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中澳400亿能源大单流产 谁是赢家媒体看法不同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07日11:06

  5日,中石油证实与澳大利亚伍德赛德公司2007年签署的价值400多亿美元的中澳间最大天然气框架协议“不再延期”(失效)。图为伍德赛德公司的海上天然气项目。

  澳大利亚伍德赛德公司4日宣布,该公司2007年与中石油签署的总价超过4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销售协议已经失效,双方未能就延长协议达成一致。该协议原本是中澳两国有史以来最大贸易订单,在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见证下签署,现在突然被取消,澳方给出的原因含混不清,一向口风很紧的中石油5日晚间在媒体的追问下发布消息称,该框架协议到期不再延期,是因为伍德赛德公司已经不能在协议约定的时间内实现供气。目前,关于这桩扑朔迷离的交易,各界猜测很多,但事件本身似乎再次验证中国在海外获取稳定能源供应之路充满坎坷。目前国际能源市场是买方市场,持有大量外汇的中国总体上处于有利位置,但也有外电认为,这一协议失效根本不能打击澳大利亚公司,因为“亚洲的需求太强了”。值得关注的是,失去中方合同的伍德赛德公司股票4日不跌反涨,这一奇怪动向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混乱。

  中石油5日晚发出公告

  5日,《环球时报》记者电话联系了伍德赛德公司,接电话的是公司的一名女发言人,记者问了好几个问题,她只是强调,公司为此事已经出了通告,“除了通告上的内容,我不能向你透露更多信息”。

  4日在该公司网站上发布的通告写道:该公司与中石油签订的每年向中石油出售300万吨液化天然气协议2009年12月31日已经到期。双方同意将继续在这一名为“布劳斯”的天然气出口项目上保持沟通。在双方继续沟通的同时,伍德赛德“保留与其他亚太消费者在布劳斯项目上合作的权利”。通告特别提到,伍德赛德2007年11月与台湾中油股份签订的一份每年供气200万-300万吨、供气期限为15-20年的协议仍存在。同时,该公司与日本大阪燃气公司谈判可能每年出售150万吨天然气的事宜也在进行中。

  虽然失去了中石油这个重要的客户,但由于报告了其他客户洽谈的最新进展,伍德赛德公司4日的股价不跌反涨。

  5日下午,中石油国际事务部一名官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比澳方态度还要谨慎。他称,公司仍在就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暂时无法对伍德赛德石油公司方面透露的信息予以证实。但到5日晚间,中石油公司网站上出现一条消息称,中国石油国际事业公司表示,该框架协议所涉及的布劳斯项目开发被推迟,伍德赛德公司已经不能在协议约定的时间内实现供气。因此,该框架协议到期不再延期。

  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此事时避免了直接问答。她说,中澳经济互补性强,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贸易和投资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媒体争论中澳得失

  在澳媒看来,主要是澳方原因导致了协议的失效。《澳大利亚人报》5日指出,导致协议失效的原因是澳方至今未能决定布劳斯天然气项目中处理厂的选址,导致该项目向后拖延。《悉尼先驱晨报》5日披露,该项目的首批天然气要推迟到2016年才能发运,而当初预计开始供气的时间是从2013年开始,这让中方无法接受。还有分析人士认为,资金也是困扰布劳斯项目的问题之一,目前伍德赛德募集到的资金远远不够。

  《华尔街日报》则认为,是中国主动“淘汰”了伍德赛德。文章说,伍德赛德2007年与中石油的这个协议是当时澳大利亚最大的一单出口交易。但去年8月中石油与埃克森美孚签约的高更项目后来居上,该协议允许中方每年从澳购买225万吨液化天然气。在高更项目中,中石油与澳大利亚和美国方面不但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首期4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也得到批准,进展速度超过布劳斯项目。

  《华尔街日报》认为,从该事件看出,买方和卖方的关系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当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意味着液化气市场处于买方市场。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供应商也许不得不努力“笼络中国客户以消化过剩供给”。

  也有媒体认为,价格可能是双方谈不拢的关键原因。2007年时,国际天然气价格维持在高位,但金融危机开始后天然气价格一落千丈。在此情况下,中石油是否仍然愿意以2007年的高价位购买伍德赛德的液化天然气成为谈判的关键。

  对于中澳在这个项目上的得失,媒体的看法也不相同。美联社5日报道的标题是“中国从与澳大利亚天然气协议中抽身”。法新社表示在澳方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赞同中石油中断协议:“没人会签这个项目的最终协议,除非是疯子才会这么早就签”。

