国、印度以及周边国家都有庞大的用气计划,这种潜在需求是否已在国际市场充分反映,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退,目前仍不明朗。
伍德赛德发布的声明称,澳中双方已同意就各自的液化天然气进出口项目保持及时的信息交流。
刘毅军认为,澳大利亚在全球液化天然气行业正扮演着日益强大的角色,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包括天然气在内的能源合作仍将继续。
2009年8月,中石油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签署总价值相当于41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将从2014年至2015年开始的20年内每年从澳大利亚西澳洲高庚液化天然气项目进口225万吨液化天然气。
5月,中国另一家大型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英国天然气集团就澳大利亚昆士兰柯蒂斯液化天然气项目签署了项目开发协议,并将在该项目投产后的20年内,每年购买360万吨液化天然气。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