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玉溪举行通海大地震40周年纪念活动 |
| |
防震减灾应急演习 |
| |
防震减灾应急演习 通讯员 李杰 记者 王宇衡 摄 |
玉溪举行通海大地震40周年纪念活动 回访大地震真相揭秘者
40年过去,伤痛抹平,寄望未来。通海大地震40周年纪念活动昨日在玉溪举行,数百名各界人士在纪念大会上为大地震中遇难同胞默哀3分钟,寄托哀思。
玉溪市与通海县还分别举行了地震应急演习、专家知名人士座谈、通海大地震大型历史图片资料等活动,一系列的活动将一个安全的玉溪呈现在大众面前。
昨日上午,在通海举行了《玉溪市地震志》、《通海大地震真相》两本书的首发仪式,下午2时还在通海召开了云南通海大地震40周年纪念活动,会上省市主要领导和地震亲身经历者分别作发言。
在纪念大会之后,与会人员还和来自玉溪市八县一区各中学校长,到通海县第六中学参加省地震局对该校“云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授牌仪式,之后共同观摩该校师生和省工兵团、玉溪市武警消防支队的防震应急演练。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春城晚报特别寻访了大地震的幸存者、揭秘者。
首发式上作家杨杨数度落泪 我为什么要探寻大地震真相
如果没有作家杨杨,通海大地震至今可能还停留在科学部门研讨会,杂志以及若干分散的幸存者记忆中。“现在网上关于通海大地震中的故事,大多都来自于我这里。”杨杨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
《通海大地震真相》昨日通海首发,在首发式上,他数次落泪。一个人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收集整理,总算在这时有所交待。距离通海大地震被公诸于众10年时间,此刻的他对记者说的话是:“整个书写的过程在悲伤和泪水中度过,非常痛苦,我要停止一下脚步了。”
40年前,在云南省通海、峨山、建水3县交界,发生了一次7.8级大地震。在仅仅1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死亡人数高达15621人。这本是一次惊世大地震,但在那个特殊年代,这次地震的震级和震灾被严密的封锁了30多年,从而与公众几乎绝缘。通海作家杨杨(本名杨家荣)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收集有关史料,采访许多当事人,记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使发生在西南一隅、人们知之甚少、不被人关注的这一段悲剧进入了“历史”,避免了被遗忘的命运。
早在1999年12月,杨杨就写作和发表了《大劫难的回眸:通海7.8级大地震30周年祭》,这部报告文学第一次揭开了30年前发生在滇中南一带的“通海大地震”的真相,全景式的展示了这次大地震发生前后的社会背景、地质变化、巨大震灾和救援情况。所以一经《边疆文学》发表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全国40多家报刊作了选载,让国际社会初步了解和认识了这场被尘封了30年的世界性的地震灾害。现在,杨杨又在《通海大地震30周年祭》的基础上,深入当年的地震灾区,进一步调查、采访,翻阅各种地震资料、档案,写出了22万字的《通海大地震真相》,从而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了通海大地震的全貌。
记住历史 童年记忆高中发酵
以下有杨杨与记者的一些对话,或许能从中窥探出大地震中那些人那些事。
记者:你为什么一直关注通海大地震?
杨杨:“我人生的记忆开始于6岁半,因为那时通海发生了大地震,一夜之间,与我同时玩耍的伙伴都变成了冰凉的尸体,我的童年被灾难的记忆充满了。我尤其记得发生大地震那晚,我邻居家一个小女孩在我家门前丢失了5元钱,她妈妈回家后把她打得哭天动地,我一直把这个哭声记在脑海里,因为第二天这个小女孩也死了,她的妈妈只是悔恨地抱着她哭。童年这样的记忆,在我高中时候终于发酵,地理老师想编一本通海地理乡土教材,就对那时经常发表文章的我说,你爱好文学,就写写通海大地震吧,今后总得有人记住这段历史。我记下来了,也终于在1995年在县文联任职时,动手收集材料。”
记者:当时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杨杨:“最大的阻力其实是材料,我找遍了图书馆资料室,只有几十篇科学论文,而地震中那些人和事一点记录都没有,震级和死亡人数更是不清晰。于是,我从当年8月份开始徒步到灾区调查,5年时间,几乎走遍了所有受灾的山区。当时,我就背一个相机,走到老乡家里就跟他们拍照话家常,大家对我也没有戒心,许许多多故事就记录下来了。后来,在作协多次交流中,我都向领导表达了想为通海大地震搞个纪念的想法后,正好地震局也打算搞行业内的纪念,县里一拍而合,于是就有了通海大地震30周年的公诸于众。”
记者:今后你还打算写通海大地震的书吗?
杨杨:暂告一段落吧,悲伤的记忆太痛苦了。
新闻助读
通海地震 记忆定格恐怖之夜
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0分37秒,一场7.8级大地震——通海大地震将众多亲历者的记忆定格在那个恐怖之夜。
这场与6年后的唐山大地震相同震级的地震,重创了通海、建水、峨山、华宁、红塔区一带,波及面积达8800平方公里,造成七县区15621人死亡,死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死亡人数超过万人的三次大地震之一。震中通海县伤亡最为惨重,全县死亡4426人,占当时总人口的2.64%。
整整40年时间过去了。在纪念通海大地震40周年的日子里,那段尘封的话题又开始撞击玉溪人的神经。
系列报道
春城晚报前总编辑披露地震隐藏内幕
春城晚报前任总编辑刘祖武是国内率先从新闻视角把通海大地震的真相公之于众的人。早在1981年,当时还是一名普通记者的刘祖武到通海秀山采访时,他看到山脚下一块简单的地震纪念碑之后,通海大地震,就成为刘祖武的心结。刘祖武说,当时纪念碑上所记录的数字让他触目惊心,通海大地震死亡15621人,倒毁房屋33万多间,死亡大牲畜13万头……“如此大的地震,中国上世纪只有唐山和通海。”当时刘祖武看完这些数据之后,回到报社赶紧查阅资料,但令他遗憾的是,所有的国内媒体的资料显示,只有在1970年1月7日,新华社发过一篇不到两百字的新闻稿,而且,该新闻并没有说明地震的具体地点,只是说在昆明以南发生地震。
伤亡人数如此之大的地震,寥寥数语让作为新闻记者的刘祖武赶到非常不可理解和遗憾,从那时,他就暗暗寻思,一定要找一个新闻由头,把这次大地震的真相公之于众。
机缘巧合,2000年1月2日晚,已经成为云南日报记者部主任的刘祖武突然得到一个信息,通海要举行大地震30周年祭,第二天一早,刘祖武就赶往通海,短短几天的时间,刘祖武辗转通海、玉溪、建水等地收集资料……
当所有采访完之后,刘祖武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通海大地震,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刘祖武用几个字来概括:拒绝、封锁、歪曲。刘祖武说,以前的报道不仅封锁了消息,当时为了粉饰太平,甚至还降低了地震真实的级别数,把地震造成的损坏程度也说得微乎其微。
从2000年1月4日,云南日报刊登了刘祖武的第一篇消息《通海举行通海大地震30周年祭》的消息之后,接着又刊登了他采写的长篇通讯《从废墟上站起来》;随后,刘祖武又先后写了《揭秘通海大地震》、《通海大地震感言》等稿子,这些稿子同时也在上海文汇报、天津日报、长江日报上分别刊登之后,在全国引起轰动,有关通海大地震的一些被隐藏的内幕,也一一被公布出来……
记者 李继升 李荣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