  路透社评论说,中石油协议的失效根本不会对伍德赛德构成打击,“亚洲需求太强了,伍德赛德会很容易找到其他买家”,甚至“中国的其他公司可能会回到谈判桌前”。美国彭博新闻社也说,这可能会使伍德赛德跟别的客户签一份“更合算的协议”,比如日本人、韩国人,“和中国的那份协议油水不多。因为中国人历来都善于讨价还价”。中国海外找能源一直很艰辛

  清华大学高级研究员周世俭5日对《环球时报》说,整体而言,这么一个能源大单失效,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对中国应该是个不小的损失。

  中国现在对外来能源依赖度越来越高,达到50%,而中国在海外寻找能源的过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早在2002年,中石油就曾试图竞标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票,在投注金截止的当天,俄罗斯杜马引用一条反对外国势力介入私有化条例,要求政府不要将斯拉夫石油公司股票卖给中国大陆。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结果遭遇相似的境遇。一场商业活动被赋予沉重的政治色彩,最终在美国部分议员“危及美国能源安全”的反对声中不了了之。

  中国在伊朗、中亚、非洲等地正常寻找能源的举动,一直在西方的冷嘲热讽和合力干扰下艰难进行。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4日还新发一篇文章,称中国传统上一直反对对伊朗实施制裁,原因就是不想毁掉它和伊朗数十亿美元的贸易中的任何一笔。这些贸易“从石油、天然气到苍蝇拍和地铁列车”。1月1日《日本时报》引用日本海政大学教授菱田雅致的话说:“中国对非洲一直都是狂热的,除外交外,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资源有关。”美国《华盛顿邮报》去年12月的一篇文章声称要等着看中国在苏丹的笑话。文章说,过去10年,中国在苏丹石油领域投资超过90亿美元,并向当地政权提供武器。而一旦苏丹南北和平协议破产,南方开战的首要目标就是中国在北方的油田。

  然而,中国要从西方发达国家找能源似乎更难。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去年12月30日报道说,中国收购加拿大阿尔伯塔油砂工程股权的协议也遭到加拿大官方的再次审查。审查的理由是这一投资可能“伤害国家安全”。一名加拿大证券从业人士还挖苦说:“我们知道中国对加拿大的东西感兴趣,不管是油砂还是石油公司。他们早就在加拿大嗅来嗅去了。”中国应把握买方市场的良机

  关于能源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俄罗斯总理普京2008年曾发表过精辟的论点:“当前许多冲突、外交政策以及行动都散发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味道”。中国国务院题为《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的报告指出: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社会保障三大领域潜在的危机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尤为突出。

  历史上许多战争由能源引起,而近年来国际上对能源的争夺依然激烈。俄罗斯、美国、挪威、加拿大、丹麦在北极展开的油气争夺战曾轰动一时。俄安全会议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甚至乘飞机前往北极,亲手将一面俄罗斯国旗插在那里。去年5月俄罗斯安全会议提交的一份报告曾警告称,10年内全世界可能因为争夺北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爆发一场世界大战。

  中国社科院能源问题专家徐小杰5日对《环球时报》说,我国天然气年自产量700亿到800亿立方米,但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所以需要出国去购买天然气。这一次和澳方有合作生产的部分,而不是简单的购买形式。过去的合作模式可能不再适应现在的发展了,这使得中国在国外直接拥有油气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石油和伍德赛德石油公司达成的框架协议只是框架协议,在正式合同签订前,双方还会从资金保障、供应可靠性等方面继续论证和谈判,谈不拢也不是特别奇怪的事。现在的形势对中国更有利,因此在澳方公司不能保障按时供气的情况下,不排除中方在谈判中要求改变某些条款的可能性。刘毅军同时强调,该事件也显示,要保障中国油气供应的安全,必须推行多元化战略,一是开拓供应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打造能源通道的多向化。目前中国已经与俄罗斯、缅甸、一些中亚国家等开通或正在筹建油气管道,这对保障中国的能源供应具有战略意义。

  周世俭说,能源安全对中国至关重要。但现在容易开采、好运输的石油天然气基本上被西方瓜分完了,“当中国人出席到宴会上,往往只剩下残羹冷炙了”。好在目前国际能源市场暂时是买方市场,中国的能源状况与2007年相比要好一些,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巨大的外汇储备广开门路,充分利用好这两三年的时间,加强能源的海外并购。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